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41章 市声沸?花影动?美人行
大同西市的青石板路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发亮,晨光刚漫过箭楼的飞檐,市廛的幌子已如林般竖起 —— 绸缎庄的 “云锦” 招展如霞,酒肆的 “杏花村” 飘着醇香,连药铺前晾晒的艾草都带着三分生气。江令宜换上身月白长衫,腰间松松系着玉带,褪去银甲的英气里添了几分温润,正被董清婉拽着往糖画摊前走。
“你看那糖龙,” 董清婉的烟霞色裙裾扫过摊位的竹筐,惊起几只偷食的麻雀,她指尖点着摊主手中的铜勺,“比去年诗会的糖雕还灵动。” 阳光透过她鬓边的金步摇,在糖稀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倒让那琥珀色的龙身添了几分活气。
白静站在药铺前,指尖拂过晾晒的甘草,月白披风的边缘沾着几星草屑。铺主是个跛脚的老军医,见了她忙作揖:“白姑娘来得巧,昨日新收的黄芪,根须比军帐里的箭杆还直。” 雪仪正蹲在摊后帮着分拣药材,素白裙裾沾了点药粉,倒像落了层细雪,她举起块党参笑道:“六师兄说,好党参要‘狮子头,菊花心’,你看这颗,是不是像极了?”
市街中央的戏台正唱着《穆桂英挂帅》,花旦的水袖翻飞如蝶,引得围观者拍掌叫好。江令宜忽然指着戏台旁的胭脂摊:“去年在武昌,鬼子六师兄给钟清菡带的胭脂,就是这‘醉春红’。” 她拿起块胭脂盒,镜面映出董清婉凑过来的脸,两人的影子在镜中叠成团,惹得摊主笑:“姑娘们这般风姿,擦不擦胭脂都赛过戏台上的角儿。”
白静买了两斤当归,转身时正见雪仪被个卖花女缠住。那姑娘捧着把野蔷薇,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姐姐买束吧,插在瓶里能香三日。” 雪仪的指尖刚触到花瓣,忽然瞥见不远处的江令宜正偷偷往董清婉鬓边簪花,簪子是用红绸缠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惹得董清婉笑得肩头直颤。
“尝尝这胡饼?” 江令宜不知何时拎着个油纸包回来,饼香混着芝麻的脆响,“西市张记的,馅里加了羊肉丁,比军粮的麦饼好吃十倍。” 她往白静手里塞了块,自己咬着饼的模样,倒比亲兵们啃干粮时更狼吞虎咽,惹得董清婉用帕子替她擦嘴角的碎屑。
日头爬到牌楼顶时,市声愈发喧闹。绸缎庄的伙计正给位军嫂量布,嗓门亮得像喊阵:“这匹湖蓝的做夹袄,衬得您家汉子的甲胄都亮三分!” 酒肆前的店小二忙着往马车上搬酒坛,车辙里的积水映着蓝天白云,晃得人眼晕。白静忽然指着街角的皮影戏棚:“当年在师门,你六师兄总偷学皮影,说要给雪仪演《白蛇传》。”
雪仪的脸腾地红了,手里的蔷薇花瓣落了两片。江令宜却忽然拉着她们往巷子里走:“我带你们看个好东西。” 巷子深处藏着家银铺,掌柜正给个亲兵打银锁,錾子敲出的 “长命百岁” 四个字,比军阵的口令还整齐。“这掌柜原是江南来的,” 江令宜指着银锁上的缠枝纹,“去年整肃时他怕被牵连,要卷铺盖走人,我说‘大同的天快亮了’,你看现在,铺子都扩了三倍。”
暮色漫上来时,四人坐在酒肆的二楼临窗处,窗外的灯笼次第亮起,将市街织成条流光溢彩的河。董清婉轻拨琴弦,《春江花月夜》的调子混着楼下的说笑声,竟比单独听时更添几分烟火气。白静举杯浅啜,月光落在她鬓边的珍珠钗上,亮得像当年师门的雪。
“你看那卖糖葫芦的老汉,” 雪仪指着楼下穿梭的身影,“去年冬天还缩在墙角发抖,如今能雇小徒弟了。” 江令宜望着远处军户营的方向,那里也亮起了灯火,与市街的灯笼连成片:“这才是大同该有的样子 —— 市声里有欢笑,屋檐下有暖意。”
酒肆外忽然响起孩童的欢叫,原来是糖画摊收摊了,摊主正给孩子们分剩下的糖渣。董清婉的琴声忽然转急,又渐渐柔和,像在描摹这市街从喧闹到静谧的模样。白静放下酒杯,望着窗外四位女子的倒影 —— 江令宜的英、董清婉的媚、雪仪的纯,还有自己鬓边的月光,忽然觉得,这兴盛的大同市场,原是最美的景,而她们这些行走其间的人,便是景中最生动的诗。
酒肆的木楼梯被往来食客踩得咯吱作响,董清婉的琴声刚歇,楼下忽然爆发出一阵喝彩。原来是说书人开讲了,惊堂木一拍,唾沫星子飞溅着说《岳家军抗金》,听得满座军户拍案叫好,连带着桌上的酒坛都震得嗡嗡响。
“这说书先生原是走江湖的,” 江令宜往董清婉碟里夹了块酱牛肉,油星溅在她月白长衫上,倒添了几分烟火气,“去年冬天快饿死在城门洞,是我让人给了他袋糜子面。如今倒成了西市的活招牌,说的书比戏文还热闹。”
雪仪正低头用银簪挑着碗里的面条,忽然被窗外飘来的香气勾得抬头 —— 是隔壁糕点铺新出炉的枣泥糕,热气裹着甜香钻进窗棂,引得她鼻尖轻轻抽动。白静看在眼里,对跑堂的招招手:“来两盒枣泥糕,要刚出锅的。”
跑堂的应着去了,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江令宜望着楼下攒动的人头,忽然指着个挑着货郎担的身影:“那是李三郎,去年还在军户营打杂,如今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听说攒的钱够娶媳妇了。” 货郎担上的铜铃叮铃作响,与说书人的唱腔、酒肆的笑闹缠在一起,织成张密不透风的市井网。
董清婉忽然拿起琴弦上的玉坠,月光照在上面,映出楼下胭脂摊的影子。“你看那摊前的军嫂,” 她轻声道,“发髻上插着的银簪,倒像去年诗会时,六师兄给荷花殿下画的样式。” 江令宜探头望去,果然见那银簪上錾着朵小小的荷花,花瓣的弧度柔和得像雪仪的眉眼。
枣泥糕送上来时,热气在窗玻璃上凝成水雾。雪仪拿起块递到白静嘴边,糕体软得像云,甜香里混着她指尖的药草味。“六师兄说,江南的定胜糕要加红糖,” 她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亮晶晶的,“等咱们到了江南,我做给你们吃。”
白静咬了口糕,笑意漫上眼角:“好啊,再让清婉弹《江南好》,令宜舞剑助兴,倒像回到了师门的中秋宴。” 江令宜闻言直拍桌子:“就这么定了!不过我舞剑时,你们可得给我唱六师兄编的那首《守边谣》——‘枪尖挑明月,马踏贺兰山’,那调子,够劲!”
楼下的说书人换了新段子,这次说的是《昭君出塞》,讲到 “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满座忽然静了,连酒肆外的市声都淡了几分。董清婉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琴弦,弹出个低回的音,像在应和那未尽的怅惘。
“别听他瞎说,” 江令宜忽然起身,推开窗户让晚风灌进来,“昭君出塞是为了安边,咱们守大同,也是一个理。” 她指着远处军镇的灯火,那里的巡逻兵正唱着新编的军歌,“你听,他们唱‘妻在灯下缝,夫在城上守’,这才是实在的。”
雪仪望着窗台上那束野蔷薇,花瓣在晚风中轻轻颤动。卖花女说能香三日,可她忽然觉得,这市街的烟火气,比任何花香都持久 —— 它藏在军嫂量布的尺子里,在货郎担的铜铃里,在说书人的惊堂木里,更在她们此刻的笑语里。
夜深时,四人踏着月光往驿馆走。市街的灯笼还亮着大半,卖馄饨的摊子支在街角,锅里的白汽氤氲着,映得摊主的笑脸格外暖。江令宜忽然买了四碗馄饨,青瓷碗捧在手里烫得发烫:“六师兄说,寒夜里的热汤,比什么都养人。”
白静吹着碗里的热气,忽然道:“明日启程去江南,把大同的好光景,说给荷花和你六师兄听。” 董清婉舀起个馄饨,汤勺碰撞的脆响里,她轻声应道:“还要说,这里的糖画比江南的灵动,胡饼比江南的实在,人…… 比江南的更懂守着日子过。”
雪仪的馄饨碗里漂着葱花,像撒了把星星。她小口啜着汤,忽然想起药箱里那包没送出去的党参 —— 原是想给六师兄补身体的,现在倒觉得,大同的水土,早把最好的滋补,都熬进了这一碗碗热汤、一声声笑语里。
“你看那糖龙,” 董清婉的烟霞色裙裾扫过摊位的竹筐,惊起几只偷食的麻雀,她指尖点着摊主手中的铜勺,“比去年诗会的糖雕还灵动。” 阳光透过她鬓边的金步摇,在糖稀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倒让那琥珀色的龙身添了几分活气。
白静站在药铺前,指尖拂过晾晒的甘草,月白披风的边缘沾着几星草屑。铺主是个跛脚的老军医,见了她忙作揖:“白姑娘来得巧,昨日新收的黄芪,根须比军帐里的箭杆还直。” 雪仪正蹲在摊后帮着分拣药材,素白裙裾沾了点药粉,倒像落了层细雪,她举起块党参笑道:“六师兄说,好党参要‘狮子头,菊花心’,你看这颗,是不是像极了?”
市街中央的戏台正唱着《穆桂英挂帅》,花旦的水袖翻飞如蝶,引得围观者拍掌叫好。江令宜忽然指着戏台旁的胭脂摊:“去年在武昌,鬼子六师兄给钟清菡带的胭脂,就是这‘醉春红’。” 她拿起块胭脂盒,镜面映出董清婉凑过来的脸,两人的影子在镜中叠成团,惹得摊主笑:“姑娘们这般风姿,擦不擦胭脂都赛过戏台上的角儿。”
白静买了两斤当归,转身时正见雪仪被个卖花女缠住。那姑娘捧着把野蔷薇,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姐姐买束吧,插在瓶里能香三日。” 雪仪的指尖刚触到花瓣,忽然瞥见不远处的江令宜正偷偷往董清婉鬓边簪花,簪子是用红绸缠的,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惹得董清婉笑得肩头直颤。
“尝尝这胡饼?” 江令宜不知何时拎着个油纸包回来,饼香混着芝麻的脆响,“西市张记的,馅里加了羊肉丁,比军粮的麦饼好吃十倍。” 她往白静手里塞了块,自己咬着饼的模样,倒比亲兵们啃干粮时更狼吞虎咽,惹得董清婉用帕子替她擦嘴角的碎屑。
日头爬到牌楼顶时,市声愈发喧闹。绸缎庄的伙计正给位军嫂量布,嗓门亮得像喊阵:“这匹湖蓝的做夹袄,衬得您家汉子的甲胄都亮三分!” 酒肆前的店小二忙着往马车上搬酒坛,车辙里的积水映着蓝天白云,晃得人眼晕。白静忽然指着街角的皮影戏棚:“当年在师门,你六师兄总偷学皮影,说要给雪仪演《白蛇传》。”
雪仪的脸腾地红了,手里的蔷薇花瓣落了两片。江令宜却忽然拉着她们往巷子里走:“我带你们看个好东西。” 巷子深处藏着家银铺,掌柜正给个亲兵打银锁,錾子敲出的 “长命百岁” 四个字,比军阵的口令还整齐。“这掌柜原是江南来的,” 江令宜指着银锁上的缠枝纹,“去年整肃时他怕被牵连,要卷铺盖走人,我说‘大同的天快亮了’,你看现在,铺子都扩了三倍。”
暮色漫上来时,四人坐在酒肆的二楼临窗处,窗外的灯笼次第亮起,将市街织成条流光溢彩的河。董清婉轻拨琴弦,《春江花月夜》的调子混着楼下的说笑声,竟比单独听时更添几分烟火气。白静举杯浅啜,月光落在她鬓边的珍珠钗上,亮得像当年师门的雪。
“你看那卖糖葫芦的老汉,” 雪仪指着楼下穿梭的身影,“去年冬天还缩在墙角发抖,如今能雇小徒弟了。” 江令宜望着远处军户营的方向,那里也亮起了灯火,与市街的灯笼连成片:“这才是大同该有的样子 —— 市声里有欢笑,屋檐下有暖意。”
酒肆外忽然响起孩童的欢叫,原来是糖画摊收摊了,摊主正给孩子们分剩下的糖渣。董清婉的琴声忽然转急,又渐渐柔和,像在描摹这市街从喧闹到静谧的模样。白静放下酒杯,望着窗外四位女子的倒影 —— 江令宜的英、董清婉的媚、雪仪的纯,还有自己鬓边的月光,忽然觉得,这兴盛的大同市场,原是最美的景,而她们这些行走其间的人,便是景中最生动的诗。
酒肆的木楼梯被往来食客踩得咯吱作响,董清婉的琴声刚歇,楼下忽然爆发出一阵喝彩。原来是说书人开讲了,惊堂木一拍,唾沫星子飞溅着说《岳家军抗金》,听得满座军户拍案叫好,连带着桌上的酒坛都震得嗡嗡响。
“这说书先生原是走江湖的,” 江令宜往董清婉碟里夹了块酱牛肉,油星溅在她月白长衫上,倒添了几分烟火气,“去年冬天快饿死在城门洞,是我让人给了他袋糜子面。如今倒成了西市的活招牌,说的书比戏文还热闹。”
雪仪正低头用银簪挑着碗里的面条,忽然被窗外飘来的香气勾得抬头 —— 是隔壁糕点铺新出炉的枣泥糕,热气裹着甜香钻进窗棂,引得她鼻尖轻轻抽动。白静看在眼里,对跑堂的招招手:“来两盒枣泥糕,要刚出锅的。”
跑堂的应着去了,脚步轻快得像踩着鼓点。江令宜望着楼下攒动的人头,忽然指着个挑着货郎担的身影:“那是李三郎,去年还在军户营打杂,如今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听说攒的钱够娶媳妇了。” 货郎担上的铜铃叮铃作响,与说书人的唱腔、酒肆的笑闹缠在一起,织成张密不透风的市井网。
董清婉忽然拿起琴弦上的玉坠,月光照在上面,映出楼下胭脂摊的影子。“你看那摊前的军嫂,” 她轻声道,“发髻上插着的银簪,倒像去年诗会时,六师兄给荷花殿下画的样式。” 江令宜探头望去,果然见那银簪上錾着朵小小的荷花,花瓣的弧度柔和得像雪仪的眉眼。
枣泥糕送上来时,热气在窗玻璃上凝成水雾。雪仪拿起块递到白静嘴边,糕体软得像云,甜香里混着她指尖的药草味。“六师兄说,江南的定胜糕要加红糖,” 她忽然想起什么,眼睛亮晶晶的,“等咱们到了江南,我做给你们吃。”
白静咬了口糕,笑意漫上眼角:“好啊,再让清婉弹《江南好》,令宜舞剑助兴,倒像回到了师门的中秋宴。” 江令宜闻言直拍桌子:“就这么定了!不过我舞剑时,你们可得给我唱六师兄编的那首《守边谣》——‘枪尖挑明月,马踏贺兰山’,那调子,够劲!”
楼下的说书人换了新段子,这次说的是《昭君出塞》,讲到 “独留青冢向黄昏” 时,满座忽然静了,连酒肆外的市声都淡了几分。董清婉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琴弦,弹出个低回的音,像在应和那未尽的怅惘。
“别听他瞎说,” 江令宜忽然起身,推开窗户让晚风灌进来,“昭君出塞是为了安边,咱们守大同,也是一个理。” 她指着远处军镇的灯火,那里的巡逻兵正唱着新编的军歌,“你听,他们唱‘妻在灯下缝,夫在城上守’,这才是实在的。”
雪仪望着窗台上那束野蔷薇,花瓣在晚风中轻轻颤动。卖花女说能香三日,可她忽然觉得,这市街的烟火气,比任何花香都持久 —— 它藏在军嫂量布的尺子里,在货郎担的铜铃里,在说书人的惊堂木里,更在她们此刻的笑语里。
夜深时,四人踏着月光往驿馆走。市街的灯笼还亮着大半,卖馄饨的摊子支在街角,锅里的白汽氤氲着,映得摊主的笑脸格外暖。江令宜忽然买了四碗馄饨,青瓷碗捧在手里烫得发烫:“六师兄说,寒夜里的热汤,比什么都养人。”
白静吹着碗里的热气,忽然道:“明日启程去江南,把大同的好光景,说给荷花和你六师兄听。” 董清婉舀起个馄饨,汤勺碰撞的脆响里,她轻声应道:“还要说,这里的糖画比江南的灵动,胡饼比江南的实在,人…… 比江南的更懂守着日子过。”
雪仪的馄饨碗里漂着葱花,像撒了把星星。她小口啜着汤,忽然想起药箱里那包没送出去的党参 —— 原是想给六师兄补身体的,现在倒觉得,大同的水土,早把最好的滋补,都熬进了这一碗碗热汤、一声声笑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