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30章 璞玉之心
帐内的火塘添了新柴,火星子噼啪炸开,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帆布上,忽长忽短。雪仪的头还枕在白静膝头,鼻尖蹭过对方汉白玉般的小腿,忽然想起方才谈及的触碰,脸颊又泛起热意,指尖无意识地绞着铺盖的边缘。
“其实……”白静的声音被火塘的暖气压得很低,像浸了温水的棉线,“我虽入师门早,却从未与男子这般亲近过。”她的指尖拂过雪仪的发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那些梦里的触感,不过是凭着几分想象,连真正的拥抱是什么滋味,都未必清楚。”
雪仪猛地抬头,发丝扫过白静的大腿,带来一阵轻痒。白静的面庞在火光中泛着柔和的红,胸若凝脂点绛霞的轮廓随着呼吸轻轻起伏,方才谈及臀侧触感时的坦然褪去,眼角染上几分少女般的茫然。
“师叔……”雪仪的声音有些发怔,她总以为白静从容通透,定是将世间情事看得透彻,却没想过这副玲珑身段里,藏着的竟是颗从未被触碰过的璞玉。
白静望着帐顶的纹路,忽然轻笑一声,笑声里带着自嘲:“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上次在藏书阁,六师侄为了够高处的书,无意间扶了我的肩。他那手上还带着练剑磨出的厚茧,指腹糙得像刚割过的麦秆,指尖刚碰到衣料,我就像被烫到似的躲开了。”她的指尖落在自己肩头,仿佛还能忆起那瞬间的麻意,“后来才想起,他原是家贫,幼时没读过多少书,进师门时连《守一心经》都认不全,练剑的力气比握笔的力气大得多……可偏是这双糙手,倒让我夜里总想起。”
雪仪撑起身子,与她并肩躺着,两人的手臂轻轻相贴,能感受到彼此肌肤的温度。“我也是。”她的声音带着共鸣的轻颤,“上次他送我新采的草药,指尖沾着泥灰,指甲缝里还嵌着草屑——许是帮农户干活换了些干粮,来不及洗净。他碰我手时,那点粗粝蹭得我心尖发颤,竟吓得把药篓都摔了。”她低头望着自己的掌心,仿佛还能看见那日他蹲在地上捡药,补丁裤脚沾着草叶,脖颈间淌着汗,却还傻笑着说“师妹莫慌”。
火塘的光落在白静的脖颈间,那里的肌肤莹润得像上好的羊脂玉,雪仪忽然想起解毒时咬在这处的牙印,脸颊又热了几分。“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白静侧过脸,鼻尖几乎碰到雪仪的额角,“他认不全典籍里的字,我们读不懂他眼里的慌张。空有满腹修行的道理,遇上这点儿女情长,倒像初学剑时的毛头小子,连招式都忘了。”
雪仪望着她睫毛上跳动的火光,忽然伸手,轻轻碰了碰白静的手背。那里的肌肤细腻如瓷,带着微凉的温度。白静没有躲,只是指尖微微蜷缩,像初春刚抽芽的草叶。
“有时我会想,”雪仪的指尖顺着白静的手背往上滑,停在她的腕间,“他那样的人,怕是连‘情深而文明’都解不全,真要是……真要是想碰我,会不会笨手笨脚的?”她的声音越来越轻,“梦里他握我手腕时那般稳妥,可现实里,他连递本书都会晃掉页子呢。”
白静反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脉搏,那里跳得又急又快。“我也不知道。”她坦诚道,目光落在帐外的月光上,“或许会像他第一次握剑那样,紧张得指节发白,连轻重都分不清。又或许……”她顿了顿,喉结轻轻滚动,“会像他把剩下的干粮偷偷塞给流浪狗时那样,粗粝的掌心裹着笨拙的温柔,让人舍不得推开。”
火塘渐渐弱下去,帐内的光影变得柔和。白静的素裙与雪仪的绛衫交叠在一起,像两朵在暗夜里悄悄依偎的花。白静能感觉到雪仪胸间的温热透过衣衫传来,腰侧相贴的肌肤带着安稳的暖意,连臀瓣相抵的弧度都变得柔和起来。
“其实这样也很好。”雪仪的声音带着困意,头慢慢靠向白静的肩窝,“他笨,我们也慌,倒像是天生一对。”她的发丝拂过白静的颈侧,带来一阵痒意,“等将来真遇上了,我们教他认典籍,他……他教我们怎么不慌,好不好?”
话未说完,就被白静的轻笑打断。“你这小妮子,倒比我先想远了。”白静的指尖划过雪仪的腰侧,引得她轻轻一颤,“真到了那时候,怕是他先被我们两个吓得,背着破书箱就跑,连他那宝贝《南华经》都要忘在石阶上——毕竟他认不全的字里,可没教过怎么应付两个姑娘家。”
雪仪跟着笑起来,笑声在帐内荡开,惊起角落的飞蛾。两人的笑声渐渐低下去,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在黑暗中交织。白静望着帐外的月光,忽然觉得,没有经验也没什么不好。就像他那双手,虽握不惯笔,却能握紧剑;虽认不全字,却认得清心意。
她轻轻收紧握着雪仪的手,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与力量。或许将来会有笨拙的触碰,会有慌乱的躲闪,会有说不出的羞怯,但此刻,她们拥有彼此,拥有这份坦诚的慌张,便已足够。
火塘最后一点火星熄灭时,雪仪已经睡熟,呼吸均匀地拂过白静的肩头。白静望着她熟睡的眉眼,忽然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原来最动人的从不是娴熟的情技,而是三颗未经世事、却愿意为彼此笨拙靠近的心。
就像她与雪仪,就像她们与那个总捧着卷边旧书的穷小子
帐外的露水顺着帆布往下淌,嘀嗒声像漏刻里的水珠。雪仪的头往白静怀里又蹭了蹭,鼻尖抵着她胸若凝脂点绛霞的衣襟,忽然含糊地问:“那几位师姐……是怎的肯耐下心教他?”
白静指尖梳着雪仪的发丝,想起信里提过的家世,声音里添了几分恍然:“江令宜师姐是江通大学士的女儿,江大学士是当朝太傅,最擅经史子集。你想,能被那样的父亲教出来,江师姐的学问自然是顶好的。”她顿了顿,描摹着信中未曾细说的画面,“听说她第一次见六师侄捧着书啃得满脸茫然,竟没笑他,只把自己的批注本递过去,说‘看不懂的地方,像练剑拆招那样拆开来便是’。”
雪仪眨了眨眼,想象着那位二十二岁的师姐——定是身着月白长衫,眉眼清冽如寒潭,却在面对鬼子六的愚钝时,露出难得的耐心。“那柳青青师姐呢?”她追问,指尖无意识地在白静臀侧画着圈,“能教他写字,定是书香门第出身吧?”
“可不是。”白静低笑,指尖滑到雪仪的膝头,轻轻拍了拍,“柳师姐是柳弘大学士的千金,柳大学士的书法堪称一绝,宫里的匾额多半是他题的。柳师姐二十三岁,一手字承了家学,却肯屈尊俯就,握着六师侄那只握惯了剑的糙手,一笔一划教他起笔收锋。”她想起信里那句“柳师姐的帕子总沾着墨,原是替他擦手用的”,心头忽然泛起一阵柔软。
“还有钟清菡师姐,二十一岁,听说父亲是翰林院编修,最懂科考章程。”白静的声音轻下来,“她性子慢,却细得像发丝,把历年考题编成歌诀教他记,夜里还陪着他在灯下磨墨,见他冻得手发僵,就把自己的暖炉塞给他——那暖炉上还绣着‘学海无涯’四个字呢。”
雪仪静静听着,忽然觉得眼前的帐顶变成了朝堂的金銮殿。鬼子六穿着崭新的官袍,腰间系着玉带,可转身时,袖口还是会习惯性地往身后甩,像当年练剑时避开剑穗的模样。而江令宜站在他左首,柳青青在右首,钟清菡捧着他的策论手稿,三位师姐的目光里,既有欣慰,又藏着几分与她们相似的、隐秘的温柔。
“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帮他。”雪仪的声音带着些微的怅然,又有难以掩饰的欢喜,“他再也不是那个蹲在药圃边划字的穷小子了。”
“可他还是他。”白静的指尖按在雪仪的心口,感受着那里平稳的跳动,“信上说,他中了状元后,第一件事是买了三匹最好的狼毫,分别送给三位师姐,还在剑柄上刻了她们的名字;回师门时,特意绕去藏书阁,把当年摔过他的那架书梯修好了,木头上还刻着‘谢赐教’三个字。”
她想起信末附的小像——鬼子六站在海棠树下,手里捧着圣旨,身后跟着三位笑意盈盈的师姐,他的脸还是红的,耳尖比海棠花还艳,可眼神里的光,却比当年亮了十倍百倍。
“我忽然想见见他。”雪仪的声音带着向往,胸间的柔软轻轻蹭着白静的手臂,“想看看他写的字是不是还带着剑风,想听听他讲策论时,会不会突然冒出句练剑的口诀。”
白静望着帐外泛起的鱼肚白,忽然笑了:“总会见到的。”她的指尖划过雪仪的小腿,感受着那细腻如瓷的肌肤,“等我们处理完草原的事回去,说不定正赶上他衣锦还乡——到时候,我们就坐在台下,看我们这位六师侄,如何对着满场宾客,讲他那‘以剑理通文理’的学问。”
雪仪跟着笑起来,笑声里带着少女的憧憬。两人不再说话,只听着帐外的露水渐渐停了,远处传来牧民早起的吆喝声。白静能闻到雪仪发间的药香,混着自己身上的冷蒿气,忽然觉得,无论是当年那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少年,还是如今高中状元的新贵,他身上那股笨拙的韧劲,那份藏在粗粝下的温柔,从来都没变过。
就像她们对他的心意,从月下同梦到帐内低语,从慌乱躲闪到坦然相对,也从未变过,只是在时光里,悄悄长成了更坚韧的模样。
晨光终于冲破云层,将帐篷染成金红色。白静低头看着雪仪含笑的睡颜,忽然在心里默默道:等见面时,定要告诉他,那些被他认不全的字里,藏着的何止是文理,还有她们与三位师姐,共同为他铺就的、从草莽到朝堂的路。
而这条路的尽头,除了状元的桂冠,还有她们从未说出口的、比墨痕更浓的牵挂。
晨光漫过帐篷的系带时,雪仪正对着铜镜梳理发丝,铜镜里映出她微微泛红的眼角——昨夜的泪渍还未完全褪尽,想起白静说的话,唇角又忍不住往上扬。
“师父的信里还说,六师侄如今已是江南总督了。”白静将叠好的素裙放在榻边,声音里带着几分世事流转的感慨,“统管着江南七省的民政,听说去年治水患,用的还是他练剑时‘以柔克刚’的法子,把堤坝修得比磐石还稳。”
雪仪握着木梳的手一顿,桃木梳齿卡在发丝间。江南……她只在古籍里见过,说那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与这草原的苍茫截然不同。那个曾在草甸上啃干粮的少年,如今竟要对着江南的烟雨,批阅如山的卷宗了。
“江师姐她们……还在他身边吗?”她轻声问,镜中的自己耳尖又红了,像那年被他指尖碰到手背时的模样。
“江令宜师姐随他去了江南,如今是他的幕僚,帮着处理文书;柳青青师姐留在京城,替他照看师门与家书,听说每月寄去的信,字里行间都是江南的草木;钟清菡师姐则入了翰林院,常把朝中动向瞧瞧递给他,算是他在京城的眼目。”白静走到镜前,替雪仪拂去发间的草屑,指尖擦过她挺翘的鼻尖,“三位师姐各司其职,倒把他护得滴水不漏。”
雪仪望着镜中两人交叠的身影,忽然想起信里附的那张小像——鬼子六穿着藏青官袍,腰束玉带,站在江南的画舫边,身后是烟波浩渺的湖水。江令宜站在他身侧,手里捧着卷宗,侧脸的线条比当年更清锐;远处的柳树下,柳青青正低头写着什么,笔尖悬在纸上,像在斟酌词句;而钟清菡的字迹,据说就藏在他袖中那份密报里。
“他如今……还会脸红吗?”雪仪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自己的腰侧,那里仿佛还留着梦中他手掌的温度。
白静低笑,指尖滑到雪仪的腕间,轻轻捏了捏那细腻的肌肤:“信上说,他在朝堂上论事时,眼神亮得像出鞘的剑,半点不怯;可每次收到柳师姐的家书,还是会躲在书房里看半个时辰,出来时耳尖红得能滴出血。”她顿了顿,想起信中那句“总督大人案头总放着枚旧剑穗,说是草原故人所赠”,心头忽然一暖。
“江南的水土养人,他许是长开了。”雪仪望着镜中自己的眉眼,忽然想象着鬼子六如今的模样——或许不再是那个瘦骨嶙峋的少年,肩背宽了,手掌也更厚实了,只是握笔时,指节发力的模样,还和当年握剑时一般无二。
“前几日收到江师姐的私信,倒提了件趣事。”白静的目光落在帐外初生的青草上,“去年中秋,他在总督府设宴,席间有人提及他当年的窘事,说他连‘之乎者也’都分不清。他竟没恼,只笑着说‘某今日之学,一半得于师门剑法,一半得于四位师姐’——他把我们也算进去了呢。”
雪仪的心跳漏了半拍,握着木梳的手指微微收紧。原来他还记得。记得草原上的月光,记得帐内的低语,记得她们这些未曾教过他一字一句,却在他心上留下过痕迹的人。
“等处理完这里的事,我们去江南吧。”白静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去看看他治理的江河,去瞧瞧他书房里那枚剑穗,去告诉他……”
她没说下去,可雪仪懂。懂她想说的那句“我们也在等你”,懂那份藏在“师姐”称谓下的、跨越了山水的牵挂。
铜镜里的光影渐渐移了位,将两人的笑容都映得暖融融的。雪仪放下木梳,转身扑进白静怀里,胸若玉山巍峨的轮廓贴着对方胸若凝脂点绛霞的柔软,鼻尖蹭过她莹润的颈侧:“好,我们去江南。”
白静环住她的腰,感受着怀中人温热的呼吸,臀侧相抵的弧度带着安稳的暖意。她仿佛已经看见江南的烟雨中,那个身着官袍的身影转过身,看见她们时,眼里先是惊讶,随即漫上熟悉的红晕,像当年在藏书阁撞见她们时一样,手足无措,却又难掩欢喜。
帐外的风卷着青草的气息涌进来,带着草原特有的辽阔。白静轻轻拍着雪仪的背,在心里默默道:六师侄,江南的水再柔,也柔不过你当年掌心的温度;江南的桥再多,也架不起我们此刻奔向你的心意。
总有一天,她们会站在江南的月光下,像当年在呼伦湖边那样,与他并肩望着同一片水,说一句:“我们来了。”
而那时的他,定会红着脸,像捧着最珍贵的书卷那样,握紧她们的手,再也不松开。
“其实……”白静的声音被火塘的暖气压得很低,像浸了温水的棉线,“我虽入师门早,却从未与男子这般亲近过。”她的指尖拂过雪仪的发顶,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那些梦里的触感,不过是凭着几分想象,连真正的拥抱是什么滋味,都未必清楚。”
雪仪猛地抬头,发丝扫过白静的大腿,带来一阵轻痒。白静的面庞在火光中泛着柔和的红,胸若凝脂点绛霞的轮廓随着呼吸轻轻起伏,方才谈及臀侧触感时的坦然褪去,眼角染上几分少女般的茫然。
“师叔……”雪仪的声音有些发怔,她总以为白静从容通透,定是将世间情事看得透彻,却没想过这副玲珑身段里,藏着的竟是颗从未被触碰过的璞玉。
白静望着帐顶的纹路,忽然轻笑一声,笑声里带着自嘲:“说出来不怕你笑话。上次在藏书阁,六师侄为了够高处的书,无意间扶了我的肩。他那手上还带着练剑磨出的厚茧,指腹糙得像刚割过的麦秆,指尖刚碰到衣料,我就像被烫到似的躲开了。”她的指尖落在自己肩头,仿佛还能忆起那瞬间的麻意,“后来才想起,他原是家贫,幼时没读过多少书,进师门时连《守一心经》都认不全,练剑的力气比握笔的力气大得多……可偏是这双糙手,倒让我夜里总想起。”
雪仪撑起身子,与她并肩躺着,两人的手臂轻轻相贴,能感受到彼此肌肤的温度。“我也是。”她的声音带着共鸣的轻颤,“上次他送我新采的草药,指尖沾着泥灰,指甲缝里还嵌着草屑——许是帮农户干活换了些干粮,来不及洗净。他碰我手时,那点粗粝蹭得我心尖发颤,竟吓得把药篓都摔了。”她低头望着自己的掌心,仿佛还能看见那日他蹲在地上捡药,补丁裤脚沾着草叶,脖颈间淌着汗,却还傻笑着说“师妹莫慌”。
火塘的光落在白静的脖颈间,那里的肌肤莹润得像上好的羊脂玉,雪仪忽然想起解毒时咬在这处的牙印,脸颊又热了几分。“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白静侧过脸,鼻尖几乎碰到雪仪的额角,“他认不全典籍里的字,我们读不懂他眼里的慌张。空有满腹修行的道理,遇上这点儿女情长,倒像初学剑时的毛头小子,连招式都忘了。”
雪仪望着她睫毛上跳动的火光,忽然伸手,轻轻碰了碰白静的手背。那里的肌肤细腻如瓷,带着微凉的温度。白静没有躲,只是指尖微微蜷缩,像初春刚抽芽的草叶。
“有时我会想,”雪仪的指尖顺着白静的手背往上滑,停在她的腕间,“他那样的人,怕是连‘情深而文明’都解不全,真要是……真要是想碰我,会不会笨手笨脚的?”她的声音越来越轻,“梦里他握我手腕时那般稳妥,可现实里,他连递本书都会晃掉页子呢。”
白静反握住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间的脉搏,那里跳得又急又快。“我也不知道。”她坦诚道,目光落在帐外的月光上,“或许会像他第一次握剑那样,紧张得指节发白,连轻重都分不清。又或许……”她顿了顿,喉结轻轻滚动,“会像他把剩下的干粮偷偷塞给流浪狗时那样,粗粝的掌心裹着笨拙的温柔,让人舍不得推开。”
火塘渐渐弱下去,帐内的光影变得柔和。白静的素裙与雪仪的绛衫交叠在一起,像两朵在暗夜里悄悄依偎的花。白静能感觉到雪仪胸间的温热透过衣衫传来,腰侧相贴的肌肤带着安稳的暖意,连臀瓣相抵的弧度都变得柔和起来。
“其实这样也很好。”雪仪的声音带着困意,头慢慢靠向白静的肩窝,“他笨,我们也慌,倒像是天生一对。”她的发丝拂过白静的颈侧,带来一阵痒意,“等将来真遇上了,我们教他认典籍,他……他教我们怎么不慌,好不好?”
话未说完,就被白静的轻笑打断。“你这小妮子,倒比我先想远了。”白静的指尖划过雪仪的腰侧,引得她轻轻一颤,“真到了那时候,怕是他先被我们两个吓得,背着破书箱就跑,连他那宝贝《南华经》都要忘在石阶上——毕竟他认不全的字里,可没教过怎么应付两个姑娘家。”
雪仪跟着笑起来,笑声在帐内荡开,惊起角落的飞蛾。两人的笑声渐渐低下去,只剩下彼此的呼吸在黑暗中交织。白静望着帐外的月光,忽然觉得,没有经验也没什么不好。就像他那双手,虽握不惯笔,却能握紧剑;虽认不全字,却认得清心意。
她轻轻收紧握着雪仪的手,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与力量。或许将来会有笨拙的触碰,会有慌乱的躲闪,会有说不出的羞怯,但此刻,她们拥有彼此,拥有这份坦诚的慌张,便已足够。
火塘最后一点火星熄灭时,雪仪已经睡熟,呼吸均匀地拂过白静的肩头。白静望着她熟睡的眉眼,忽然在心里轻轻叹了口气——原来最动人的从不是娴熟的情技,而是三颗未经世事、却愿意为彼此笨拙靠近的心。
就像她与雪仪,就像她们与那个总捧着卷边旧书的穷小子
帐外的露水顺着帆布往下淌,嘀嗒声像漏刻里的水珠。雪仪的头往白静怀里又蹭了蹭,鼻尖抵着她胸若凝脂点绛霞的衣襟,忽然含糊地问:“那几位师姐……是怎的肯耐下心教他?”
白静指尖梳着雪仪的发丝,想起信里提过的家世,声音里添了几分恍然:“江令宜师姐是江通大学士的女儿,江大学士是当朝太傅,最擅经史子集。你想,能被那样的父亲教出来,江师姐的学问自然是顶好的。”她顿了顿,描摹着信中未曾细说的画面,“听说她第一次见六师侄捧着书啃得满脸茫然,竟没笑他,只把自己的批注本递过去,说‘看不懂的地方,像练剑拆招那样拆开来便是’。”
雪仪眨了眨眼,想象着那位二十二岁的师姐——定是身着月白长衫,眉眼清冽如寒潭,却在面对鬼子六的愚钝时,露出难得的耐心。“那柳青青师姐呢?”她追问,指尖无意识地在白静臀侧画着圈,“能教他写字,定是书香门第出身吧?”
“可不是。”白静低笑,指尖滑到雪仪的膝头,轻轻拍了拍,“柳师姐是柳弘大学士的千金,柳大学士的书法堪称一绝,宫里的匾额多半是他题的。柳师姐二十三岁,一手字承了家学,却肯屈尊俯就,握着六师侄那只握惯了剑的糙手,一笔一划教他起笔收锋。”她想起信里那句“柳师姐的帕子总沾着墨,原是替他擦手用的”,心头忽然泛起一阵柔软。
“还有钟清菡师姐,二十一岁,听说父亲是翰林院编修,最懂科考章程。”白静的声音轻下来,“她性子慢,却细得像发丝,把历年考题编成歌诀教他记,夜里还陪着他在灯下磨墨,见他冻得手发僵,就把自己的暖炉塞给他——那暖炉上还绣着‘学海无涯’四个字呢。”
雪仪静静听着,忽然觉得眼前的帐顶变成了朝堂的金銮殿。鬼子六穿着崭新的官袍,腰间系着玉带,可转身时,袖口还是会习惯性地往身后甩,像当年练剑时避开剑穗的模样。而江令宜站在他左首,柳青青在右首,钟清菡捧着他的策论手稿,三位师姐的目光里,既有欣慰,又藏着几分与她们相似的、隐秘的温柔。
“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帮他。”雪仪的声音带着些微的怅然,又有难以掩饰的欢喜,“他再也不是那个蹲在药圃边划字的穷小子了。”
“可他还是他。”白静的指尖按在雪仪的心口,感受着那里平稳的跳动,“信上说,他中了状元后,第一件事是买了三匹最好的狼毫,分别送给三位师姐,还在剑柄上刻了她们的名字;回师门时,特意绕去藏书阁,把当年摔过他的那架书梯修好了,木头上还刻着‘谢赐教’三个字。”
她想起信末附的小像——鬼子六站在海棠树下,手里捧着圣旨,身后跟着三位笑意盈盈的师姐,他的脸还是红的,耳尖比海棠花还艳,可眼神里的光,却比当年亮了十倍百倍。
“我忽然想见见他。”雪仪的声音带着向往,胸间的柔软轻轻蹭着白静的手臂,“想看看他写的字是不是还带着剑风,想听听他讲策论时,会不会突然冒出句练剑的口诀。”
白静望着帐外泛起的鱼肚白,忽然笑了:“总会见到的。”她的指尖划过雪仪的小腿,感受着那细腻如瓷的肌肤,“等我们处理完草原的事回去,说不定正赶上他衣锦还乡——到时候,我们就坐在台下,看我们这位六师侄,如何对着满场宾客,讲他那‘以剑理通文理’的学问。”
雪仪跟着笑起来,笑声里带着少女的憧憬。两人不再说话,只听着帐外的露水渐渐停了,远处传来牧民早起的吆喝声。白静能闻到雪仪发间的药香,混着自己身上的冷蒿气,忽然觉得,无论是当年那个连字都认不全的少年,还是如今高中状元的新贵,他身上那股笨拙的韧劲,那份藏在粗粝下的温柔,从来都没变过。
就像她们对他的心意,从月下同梦到帐内低语,从慌乱躲闪到坦然相对,也从未变过,只是在时光里,悄悄长成了更坚韧的模样。
晨光终于冲破云层,将帐篷染成金红色。白静低头看着雪仪含笑的睡颜,忽然在心里默默道:等见面时,定要告诉他,那些被他认不全的字里,藏着的何止是文理,还有她们与三位师姐,共同为他铺就的、从草莽到朝堂的路。
而这条路的尽头,除了状元的桂冠,还有她们从未说出口的、比墨痕更浓的牵挂。
晨光漫过帐篷的系带时,雪仪正对着铜镜梳理发丝,铜镜里映出她微微泛红的眼角——昨夜的泪渍还未完全褪尽,想起白静说的话,唇角又忍不住往上扬。
“师父的信里还说,六师侄如今已是江南总督了。”白静将叠好的素裙放在榻边,声音里带着几分世事流转的感慨,“统管着江南七省的民政,听说去年治水患,用的还是他练剑时‘以柔克刚’的法子,把堤坝修得比磐石还稳。”
雪仪握着木梳的手一顿,桃木梳齿卡在发丝间。江南……她只在古籍里见过,说那里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与这草原的苍茫截然不同。那个曾在草甸上啃干粮的少年,如今竟要对着江南的烟雨,批阅如山的卷宗了。
“江师姐她们……还在他身边吗?”她轻声问,镜中的自己耳尖又红了,像那年被他指尖碰到手背时的模样。
“江令宜师姐随他去了江南,如今是他的幕僚,帮着处理文书;柳青青师姐留在京城,替他照看师门与家书,听说每月寄去的信,字里行间都是江南的草木;钟清菡师姐则入了翰林院,常把朝中动向瞧瞧递给他,算是他在京城的眼目。”白静走到镜前,替雪仪拂去发间的草屑,指尖擦过她挺翘的鼻尖,“三位师姐各司其职,倒把他护得滴水不漏。”
雪仪望着镜中两人交叠的身影,忽然想起信里附的那张小像——鬼子六穿着藏青官袍,腰束玉带,站在江南的画舫边,身后是烟波浩渺的湖水。江令宜站在他身侧,手里捧着卷宗,侧脸的线条比当年更清锐;远处的柳树下,柳青青正低头写着什么,笔尖悬在纸上,像在斟酌词句;而钟清菡的字迹,据说就藏在他袖中那份密报里。
“他如今……还会脸红吗?”雪仪的声音轻得像叹息,指尖无意识地抚过自己的腰侧,那里仿佛还留着梦中他手掌的温度。
白静低笑,指尖滑到雪仪的腕间,轻轻捏了捏那细腻的肌肤:“信上说,他在朝堂上论事时,眼神亮得像出鞘的剑,半点不怯;可每次收到柳师姐的家书,还是会躲在书房里看半个时辰,出来时耳尖红得能滴出血。”她顿了顿,想起信中那句“总督大人案头总放着枚旧剑穗,说是草原故人所赠”,心头忽然一暖。
“江南的水土养人,他许是长开了。”雪仪望着镜中自己的眉眼,忽然想象着鬼子六如今的模样——或许不再是那个瘦骨嶙峋的少年,肩背宽了,手掌也更厚实了,只是握笔时,指节发力的模样,还和当年握剑时一般无二。
“前几日收到江师姐的私信,倒提了件趣事。”白静的目光落在帐外初生的青草上,“去年中秋,他在总督府设宴,席间有人提及他当年的窘事,说他连‘之乎者也’都分不清。他竟没恼,只笑着说‘某今日之学,一半得于师门剑法,一半得于四位师姐’——他把我们也算进去了呢。”
雪仪的心跳漏了半拍,握着木梳的手指微微收紧。原来他还记得。记得草原上的月光,记得帐内的低语,记得她们这些未曾教过他一字一句,却在他心上留下过痕迹的人。
“等处理完这里的事,我们去江南吧。”白静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去看看他治理的江河,去瞧瞧他书房里那枚剑穗,去告诉他……”
她没说下去,可雪仪懂。懂她想说的那句“我们也在等你”,懂那份藏在“师姐”称谓下的、跨越了山水的牵挂。
铜镜里的光影渐渐移了位,将两人的笑容都映得暖融融的。雪仪放下木梳,转身扑进白静怀里,胸若玉山巍峨的轮廓贴着对方胸若凝脂点绛霞的柔软,鼻尖蹭过她莹润的颈侧:“好,我们去江南。”
白静环住她的腰,感受着怀中人温热的呼吸,臀侧相抵的弧度带着安稳的暖意。她仿佛已经看见江南的烟雨中,那个身着官袍的身影转过身,看见她们时,眼里先是惊讶,随即漫上熟悉的红晕,像当年在藏书阁撞见她们时一样,手足无措,却又难掩欢喜。
帐外的风卷着青草的气息涌进来,带着草原特有的辽阔。白静轻轻拍着雪仪的背,在心里默默道:六师侄,江南的水再柔,也柔不过你当年掌心的温度;江南的桥再多,也架不起我们此刻奔向你的心意。
总有一天,她们会站在江南的月光下,像当年在呼伦湖边那样,与他并肩望着同一片水,说一句:“我们来了。”
而那时的他,定会红着脸,像捧着最珍贵的书卷那样,握紧她们的手,再也不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