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33章 大同驿馆
热门推荐:
我,波风水门,一点也不阴!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提瓦特大陆的荧式生活
有兽焉:天国之旅
四合院:带着签到系统穿刘家
沙雕网友援北伐
人性即见如来
天道闺女下凡间,空间异能种田忙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暮春的风裹着榆叶梅的甜香,车轮碾过大同府青石板路的声响,混着道旁花瓣簌簌坠落的轻响,像支漫不经心的小调。董清婉临窗理琴,七弦琴的丝弦在她指尖泛着莹光,刚拨出个清越的泛音,便望着车帘上沾着的粉白花瓣笑了:“前面该是江令宜姑娘的驻地了。听说她是长公主荷花殿下麾下最得力的副将——雪仪妹妹,那位荷花殿下,不正是你与鬼子六师兄的师姐,要唤白静师叔一声‘师叔’的吗?”
雪仪正捻着裙角的缠枝莲绣纹,闻言抬头时,绛色裙衫的水袖轻轻晃了晃,露出皓腕上那串珍珠手钏——还是去年鬼子六托人从江南捎来的,说是太湖珠磨的,不伤肌肤。“是呢,”她指尖划过冰凉的珠串,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柔意,“荷花师姐论辈分要唤白静师叔‘师叔’,如今身兼大司马统管天下军务,忙得连过年都在中军帐过的。江姑娘能驻守大同这处要塞,原是荷花师姐亲自向白静师叔举荐的,说她‘文能拟军书,武可定边陲’。”
白静正用指尖摩挲着窗沿的木纹,那纹理被岁月磨得温润,像极了师门里那方传了三代的端砚。她掀开车帘一角,风卷着榆叶梅的落瓣扑进来,沾在她月白的袖口上。远处城墙上飘扬的旗帜在暮色里格外鲜明,朱红的“江”字旁边,一朵金线绣成的荷花正随着风势舒展,金线在残阳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随时会从旗面绽开来。“荷花这孩子,打小就稳妥,”白静的语气里带着长辈特有的温和,眼尾的细纹在笑时浅浅漾开,“当年在师门,总爱捧着本《武经总要》跟在我身后,问这问那的,如今倒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大司马了。”
话音未落,马车忽然缓了下来,车外传来个清脆如玉石相击的女声,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奉江副将令,请车中三位姑娘到驿馆一叙——听闻白静师叔与雪仪姑娘在此,我家副将已在馆中候着了。”
三人相视而笑,推门下车时,两匹神骏的乌骓马正在道旁打着响鼻,牵马的女兵一身银甲,甲片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腰间的佩剑穗子是极讲究的白马鬃毛,被风一吹,拂过靴上的云纹刺绣。雪仪眼尖,一眼就认出那剑穗的样式——正是师门特有的规制,当年荷花师姐还特意求了白静师叔,说要给麾下最得力的干将配一把。想来这剑,定是荷花转赠给江令宜的。
驿馆离城门不过半里地,青瓦白墙在暮色里透着股沉静的气度。门前两株老槐树的枝桠探过墙头,浓绿的树荫里拴着匹黑马,马鞍上悬着的佩剑鞘是鲨鱼皮的,映着树影斑驳。刚进正厅,就见个身着银甲的女子迎了出来,约莫二十二岁年纪,身姿挺拔如苍松,虽披挂着铠甲,却难掩眉宇间的清贵气——正是江令宜。她见了白静,忙单膝跪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沉稳有力:“江令宜拜见白静师叔。久闻师叔医术卓绝能活死人,剑法通神可定乾坤,今日得见,实乃江某三生之幸。”又转向雪仪,颔首时铠甲的鳞片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雪仪姑娘,常听荷花殿下提起你与鬼子六师兄当年在师门的趣事,说你们在药圃偷摘罗汉果,被师叔罚抄《千金方》呢。”最后望向董清婉,眼中漾开笑意,“董姑娘的琴名,京中早有耳闻。去年中秋,荷花殿下还说,若能再听一曲《平沙落雁》,死也甘心呢。”
董清婉抚了抚鬓角的珍珠簪,那是当年鬼子六在诗会赠的,据说采自南海。“江姑娘谬赞了,”她眼波流转,带着点女儿家的娇俏,“当年在京城诗会,你为荷花殿下伴剑起舞,剑光与裙裾翻飞,真如洛神出水一般,那风姿才叫人难忘呢。”
江令宜朗声笑起来,抬手解头盔时,露出乌黑的发髻,发间只簪了支素银簪,簪头刻着朵小小的荷花。“都是陈年旧事了。快坐,我让人备了大同最好的黄花茶。”她亲自斟茶时,指尖握着茶壶的姿态沉稳有力,虎口处还有层薄茧——雪仪认得,那是常年握剑磨出来的。江令宜的目光扫过白静与雪仪交握的手,想起荷花信里说的“师叔与师妹情同姐妹,当年在师门,师叔总把最好的药草留给师妹”,眼中闪过了然,却只笑着转了话头:“听说你们要去江南见鬼子六总督?”
雪仪的脸颊腾地红了,像被夕阳染透的云霞,她轻轻点了点头,声音细若蚊蚋:“我们……顺路去看看六师兄。”
“顺路?”江令宜挑眉笑了,将茶杯推到她面前,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前几日他派人送军粮过来,押运官说,总督大人特意嘱咐,若遇着白静师叔与雪仪姑娘,定要问清行程,说‘江南的新茶刚下来,我让人备了最好的碧螺春’。”她顿了顿,看着雪仪泛红的耳垂,又道,“他给荷花殿下的信里,三句不离‘师叔身体可好’‘师妹近日在忙什么’,倒比问军情还上心。”
白静望着江令宜铠甲下隐约起伏的肩线,想起雪仪说过,当年鬼子六赶考,盘缠被偷,是江令宜受荷花所托,扮成男装追了三里地,塞给他一箱典籍和一锭银子,还留了张字条:“安心赴考,师门与你同在。”“这孩子,倒还记着这些,”白静的语气里满是欣慰,指尖轻轻叩着桌面,“当年他在师门,虽比雪仪早入门两年,却总笨手笨脚的,连《守一心经》都认不全,抄经时总把‘静’字少写一横,如今竟也成了能担起一方重任的总督了。”
“他什么都记得。”江令宜的眼中泛起暖意,像落了星光,“去年荷花殿下眼中,他派人送了幅《大同秋防图》,说是照着我平日报的军情绘的,还特意嘱咐要在图上题字‘敬呈师叔与师妹’,倒让我也沾了光,跟着得了殿下的赏。”
正说着,亲兵来报晚膳备好了。江令宜起身时,铠甲的鳞片在烛火下闪烁,像缀了满甲的星辰。“今晚不醉不归,我让人备了大同的烧麦和杏花酒。”她走在前面引路时,步伐沉稳,铠甲摩擦的声响在回廊里回荡,“明日我派一队亲兵护送你们,过了雁门关,就离江南不远了。荷花殿下说了,若路上遇着难处,便提白静师叔的名号,保管一路畅通——当年她在漠北,就是靠师叔的名号,吓退了来犯的小股敌寇呢。”
席间,江令宜说起当年的趣事,酒液在她杯中晃出涟漪:“鬼子六最笨的是写‘婉’字,总把‘女’字旁写得像‘子’,董姑娘你还记得吗?那年诗会,他为你题扇面,写‘清扬婉兮’,结果把‘婉’字写成了‘孽子’的‘孼’,被你笑了半个月。”董清婉的脸“腾”地红了,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江令宜又转向雪仪,眼中带着促狭:“你当年送他的治风寒的草药,他总说比太医院的还管用。去年冬天军中流感,他还特意托人问你要方子,说‘雪仪师妹配的药,加了薄荷和紫苏,吃着都不苦’。”
雪仪的心跳漏了半拍,像被小鹿撞了下,她偷偷抬眼,见白静正望着自己笑,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暖意,脸颊顿时更烫了,连耳根都红透了。
白静忽然想起一事,放下筷子问道:“江姑娘可知柳青青与钟清菡近况?”
“青青在京城教皇子读书,听说小皇子最黏她,连皇后都夸她‘教得好’。”江令宜饮了口酒,眼中闪过笑意,“清菡如今是武昌巡抚了,上个月还送了封信来,说‘江南水患刚平,鬼子六定是忙得脚不沾地,我已备了粮草,随时可支援’。”她放下酒杯,杯底与桌面相碰发出轻响,“我们四个,倒像是把他围在了中间——他在江南,我们在东西南北,替他守着四方。荷花殿下常说,亏得有白静师叔您当年照拂,不然这小子哪有今日的福气。”
夜深时,江令宜让人收拾了相邻的三间房。临睡前,她走到白静房门口,甲胄上的寒气混着月光飘进来,她轻声道:“鬼子六师兄他……其实什么都懂,就是嘴笨。师叔与雪仪姑娘到了江南,多担待些。荷花殿下还说,若他敢怠慢了师叔与师妹,就让您亲自罚他抄《守一心经》,保管他抄到半夜都不敢停——当年他最怕的就是这个。”
白静望着江令宜铠甲上未褪的风尘,甲片的缝隙里还沾着北地的沙尘,忽然明白,原来这一路行来,牵挂着鬼子六的人,远不止她与雪仪。荷花坐镇中枢掌天下军务,江令宜守着北境的门户,柳青青守着京城的文脉,钟清菡守着武昌的要地,而她们,正跨越千山万水,去守着他心底最柔软的那片地方。
月光爬上驿馆的屋檐,像铺了层碎银,照在江令宜的铠甲上,泛着清冷的光。白静回房时,见雪仪与董清婉正坐在窗前说话,烛火在她们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雪仪正说着当年与鬼子六在药圃学制药,他笨手笨脚打翻药罐,被白静罚去劈柴,结果斧头差点砸到脚的糗事,语气里满是怀念,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白静忽然觉得,这一路的相遇,都像是命中注定——从草原到大同,从师门长辈到萍水相逢,她们这些牵挂着同一个人的女子,正慢慢汇聚成一股暖流,往江南的方向奔去。
明日过了雁门关,便是坦途。而她们与鬼子六师兄的重逢,也越来越近了。檐角的风铃在夜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数着日子,又像是在哼着首未完的歌。
夜漏滴答,驿馆的烛火被穿堂风推得忽明忽暗。江令宜解了发带,乌发如瀑垂落肩头,她指尖缠着根红绳——正是当年荷花师姐送的那根,此刻在烛火下泛出温润的光。雪仪坐在对面,绛色裙裾的褶皱里还沾着白日的槐花香,听见“武昌”二字时,指尖无意识地绞紧了帕子。
“前年武昌水患,他亲去督战,我带着援军赶去时,正见他在堤岸指挥抢险。”江令宜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了帐外的月光,“那几日他几乎没合眼,眼窝陷着,下巴上冒出青黑的胡茬,可抓起沙袋时,臂膀的肌肉绷得像拉满的弓,每一寸都透着股狠劲。”
她顿了顿,指尖在茶杯沿划了个圈,水珠顺着杯壁滚落,打湿了案上的宣纸:“后来堤坝稳住,庆功宴上他喝多了,被钟清菡扶着回帐。我进去送伤药时,正撞见他攥着清菡的手腕不放——不是轻薄,是急着问下游灾民安置,可那力道……指节都泛白了,虎口抵着她腕间的脉门,像要把自己的力气渡过去似的。”
雪仪的呼吸微滞,想起自己药圃里那株被暴雨打歪的紫苏,他当年也是这样,大手攥着她的手腕,另一只手稳稳扶住她的腰,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渗进来,带着汗湿的热,却稳得让人安心。
“清菡挣了两下没挣开,”江令宜的眼尾在烛火下泛着点红,“他忽然醒了大半,猛地松了手,却又在她转身时,伸手攥住了她的后领——就像拎着只受惊的小兽,力道又急又重,指腹蹭过她颈后的碎发,带着胡茬的下巴几乎要抵上她的发顶。”她抬手,指尖虚虚在自己颈后按了按,“清菡后来说,那一下,像被火烫着,又像被什么东西牢牢攥住了,连心跳都跟着乱了拍子。”
帐外忽然起了阵急风,烛火猛地窜高,映得江令宜眼底的光格外亮:“他那时候哪里还像个总督,眼底全是红血丝,喘着粗气,喉结滚了半天才说‘堤坝再加固三尺’。可松手时,指腹却在她衣领的盘扣上顿了顿,极快地捻了两下——那动作又急又糙,带着股没处泄的劲,却偏偏在触到布纹的瞬间,泄了半分力道,像怕捏碎了似的。”
雪仪的脸颊烧了起来,耳畔仿佛响起那年他在药圃背她过河时的喘息,胸膛贴着她的后背,隔着湿透的衣料,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急促的心跳,还有他攥着她膝盖的手,指节陷进肉里,又怕弄疼她似的,反复松了又紧。
“后来清菡总说,那趟武昌之行,才算懂了他。”江令宜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她的眉眼,“他的温柔从不在明处,全藏在那些急吼吼的动作里,像暴雨里护着雏鸟的鹰,明明怕伤着,偏又忍不住要用尽全力去护。”
烛芯“噼啪”爆了个灯花,雪仪望着帐上晃动的影子,忽然想起他送自己那串珍珠手钏时,指尖碰着她的耳垂,又烫又急,却在她瑟缩时,骤然放轻了力道,像怕碰碎了什么稀世珍宝。原来那些藏在粗粝里的珍重,早被旁人看得分明。
雪仪正捻着裙角的缠枝莲绣纹,闻言抬头时,绛色裙衫的水袖轻轻晃了晃,露出皓腕上那串珍珠手钏——还是去年鬼子六托人从江南捎来的,说是太湖珠磨的,不伤肌肤。“是呢,”她指尖划过冰凉的珠串,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柔意,“荷花师姐论辈分要唤白静师叔‘师叔’,如今身兼大司马统管天下军务,忙得连过年都在中军帐过的。江姑娘能驻守大同这处要塞,原是荷花师姐亲自向白静师叔举荐的,说她‘文能拟军书,武可定边陲’。”
白静正用指尖摩挲着窗沿的木纹,那纹理被岁月磨得温润,像极了师门里那方传了三代的端砚。她掀开车帘一角,风卷着榆叶梅的落瓣扑进来,沾在她月白的袖口上。远处城墙上飘扬的旗帜在暮色里格外鲜明,朱红的“江”字旁边,一朵金线绣成的荷花正随着风势舒展,金线在残阳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随时会从旗面绽开来。“荷花这孩子,打小就稳妥,”白静的语气里带着长辈特有的温和,眼尾的细纹在笑时浅浅漾开,“当年在师门,总爱捧着本《武经总要》跟在我身后,问这问那的,如今倒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大司马了。”
话音未落,马车忽然缓了下来,车外传来个清脆如玉石相击的女声,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利落:“奉江副将令,请车中三位姑娘到驿馆一叙——听闻白静师叔与雪仪姑娘在此,我家副将已在馆中候着了。”
三人相视而笑,推门下车时,两匹神骏的乌骓马正在道旁打着响鼻,牵马的女兵一身银甲,甲片在夕阳下泛着冷光,腰间的佩剑穗子是极讲究的白马鬃毛,被风一吹,拂过靴上的云纹刺绣。雪仪眼尖,一眼就认出那剑穗的样式——正是师门特有的规制,当年荷花师姐还特意求了白静师叔,说要给麾下最得力的干将配一把。想来这剑,定是荷花转赠给江令宜的。
驿馆离城门不过半里地,青瓦白墙在暮色里透着股沉静的气度。门前两株老槐树的枝桠探过墙头,浓绿的树荫里拴着匹黑马,马鞍上悬着的佩剑鞘是鲨鱼皮的,映着树影斑驳。刚进正厅,就见个身着银甲的女子迎了出来,约莫二十二岁年纪,身姿挺拔如苍松,虽披挂着铠甲,却难掩眉宇间的清贵气——正是江令宜。她见了白静,忙单膝跪地行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沉稳有力:“江令宜拜见白静师叔。久闻师叔医术卓绝能活死人,剑法通神可定乾坤,今日得见,实乃江某三生之幸。”又转向雪仪,颔首时铠甲的鳞片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雪仪姑娘,常听荷花殿下提起你与鬼子六师兄当年在师门的趣事,说你们在药圃偷摘罗汉果,被师叔罚抄《千金方》呢。”最后望向董清婉,眼中漾开笑意,“董姑娘的琴名,京中早有耳闻。去年中秋,荷花殿下还说,若能再听一曲《平沙落雁》,死也甘心呢。”
董清婉抚了抚鬓角的珍珠簪,那是当年鬼子六在诗会赠的,据说采自南海。“江姑娘谬赞了,”她眼波流转,带着点女儿家的娇俏,“当年在京城诗会,你为荷花殿下伴剑起舞,剑光与裙裾翻飞,真如洛神出水一般,那风姿才叫人难忘呢。”
江令宜朗声笑起来,抬手解头盔时,露出乌黑的发髻,发间只簪了支素银簪,簪头刻着朵小小的荷花。“都是陈年旧事了。快坐,我让人备了大同最好的黄花茶。”她亲自斟茶时,指尖握着茶壶的姿态沉稳有力,虎口处还有层薄茧——雪仪认得,那是常年握剑磨出来的。江令宜的目光扫过白静与雪仪交握的手,想起荷花信里说的“师叔与师妹情同姐妹,当年在师门,师叔总把最好的药草留给师妹”,眼中闪过了然,却只笑着转了话头:“听说你们要去江南见鬼子六总督?”
雪仪的脸颊腾地红了,像被夕阳染透的云霞,她轻轻点了点头,声音细若蚊蚋:“我们……顺路去看看六师兄。”
“顺路?”江令宜挑眉笑了,将茶杯推到她面前,水汽氤氲了她的眉眼,“前几日他派人送军粮过来,押运官说,总督大人特意嘱咐,若遇着白静师叔与雪仪姑娘,定要问清行程,说‘江南的新茶刚下来,我让人备了最好的碧螺春’。”她顿了顿,看着雪仪泛红的耳垂,又道,“他给荷花殿下的信里,三句不离‘师叔身体可好’‘师妹近日在忙什么’,倒比问军情还上心。”
白静望着江令宜铠甲下隐约起伏的肩线,想起雪仪说过,当年鬼子六赶考,盘缠被偷,是江令宜受荷花所托,扮成男装追了三里地,塞给他一箱典籍和一锭银子,还留了张字条:“安心赴考,师门与你同在。”“这孩子,倒还记着这些,”白静的语气里满是欣慰,指尖轻轻叩着桌面,“当年他在师门,虽比雪仪早入门两年,却总笨手笨脚的,连《守一心经》都认不全,抄经时总把‘静’字少写一横,如今竟也成了能担起一方重任的总督了。”
“他什么都记得。”江令宜的眼中泛起暖意,像落了星光,“去年荷花殿下眼中,他派人送了幅《大同秋防图》,说是照着我平日报的军情绘的,还特意嘱咐要在图上题字‘敬呈师叔与师妹’,倒让我也沾了光,跟着得了殿下的赏。”
正说着,亲兵来报晚膳备好了。江令宜起身时,铠甲的鳞片在烛火下闪烁,像缀了满甲的星辰。“今晚不醉不归,我让人备了大同的烧麦和杏花酒。”她走在前面引路时,步伐沉稳,铠甲摩擦的声响在回廊里回荡,“明日我派一队亲兵护送你们,过了雁门关,就离江南不远了。荷花殿下说了,若路上遇着难处,便提白静师叔的名号,保管一路畅通——当年她在漠北,就是靠师叔的名号,吓退了来犯的小股敌寇呢。”
席间,江令宜说起当年的趣事,酒液在她杯中晃出涟漪:“鬼子六最笨的是写‘婉’字,总把‘女’字旁写得像‘子’,董姑娘你还记得吗?那年诗会,他为你题扇面,写‘清扬婉兮’,结果把‘婉’字写成了‘孽子’的‘孼’,被你笑了半个月。”董清婉的脸“腾”地红了,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嘴角却忍不住上扬。江令宜又转向雪仪,眼中带着促狭:“你当年送他的治风寒的草药,他总说比太医院的还管用。去年冬天军中流感,他还特意托人问你要方子,说‘雪仪师妹配的药,加了薄荷和紫苏,吃着都不苦’。”
雪仪的心跳漏了半拍,像被小鹿撞了下,她偷偷抬眼,见白静正望着自己笑,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暖意,脸颊顿时更烫了,连耳根都红透了。
白静忽然想起一事,放下筷子问道:“江姑娘可知柳青青与钟清菡近况?”
“青青在京城教皇子读书,听说小皇子最黏她,连皇后都夸她‘教得好’。”江令宜饮了口酒,眼中闪过笑意,“清菡如今是武昌巡抚了,上个月还送了封信来,说‘江南水患刚平,鬼子六定是忙得脚不沾地,我已备了粮草,随时可支援’。”她放下酒杯,杯底与桌面相碰发出轻响,“我们四个,倒像是把他围在了中间——他在江南,我们在东西南北,替他守着四方。荷花殿下常说,亏得有白静师叔您当年照拂,不然这小子哪有今日的福气。”
夜深时,江令宜让人收拾了相邻的三间房。临睡前,她走到白静房门口,甲胄上的寒气混着月光飘进来,她轻声道:“鬼子六师兄他……其实什么都懂,就是嘴笨。师叔与雪仪姑娘到了江南,多担待些。荷花殿下还说,若他敢怠慢了师叔与师妹,就让您亲自罚他抄《守一心经》,保管他抄到半夜都不敢停——当年他最怕的就是这个。”
白静望着江令宜铠甲上未褪的风尘,甲片的缝隙里还沾着北地的沙尘,忽然明白,原来这一路行来,牵挂着鬼子六的人,远不止她与雪仪。荷花坐镇中枢掌天下军务,江令宜守着北境的门户,柳青青守着京城的文脉,钟清菡守着武昌的要地,而她们,正跨越千山万水,去守着他心底最柔软的那片地方。
月光爬上驿馆的屋檐,像铺了层碎银,照在江令宜的铠甲上,泛着清冷的光。白静回房时,见雪仪与董清婉正坐在窗前说话,烛火在她们脸上投下柔和的光晕。雪仪正说着当年与鬼子六在药圃学制药,他笨手笨脚打翻药罐,被白静罚去劈柴,结果斧头差点砸到脚的糗事,语气里满是怀念,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白静忽然觉得,这一路的相遇,都像是命中注定——从草原到大同,从师门长辈到萍水相逢,她们这些牵挂着同一个人的女子,正慢慢汇聚成一股暖流,往江南的方向奔去。
明日过了雁门关,便是坦途。而她们与鬼子六师兄的重逢,也越来越近了。檐角的风铃在夜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数着日子,又像是在哼着首未完的歌。
夜漏滴答,驿馆的烛火被穿堂风推得忽明忽暗。江令宜解了发带,乌发如瀑垂落肩头,她指尖缠着根红绳——正是当年荷花师姐送的那根,此刻在烛火下泛出温润的光。雪仪坐在对面,绛色裙裾的褶皱里还沾着白日的槐花香,听见“武昌”二字时,指尖无意识地绞紧了帕子。
“前年武昌水患,他亲去督战,我带着援军赶去时,正见他在堤岸指挥抢险。”江令宜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了帐外的月光,“那几日他几乎没合眼,眼窝陷着,下巴上冒出青黑的胡茬,可抓起沙袋时,臂膀的肌肉绷得像拉满的弓,每一寸都透着股狠劲。”
她顿了顿,指尖在茶杯沿划了个圈,水珠顺着杯壁滚落,打湿了案上的宣纸:“后来堤坝稳住,庆功宴上他喝多了,被钟清菡扶着回帐。我进去送伤药时,正撞见他攥着清菡的手腕不放——不是轻薄,是急着问下游灾民安置,可那力道……指节都泛白了,虎口抵着她腕间的脉门,像要把自己的力气渡过去似的。”
雪仪的呼吸微滞,想起自己药圃里那株被暴雨打歪的紫苏,他当年也是这样,大手攥着她的手腕,另一只手稳稳扶住她的腰,掌心的温度透过衣料渗进来,带着汗湿的热,却稳得让人安心。
“清菡挣了两下没挣开,”江令宜的眼尾在烛火下泛着点红,“他忽然醒了大半,猛地松了手,却又在她转身时,伸手攥住了她的后领——就像拎着只受惊的小兽,力道又急又重,指腹蹭过她颈后的碎发,带着胡茬的下巴几乎要抵上她的发顶。”她抬手,指尖虚虚在自己颈后按了按,“清菡后来说,那一下,像被火烫着,又像被什么东西牢牢攥住了,连心跳都跟着乱了拍子。”
帐外忽然起了阵急风,烛火猛地窜高,映得江令宜眼底的光格外亮:“他那时候哪里还像个总督,眼底全是红血丝,喘着粗气,喉结滚了半天才说‘堤坝再加固三尺’。可松手时,指腹却在她衣领的盘扣上顿了顿,极快地捻了两下——那动作又急又糙,带着股没处泄的劲,却偏偏在触到布纹的瞬间,泄了半分力道,像怕捏碎了似的。”
雪仪的脸颊烧了起来,耳畔仿佛响起那年他在药圃背她过河时的喘息,胸膛贴着她的后背,隔着湿透的衣料,能清晰地感受到他急促的心跳,还有他攥着她膝盖的手,指节陷进肉里,又怕弄疼她似的,反复松了又紧。
“后来清菡总说,那趟武昌之行,才算懂了他。”江令宜端起茶杯,水汽模糊了她的眉眼,“他的温柔从不在明处,全藏在那些急吼吼的动作里,像暴雨里护着雏鸟的鹰,明明怕伤着,偏又忍不住要用尽全力去护。”
烛芯“噼啪”爆了个灯花,雪仪望着帐上晃动的影子,忽然想起他送自己那串珍珠手钏时,指尖碰着她的耳垂,又烫又急,却在她瑟缩时,骤然放轻了力道,像怕碰碎了什么稀世珍宝。原来那些藏在粗粝里的珍重,早被旁人看得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