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 第479章 芽生情长·画里藏春

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79章 芽生情长·画里藏春

    三日后的清晨,董清婉推开院门时,被檐角的晨光晃了眼。院里那抔新土上,竟顶破了点绿——是莲子发的芽,嫩得像裹着层玉,两瓣叶卷着边,像握着的小手,正怯生生地望向上方的天。

    她蹲在土边,指尖轻轻碰了碰叶尖,凉丝丝的,带着点潮。这芽比她预想的早了两日,像个急着赴约的客。正看得出神,院外传来脚步声,转头时,见鬼子六站在巷口,手里提着个食盒,月白长衫在晨光里泛着浅金。

    “看来它比你急。”他笑着走进来,食盒放在石桌上,“张婆婆说,莲子发芽得喂点米汤,才长得壮。”

    董清婉的耳尖红了,原来他连这个都知道。她起身时,裙角扫过土边的小铲子,发出轻响。“六爷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的画。”他往屋里望了望,案上摊着张新的宣纸,“昨日说要画‘芽’,想必已有了眉目。”

    进了屋,董清婉铺开画稿。纸上用淡墨勾了株莲子芽,土痕用赭石晕染,带着点湿,叶尖却点了笔嫩黄,像沾着晨光。只是芽旁还空着,像少了点什么。

    鬼子六取过她的笔,蘸了点花青,在芽边添了只蚂蚁,细腿正往叶上爬,触须弯得像在探路。“你看,”他的腕贴着她的腕,“添点活物,这芽就不孤单了。”

    墨香混着他身上的气息漫过来,董清婉的呼吸慢了半拍。她望着那只蚂蚁,忽然想起那日在荷塘边,他说“巧在藏”——这蚂蚁藏在芽边,不抢风头,却让整幅画都活了,像他藏在她日子里的那些好,不声张,却暖得扎实。

    “该画点颜色了。”她接过笔,往叶尖添了点石绿,笔锋轻得像叹气,“总觉得这芽太嫩,经不住风。”

    “经不住才要护着。”他忽然从食盒里取出个青瓷小罐,里面盛着米汤,“来,我们一起喂它。”

    两人蹲在院边,他握着她的手,用小勺往土边浇米汤。米汤顺着土缝渗进去,芽尖仿佛颤了颤,像在道谢。阳光落在他们交叠的手上,他的指骨分明,她的指尖纤细,在新土上投下片小小的影,像幅缩微的《耕织图》。

    “你看这芽,”董清婉轻声道,“藏在土里时谁也看不见,冒出来了,才知道它藏了这么大的劲。”

    “情也是这样。”鬼子六的目光落在她脸上,晨光在她睫毛上投下浅影,“藏得再深,也会像这芽,找个机会就冒出来,挡都挡不住。”

    她的脸腾地红了,低头往画稿上添色,笔锋却在芽根处多画了道线,像根看不见的绳,一头拴着芽,一头连着土。这绳,像她心里那根连着他的线,看不见,却扯不断。

    画到日头偏午,《新芽图》已近完成。董清婉望着画里的芽、蚂蚁、土痕,忽然觉得这画比前两幅更动人。不是技巧更熟,是藏的情更真——藏在芽尖的盼,藏在蚁腿的探,藏在土缝的润,都带着点说不出的暖,像此刻院角的光,不烈,却能焐热人心。

    鬼子六替她收画时,指尖划过画角的落款,那里写着“清婉画于暮春”,字迹比往日柔了些。“这画该题句诗。”他忽然道,“‘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何?”

    “太艳了。”董清婉摇头,取过笔添了行小字,“‘藏锋处,有新生’。”

    他望着那行字,忽然笑了,往她发间别了朵蔷薇:“说得好。藏着的锋,才最利;藏着的情,才最真。”

    午后的风带着蔷薇香,吹进屋里,拂过案上的画。董清婉坐在窗边,看他替她研墨,看院里的芽在风里轻轻摇,忽然觉得,这日子像杯温好的酒,藏着的甜,正一点点漫出来,醉得人心里发暖。

    她知道,这芽会慢慢长,她的情也会慢慢深。就像这画里藏着的话,不用多说,他也懂;就像这院角藏着的暖,不用刻意,也能焐热岁月。

    天边的云慢慢飘,院里的芽静静长,画里的情悄悄漫。这藏与露的巧,这真与暖的甜,在暮春的日光里,酿成了杯最醇的酒,等着他们,慢慢饮,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