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24章 共筑新田
热门推荐:
红楼之林家有嫡子
我,波风水门,一点也不阴!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提瓦特大陆的荧式生活
有兽焉:天国之旅
四合院:带着签到系统穿刘家
沙雕网友援北伐
人性即见如来
天道闺女下凡间,空间异能种田忙
鹰嘴崖的晨雾里,第一缕阳光刚漫过稻架,就被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撞得粉碎。慕容向晚踩着湿滑的田埂走来时,看见的是幅从未见过的景象——柳七穿着打补丁的短褂,正与赵虎合力抬一根松木;蒋墨萱的月白官裙卷到膝头,裤脚沾着泥,正和农妇们一起筛新收的谷种;连柳州府衙的老吏都扛着锄头,在渠边修补前夜冲垮的缺口。
“巡抚大人!”柳七先看见了他,黝黑的脸上沾着草屑,咧嘴笑时露出两排白牙。他手里的松木上还留着斧凿的新痕,是昨夜众人在山坳里伐的,打算用来加固新修的谷仓。慕容向晚解下官袍,将巡抚印信随手放在田边的青石上,接过蒋墨萱递来的锄头:“别叫大人,今天我就是个农夫。”
蒋墨萱的银镯在筛谷的竹筐上划出细碎的响,闻言抬头时,阳光正落在她沾着谷糠的脸颊上。“柳七说,滇西的稻种要掺三成柳州的土才能扎根。”她的指尖捏着粒饱满的谷种,递到慕容向晚面前,“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我们在双龙沟见的龙鳞?”
渠边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几个曾做过马帮的弟兄,正用当年运私盐的竹筏载着石料,顺着晨雾未散的溪流漂过来。竹筏上插着的不再是匪帮的黑旗,而是面褪了色的红绸,上面用炭笔写着“柳州新田”四字,是蒋墨萱昨夜亲笔题的。
“这些石料够盖三座谷仓了。”赵虎抹着脸上的汗,他右臂的箭伤还未痊愈,却执意要扛最重的麻袋。慕容向晚注意到,他麻袋里装的不是稻谷,而是些饱满的豆种——是当年柳家从滇西带来的,据说能在贫瘠的石缝里扎根。
日头爬到半空时,山坳里升起了炊烟。蒋墨萱正往陶罐里倒新米,陶罐是从破庙里翻出来的,边缘还缺了个口,却煮出了最香的粥。慕容向晚坐在她身边,看着柳七的弟兄们给孩童们分粥,忽然想起蒋景明画的《漓江烟雨图》——画上的乌篷船旁,此刻分明多了田埂、谷仓和这些忙碌的身影。
“前几日收编的商队,”蒋墨萱忽然开口,舀粥的木勺在罐底轻轻刮着,“说愿意把滇西的织机运来,教妇女们织布换粮。”她的目光扫过远处正在平整土地的人群,那里有前几日还在对峙的衙役与匪首,此刻却共用一把犁,“你说,这算不算‘无商无匪’?”
慕容向晚接过粥碗,指尖触到她递来的木勺,带着点温热的黏。他望着田垄上插着的木牌,上面没有刻官阶,没有记姓名,只写着“渠长”“仓守”“秧师”——都是众人昨夜商量着定下的称呼,谁擅长什么,便管什么,与过往的身份再无干系。
暴雨后的泥土泛着清新的腥气,混着米粥的香漫开来。柳七忽然举着个稻草人跑来,稻草人身上穿着他当年当匪首时的黑褂,头上却戴着蒋墨萱的旧官帽。“吓鸟用!”他笑得格外爽朗,将稻草人插在田埂中央,“你看,匪衣配官帽,倒也顺眼。”
蒋墨萱望着那滑稽的稻草人,忽然笑得弯了腰,银镯在腕间转得飞快。慕容向晚看着她散开的青丝沾着谷糠,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官服都要好看。远处传来孩童们的歌声,是蒋墨萱教的滇西稻歌,歌词被改成了柳州的土话,却唱得格外齐整,像田埂上新生的秧苗,带着蓬勃的劲。
暮色漫上山坳时,三座谷仓的骨架已立了起来。众人坐在谷仓前的空地上,分食着烤得焦香的红薯,红薯是从石缝里刨出来的,小得可怜,却甜得烧心。慕容向晚的巡抚印信还放在那块青石上,此刻却被孩童们当成了玩具,在地上滚出一串清脆的响。
“明天该种冬麦了。”柳七啃着红薯,含糊地说,“我弟兄里有个懂看天象的,说这几日的雨能润透三尺土。”蒋墨萱点头时,慕容向晚忽然将自己的护心镜解下来,挂在谷仓的木梁上——镜面映着渐暗的天色,也映着底下这些模糊了身份的身影。
夜风吹过新修的谷仓,发出嗡嗡的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合唱。蒋墨萱靠在慕容向晚肩头,看着远处的火把连成一片,那是众人在连夜疏通水渠。她忽然轻声说:“你看,没有军帖,没有公文,他们也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慕容向晚没有答话,只是握紧了她的手。护心镜在梁上轻轻晃动,映出火把的光,像颗悬在众人头顶的星。他忽然明白,所谓家园,原就不是靠身份筑起的墙,是你递我一把锄头,我帮你扶一下谷架,是匪首与官差共喝一罐粥时,眼里同映着的那片新田。
火把渐次熄灭时,谷仓的阴影里传来鼾声。蒋墨萱的头还靠在他肩上,呼吸均匀,像只累坏了的雀。慕容向晚望着天边的残月,忽然觉得,这“无军无民无匪无官无商”的境地,原是最好的模样——就像这土地,从不管种的人是谁,只认一颗踏实向下的种子。
晨露还凝在稻叶尖时,蒋墨萱已踩着草鞋走进了新开的荒田。月白官裙早已换成粗布短打,裤脚挽到膝头,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新鲜的泥,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春芽。她手里攥着把木犁,犁头的锈迹被前夜的雨水泡得发亮,是柳七从破庙里翻出来的旧物。
“同知大人,这活粗,还是让小的们来。”柳七扛着锄头走过,看见她正费力地将犁头插进硬土,黝黑的脸上露出些局促。蒋墨萱却直起腰,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笑起来时眼角的纹路里还嵌着点泥:“柳七哥忘了?昨夜说好的,只有‘秧师’‘渠长’,没有大人。”
慕容向晚站在田埂上,看着她弯腰扶犁的身影。粗布短打裹着的脊背微微弓起,像只蓄势待飞的雁,发间别着的不是银簪,而是根竹枝,上头还沾着片嫩绿的稻叶——是方才赵虎从自家秧苗上折给她的。他忽然想起昨夜她灯下磨犁的模样,指尖被木刺扎出的血珠滴在犁柄上,像点上了胭脂。
“往左边些,那里土松。”他走过去,掌心覆在她扶犁的手上。两人的指腹同时按在粗糙的木柄上,她的手小些,被他完全拢在掌心,能感觉到她指节因用力而泛起的青白。泥土被犁头翻起时,混着草香的气息漫上来,蒋墨萱忽然偏头看他,睫毛上的晨露恰好落在他手背上,凉得像声叹息。
犁到第三垄时,蒋墨萱的力气渐渐跟不上,脚步踉跄了一下,险些栽进泥里。慕容向晚伸手揽住她腰时,两人都跌进了刚翻过的土里,她的发梢扫过他的颈窝,带着泥土的腥气与淡淡的皂角香。“大人……”她刚要撑着他的肩起身,却被他按住后颈,一个带着泥味的吻轻轻落在额角。
远处传来赵虎的吆喝声,两人慌忙分开。蒋墨萱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桃,低头去扶犁时,却发现犁头不知何时缠上了她的裙角,粗布被勾出个小破洞,露出的肌肤上沾着点湿泥,像块被弄脏的玉。慕容向晚伸手替她解开,指尖擦过她膝头时,她忽然往回收了收腿——那里还有前夜在渠边磕出的淤青,此刻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紫。
“歇会儿吧。”他夺过木犁,三两下就将剩下的半垄田翻完,官靴陷在泥里,溅起的泥点打在护心镜上,像缀了些黑珍珠。蒋墨萱坐在田埂上,看着他利落的身影,忽然从竹篮里拿出个红薯,是今早从灶上揣来的,还带着点余温。“尝尝?”她抛过去,红薯在空中划出道弧线,被他稳稳接住。
红薯的甜混着泥土的腥,在两人舌尖漫开。蒋墨萱忽然指着他沾泥的官袍笑:“巡抚大人这模样,要是被吏部的人看见,怕是要参你一本‘失仪’。”慕容向晚咬着红薯,含糊地回:“同知大人亲自垦种,本抚陪着,才算‘同进退’。”他的目光落在她沾泥的脚踝上,那里的银镯还在转,像在应和他的话。
日头爬到正空时,荒田里已立起了十几排整齐的秧苗。蒋墨萱蹲在田边,将最后一株秧苗插进泥里,指尖的泥蹭在秧叶上,倒像是给新苗点了妆。慕容向晚走过来,递上水壶,看着她仰头喝水时滚动的喉结,忽然觉得这比案头任何奏章都要顺眼——她的官印此刻正躺在田埂的竹篮里,被阳光晒得发烫,却远不如她沾泥的笑脸有分量。
“你看这苗,”蒋墨萱指着田里的新绿,声音里带着点骄傲,“方才栽的时候歪歪扭扭,现在倒站得笔直。”慕容向晚望着她沾泥的指尖,忽然握住她的手,在她掌心轻轻划了个圈:“就像人,得亲自扎了根,才站得稳。”
远处的谷仓传来孩童们的笑闹声,柳七正教他们辨认谷种,赵虎蹲在渠边修补竹篮,连柳州府衙的老吏都在给秧苗浇水。蒋墨萱望着这幕,忽然将头靠在慕容向晚肩上,粗布衣衫蹭着他的官袍,泥点混在一起,分不清谁的更多。
“这样真好。”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满足的喟叹。风拂过新苗,田垄上的两人影交叠在一起,像株刚栽下的双生秧,根须在看不见的泥土里,悄悄缠在了一起。
“巡抚大人!”柳七先看见了他,黝黑的脸上沾着草屑,咧嘴笑时露出两排白牙。他手里的松木上还留着斧凿的新痕,是昨夜众人在山坳里伐的,打算用来加固新修的谷仓。慕容向晚解下官袍,将巡抚印信随手放在田边的青石上,接过蒋墨萱递来的锄头:“别叫大人,今天我就是个农夫。”
蒋墨萱的银镯在筛谷的竹筐上划出细碎的响,闻言抬头时,阳光正落在她沾着谷糠的脸颊上。“柳七说,滇西的稻种要掺三成柳州的土才能扎根。”她的指尖捏着粒饱满的谷种,递到慕容向晚面前,“你看这纹路,像不像我们在双龙沟见的龙鳞?”
渠边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几个曾做过马帮的弟兄,正用当年运私盐的竹筏载着石料,顺着晨雾未散的溪流漂过来。竹筏上插着的不再是匪帮的黑旗,而是面褪了色的红绸,上面用炭笔写着“柳州新田”四字,是蒋墨萱昨夜亲笔题的。
“这些石料够盖三座谷仓了。”赵虎抹着脸上的汗,他右臂的箭伤还未痊愈,却执意要扛最重的麻袋。慕容向晚注意到,他麻袋里装的不是稻谷,而是些饱满的豆种——是当年柳家从滇西带来的,据说能在贫瘠的石缝里扎根。
日头爬到半空时,山坳里升起了炊烟。蒋墨萱正往陶罐里倒新米,陶罐是从破庙里翻出来的,边缘还缺了个口,却煮出了最香的粥。慕容向晚坐在她身边,看着柳七的弟兄们给孩童们分粥,忽然想起蒋景明画的《漓江烟雨图》——画上的乌篷船旁,此刻分明多了田埂、谷仓和这些忙碌的身影。
“前几日收编的商队,”蒋墨萱忽然开口,舀粥的木勺在罐底轻轻刮着,“说愿意把滇西的织机运来,教妇女们织布换粮。”她的目光扫过远处正在平整土地的人群,那里有前几日还在对峙的衙役与匪首,此刻却共用一把犁,“你说,这算不算‘无商无匪’?”
慕容向晚接过粥碗,指尖触到她递来的木勺,带着点温热的黏。他望着田垄上插着的木牌,上面没有刻官阶,没有记姓名,只写着“渠长”“仓守”“秧师”——都是众人昨夜商量着定下的称呼,谁擅长什么,便管什么,与过往的身份再无干系。
暴雨后的泥土泛着清新的腥气,混着米粥的香漫开来。柳七忽然举着个稻草人跑来,稻草人身上穿着他当年当匪首时的黑褂,头上却戴着蒋墨萱的旧官帽。“吓鸟用!”他笑得格外爽朗,将稻草人插在田埂中央,“你看,匪衣配官帽,倒也顺眼。”
蒋墨萱望着那滑稽的稻草人,忽然笑得弯了腰,银镯在腕间转得飞快。慕容向晚看着她散开的青丝沾着谷糠,忽然觉得,这比任何官服都要好看。远处传来孩童们的歌声,是蒋墨萱教的滇西稻歌,歌词被改成了柳州的土话,却唱得格外齐整,像田埂上新生的秧苗,带着蓬勃的劲。
暮色漫上山坳时,三座谷仓的骨架已立了起来。众人坐在谷仓前的空地上,分食着烤得焦香的红薯,红薯是从石缝里刨出来的,小得可怜,却甜得烧心。慕容向晚的巡抚印信还放在那块青石上,此刻却被孩童们当成了玩具,在地上滚出一串清脆的响。
“明天该种冬麦了。”柳七啃着红薯,含糊地说,“我弟兄里有个懂看天象的,说这几日的雨能润透三尺土。”蒋墨萱点头时,慕容向晚忽然将自己的护心镜解下来,挂在谷仓的木梁上——镜面映着渐暗的天色,也映着底下这些模糊了身份的身影。
夜风吹过新修的谷仓,发出嗡嗡的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合唱。蒋墨萱靠在慕容向晚肩头,看着远处的火把连成一片,那是众人在连夜疏通水渠。她忽然轻声说:“你看,没有军帖,没有公文,他们也知道该往哪里使劲。”
慕容向晚没有答话,只是握紧了她的手。护心镜在梁上轻轻晃动,映出火把的光,像颗悬在众人头顶的星。他忽然明白,所谓家园,原就不是靠身份筑起的墙,是你递我一把锄头,我帮你扶一下谷架,是匪首与官差共喝一罐粥时,眼里同映着的那片新田。
火把渐次熄灭时,谷仓的阴影里传来鼾声。蒋墨萱的头还靠在他肩上,呼吸均匀,像只累坏了的雀。慕容向晚望着天边的残月,忽然觉得,这“无军无民无匪无官无商”的境地,原是最好的模样——就像这土地,从不管种的人是谁,只认一颗踏实向下的种子。
晨露还凝在稻叶尖时,蒋墨萱已踩着草鞋走进了新开的荒田。月白官裙早已换成粗布短打,裤脚挽到膝头,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新鲜的泥,像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春芽。她手里攥着把木犁,犁头的锈迹被前夜的雨水泡得发亮,是柳七从破庙里翻出来的旧物。
“同知大人,这活粗,还是让小的们来。”柳七扛着锄头走过,看见她正费力地将犁头插进硬土,黝黑的脸上露出些局促。蒋墨萱却直起腰,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滑进衣领,笑起来时眼角的纹路里还嵌着点泥:“柳七哥忘了?昨夜说好的,只有‘秧师’‘渠长’,没有大人。”
慕容向晚站在田埂上,看着她弯腰扶犁的身影。粗布短打裹着的脊背微微弓起,像只蓄势待飞的雁,发间别着的不是银簪,而是根竹枝,上头还沾着片嫩绿的稻叶——是方才赵虎从自家秧苗上折给她的。他忽然想起昨夜她灯下磨犁的模样,指尖被木刺扎出的血珠滴在犁柄上,像点上了胭脂。
“往左边些,那里土松。”他走过去,掌心覆在她扶犁的手上。两人的指腹同时按在粗糙的木柄上,她的手小些,被他完全拢在掌心,能感觉到她指节因用力而泛起的青白。泥土被犁头翻起时,混着草香的气息漫上来,蒋墨萱忽然偏头看他,睫毛上的晨露恰好落在他手背上,凉得像声叹息。
犁到第三垄时,蒋墨萱的力气渐渐跟不上,脚步踉跄了一下,险些栽进泥里。慕容向晚伸手揽住她腰时,两人都跌进了刚翻过的土里,她的发梢扫过他的颈窝,带着泥土的腥气与淡淡的皂角香。“大人……”她刚要撑着他的肩起身,却被他按住后颈,一个带着泥味的吻轻轻落在额角。
远处传来赵虎的吆喝声,两人慌忙分开。蒋墨萱的脸颊红得像熟透的桃,低头去扶犁时,却发现犁头不知何时缠上了她的裙角,粗布被勾出个小破洞,露出的肌肤上沾着点湿泥,像块被弄脏的玉。慕容向晚伸手替她解开,指尖擦过她膝头时,她忽然往回收了收腿——那里还有前夜在渠边磕出的淤青,此刻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紫。
“歇会儿吧。”他夺过木犁,三两下就将剩下的半垄田翻完,官靴陷在泥里,溅起的泥点打在护心镜上,像缀了些黑珍珠。蒋墨萱坐在田埂上,看着他利落的身影,忽然从竹篮里拿出个红薯,是今早从灶上揣来的,还带着点余温。“尝尝?”她抛过去,红薯在空中划出道弧线,被他稳稳接住。
红薯的甜混着泥土的腥,在两人舌尖漫开。蒋墨萱忽然指着他沾泥的官袍笑:“巡抚大人这模样,要是被吏部的人看见,怕是要参你一本‘失仪’。”慕容向晚咬着红薯,含糊地回:“同知大人亲自垦种,本抚陪着,才算‘同进退’。”他的目光落在她沾泥的脚踝上,那里的银镯还在转,像在应和他的话。
日头爬到正空时,荒田里已立起了十几排整齐的秧苗。蒋墨萱蹲在田边,将最后一株秧苗插进泥里,指尖的泥蹭在秧叶上,倒像是给新苗点了妆。慕容向晚走过来,递上水壶,看着她仰头喝水时滚动的喉结,忽然觉得这比案头任何奏章都要顺眼——她的官印此刻正躺在田埂的竹篮里,被阳光晒得发烫,却远不如她沾泥的笑脸有分量。
“你看这苗,”蒋墨萱指着田里的新绿,声音里带着点骄傲,“方才栽的时候歪歪扭扭,现在倒站得笔直。”慕容向晚望着她沾泥的指尖,忽然握住她的手,在她掌心轻轻划了个圈:“就像人,得亲自扎了根,才站得稳。”
远处的谷仓传来孩童们的笑闹声,柳七正教他们辨认谷种,赵虎蹲在渠边修补竹篮,连柳州府衙的老吏都在给秧苗浇水。蒋墨萱望着这幕,忽然将头靠在慕容向晚肩上,粗布衣衫蹭着他的官袍,泥点混在一起,分不清谁的更多。
“这样真好。”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满足的喟叹。风拂过新苗,田垄上的两人影交叠在一起,像株刚栽下的双生秧,根须在看不见的泥土里,悄悄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