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90391439的新书:悟 第478章 巧夺天工·情溢于画
热门推荐:
我,波风水门,一点也不阴!
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
提瓦特大陆的荧式生活
有兽焉:天国之旅
四合院:带着签到系统穿刘家
沙雕网友援北伐
人性即见如来
天道闺女下凡间,空间异能种田忙
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
暮春的雨来得急,刚过未时,留园的青石板就被打湿了,泛着油亮的光。水榭的木窗被雨雾糊了层白,董清婉坐在窗下的案前,手里捏着颗莲子——正是那日鬼子六给她的那颗,壳已被指尖摩挲得光滑,淡青色的皮泛着玉般的润,像块被盘熟了的佩。案上摊着张新裁的雪浪笺,纸边还带着淡淡的檀香味,是她特意从书坊挑的上好宣纸。墨锭在砚台里慢慢转,“沙沙”声混着雨打荷叶的“噼啪”响,像支天然的曲,缠缠绵绵地绕在耳际。
宣纸上只画了半朵荷。花瓣是刚调的嫩粉,笔尖蘸了点胭脂晕在瓣尖,像被朝阳吻过的痕;蕊是研碎的藤黄,点得密密的,像攒了捧碎金。可董清婉总觉得哪里不对,笔锋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这荷太“满”了,满得像幅绣绷上的工笔,好看,却没活气,像朵被钉在纸上的假花。
“在想什么?”
鬼子六推门进来时,带了身雨气。月白长衫的肩头洇着片深色,水珠顺着衣料的褶皱往下淌,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他走到她身后,温热的气息漫过来,混着雨的凉和他身上惯有的墨香,像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他垂眼看向宣纸,见那半朵荷僵在纸上,忍不住笑:“这荷画了三日,还没成?”
董清婉的指尖在莲子上掐出个浅痕,没回头,声音轻得像被雨打湿的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望着那瓣尖的粉,“太艳了,像刻意堆上去的,少了点……藏的意思。”
他弯腰看了看,发间的水珠落在宣纸上,晕开个比指尖还小的点。忽然取过她的狼毫,在砚台里蘸了点浓墨,手腕轻转,往荷瓣的褶皱里添了几笔阴影。墨色在嫩粉的瓣上漫开,不深,却像给花瓣支了层骨,那瓣竟像被风从背后吹着,微微卷了起来,露着点怯,又藏着点不肯服软的韧。
“你看,”他的气息拂过她的耳,鬓角的碎发蹭着她的颈,痒得她往旁边缩了缩,“巧不在繁,在藏。就像这雨,看着乱,其实每滴都落在该落的地方——叶心的承着,瓣尖的坠着,各有各的去处,才成了这荷塘的景。”
董清婉望着那几笔阴影,忽然笑了。原来她缺的不是色,是“藏”——藏点风的痕,让花瓣有卷的理由;藏点露的润,让蕊尖带点湿的光;藏点说不出的动,让这花看着像下一秒就要颤。她接过笔,往荷梗边添了只虾,虾身用淡墨勾了轮廓,虾须细得像发丝,弯弯曲曲地探向水面,仿佛在试探雨的凉,触到水时还轻轻抖了下。
“这样呢?”她抬眼望他,眸子里映着宣纸上的墨,亮得像落了星。
“妙。”鬼子六替她研墨,墨锭转得匀,砚台里的墨汁泛着层油光,“这虾藏在梗后,既不抢荷的艳,又添了水的灵,像心里的话,没说尽,却比说尽了更动人。”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青布小瓷瓶,瓶身上画着朵小小的梅,倒出两颗青梅,递她一颗,“尝尝,张婆婆腌的,酸里带甜,醒神。”
梅子的酸劲窜上舌尖时,董清婉忍不住眯起眼。酸得牙床发颤,却在舌根留了点甘,像含了颗裹着蜜的冰。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下雪时,自己在院里练剑的模样。那时总觉得招式要刚要直,剑风得够劲,恨不得一剑劈开眼前的雪。白静站在廊下看,说她的剑“太露”,少了点“藏”的巧。如今对着这画,才真正懂了——露十分,不如藏三分,剩下的七分,让看的人自己品,品出来的,才是真。就像这梅,酸得皱了眉,却让人记挂那点回甘。
雨停时,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给满塘荷叶镀了层金。风一吹,叶上的水珠滚下来,砸在水面,激起的涟漪把金光晃成碎的。董清婉的《雨荷图》已近完成,她望着画里的荷、虾、雨痕,忽然觉得这画比前几日的《荷鹤图》更动人。不是色更艳,是藏的“巧”更真——藏在瓣褶里的风,让荷有了摇的姿;藏在虾眼里的怯,让水有了活的气;藏在墨色里的雨,让纸有了潮的润。她甚至能想象出,风再大些,荷瓣会再卷三分;雨再落些,虾须会再颤两下;连那些淡墨勾的雨痕,都像要顺着纸纹往下淌,滴进案上的砚台里。
“该回去了。”鬼子六替她收画箧,竹制的箧身被摩挲得发亮。他的指尖碰着她的手,像碰着团暖玉,“晚些我让厨房送些莲子羹过去,用今早新采的莲,给你补补。”他的指腹蹭过她的手背,薄茧带着点糙,却暖得让人心头发软,像冬日里拢在袖中的炭。
董清婉点头时,目光落在他的袖口。那里沾着点墨,是刚才替她改画时蹭的,像朵小小的荷,歪歪扭扭的,花瓣还卷着,却比她画的任何一朵都鲜活。她忽然伸手,用指尖蘸了点案上的清水,替他擦那墨痕。指尖擦过他的腕,薄茧蹭着她的指腹,像在说段没说的话,痒得她心尖发颤,却舍不得停。擦到第三下,他忽然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热烫得她想缩,却被攥得更紧。
“六爷可知,”她的声音轻得像雨,落在两人之间的空气里,带着点湿意的黏,“我把那颗莲子种在院里了。”用的是从留园荷塘挖的泥,黑黢黢的,带着塘底的腥气,却肥得很;灌的是清晨荷叶上的露,凉丝丝的,带着点甜。她蹲在院里填土时,特意把莲子埋得浅了些,盼着它早些发芽,早些钻出那层硬壳,看看这人间的光。
“知道。”他低笑,握着她的手往自己唇边带,湿热的呼吸拂过她的指节,像春风吹过新抽的柳,“今早路过你住的院子,看见你蹲在土里填土。小铲子把土拍得实实的,对着那抔新土发呆,鬓角还沾了片草叶,像只偷玩的猫。”他说得轻,却把那日的细节说得分明——她如何用指尖把土粒捻碎,如何对着土面呵气,甚至连她蹲久了起身时,裙角扫落的那片落叶,都记得。
董清婉的脸腾地红了,像被胭脂泼过,连耳后都泛着粉。原来他都看见了,看见她那些藏不住的盼,那些对着泥土说的“快点长”。她抽回手,往画箧里塞了支笔,竹笔杆硌着掌心,像在掩饰什么,指尖却在微微发烫。心里有个声音在喊:让他看见,挺好。
回住处的路上,晚霞把天染成了胭脂色。云絮被染得透红,像铺开的锦缎,风一吹,就动一动,露出后面更艳的橙。董清婉提着画箧走在巷里,浅碧裙角扫过青石板,带起的风里,有晚开的蔷薇香。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她的脚步声,和远处戏楼飘来的评弹调子,琵琶弹得软,唱词听得不真切,只辨出个“情”字,缠缠绵绵的,像在为这独处的时光伴奏。她忽然觉得,这日子像幅慢慢展开的画——有留园的雨,淅淅沥沥的,打湿了纸;有案上的墨,浓淡相宜的,晕开了色;有他的笑,温温和和的,点活了魂;有藏在巧里的真,像画里的荷与虾,不说话,却彼此懂得。美得让人心头发颤,却又踏实得很,像踩在青石板上的脚,每一步都落得稳稳的。
进院时,月光已爬上墙头,给院里那抔新土笼了层银。土是新翻的,还带着松软的气,旁边放着把小小的竹铲,铲头沾着点泥。董清婉放下画箧,蹲在土边看了看,土面湿润润的,是傍晚浇的水,像片小小的湖。她伸出指尖,轻轻碰了碰土,凉丝丝的,带着点生命的气,像能摸到土里藏着的芽。她知道,莲子会在土里悄悄长,先把根须伸得长长的,在黑暗里摸索着找水;再攒足了劲顶破硬壳,露出点嫩白的尖,怯生生地探向光;最后才慢慢展开叶,亭亭地立在院里,像个说好了要赴约的朋友。就像心里的情,藏在巧里,却在慢慢伸蔓,绕着他的影子,越缠越紧。
夜里,院门外传来轻叩声,三下,不重,却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像石子落在水面。董清婉披着件月白小袄去开门,月光落在来人手上的食盒上,紫檀木的盒面泛着柔和的光。是鬼子六身边的小厮,捧着食盒躬身道:“姑娘,六爷让送的莲子羹。”
她端着碗坐在窗下,案上还摊着那幅《雨荷图》,墨香混着莲子羹的甜,在屋里漫开来。白瓷碗里,莲子炖得糯,用银簪轻轻一挑就散了,汤里飘着片荷花瓣,粉白的,边缘还带着点青,定是留园的荷,刚从塘里摘的,带着他的心思。舀了勺羹送进嘴,甜里带点清,像他的笑,不浓,却让人记挂,从舌尖暖到胃里,又慢慢漫到心里,烫得人眼眶发潮。
她忽然想起钟清菡曾说的“真情如酒”。那时钟清菡坐在廊下绣帕子,指尖拈着针,说:“情这东西,藏得越久越醉人。就像那年埋在梅树下的酒,挖出来时,香得能把人熏倒。”当时不懂,觉得情就该热热闹闹的,像盛夏的荷,开得满塘都是。如今捧着这碗莲子羹,才真正懂了——那藏的巧,是酒坛上的封,让这醉来得更柔,更烈,像此刻舌尖的甜,不呛人,却缠人,绕着心尖转,转得人连呼吸都轻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院里,照在那抔新土上,银亮亮的,像撒了把碎星。董清婉望着土上的湿痕,忽然觉得,今夜过后,莲子会在土里悄悄冒芽。它会先顶开一点土,露出点嫩白的尖,像个怯生生的问候;再慢慢展开两瓣叶,卷着边,像握着的小手;最后才把根扎稳,把叶舒展,亭亭地立在院里,等着她每日浇水时,晃一晃,像在说“我长大了”。
而她的情也会在心里悄悄抽枝。顺着那些藏不住的细节——他替她改画时添的阴影,他记得她种莲子的眼,他送来的这碗带着荷瓣的羹——慢慢爬,绕着他的影子,直到某天,敢在他面前,开出最真的花。不必像荷那样艳,也不必像梅那样烈,就做朵角落里的蔷薇,安安静静的,却把香藏在风里,让他走过时,能闻见。
她起身走到案前,取过那支刚用过的狼毫,往《雨荷图》的角落添了枚小小的莲子。藏在荷叶的阴影里,用淡墨勾了轮廓,不细看几乎瞧不见,像个只有他们才懂的秘密。这巧,不是算计,是自然而然的妥帖,像雨落在荷上,风拂过柳梢,该来的时候,就来了。
夜渐渐深了,远处的更鼓声传来,敲了三下,慢悠悠的,像在数着时光。董清婉把空碗放在窗台上,碗沿还沾着点羹汁,在月光下亮晶晶的,像落了颗星。她知道,明天醒来,太阳会照常升起,留园的荷会照常开,她还会提着画箧去水榭,他还会坐在那里研墨,像什么都没发生,又像什么都已发生。
而那些藏在画里的巧,藏在心里的真,会像院里的莲子一样,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悄悄生长。或许有一天,等那莲子抽出第一片叶,她会指着画里的荷,笑着对他说:“你看,这画里藏着个秘密。”而他会握住她的手,像此刻这样,眼里带着笑,说:“我知道。”
这过程,本身就是幅画——巧妙绝伦,真情流露,美不胜收
宣纸上只画了半朵荷。花瓣是刚调的嫩粉,笔尖蘸了点胭脂晕在瓣尖,像被朝阳吻过的痕;蕊是研碎的藤黄,点得密密的,像攒了捧碎金。可董清婉总觉得哪里不对,笔锋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这荷太“满”了,满得像幅绣绷上的工笔,好看,却没活气,像朵被钉在纸上的假花。
“在想什么?”
鬼子六推门进来时,带了身雨气。月白长衫的肩头洇着片深色,水珠顺着衣料的褶皱往下淌,滴在青石板上,晕开小小的湿痕。他走到她身后,温热的气息漫过来,混着雨的凉和他身上惯有的墨香,像杯刚沏好的雨前龙井。他垂眼看向宣纸,见那半朵荷僵在纸上,忍不住笑:“这荷画了三日,还没成?”
董清婉的指尖在莲子上掐出个浅痕,没回头,声音轻得像被雨打湿的棉:“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望着那瓣尖的粉,“太艳了,像刻意堆上去的,少了点……藏的意思。”
他弯腰看了看,发间的水珠落在宣纸上,晕开个比指尖还小的点。忽然取过她的狼毫,在砚台里蘸了点浓墨,手腕轻转,往荷瓣的褶皱里添了几笔阴影。墨色在嫩粉的瓣上漫开,不深,却像给花瓣支了层骨,那瓣竟像被风从背后吹着,微微卷了起来,露着点怯,又藏着点不肯服软的韧。
“你看,”他的气息拂过她的耳,鬓角的碎发蹭着她的颈,痒得她往旁边缩了缩,“巧不在繁,在藏。就像这雨,看着乱,其实每滴都落在该落的地方——叶心的承着,瓣尖的坠着,各有各的去处,才成了这荷塘的景。”
董清婉望着那几笔阴影,忽然笑了。原来她缺的不是色,是“藏”——藏点风的痕,让花瓣有卷的理由;藏点露的润,让蕊尖带点湿的光;藏点说不出的动,让这花看着像下一秒就要颤。她接过笔,往荷梗边添了只虾,虾身用淡墨勾了轮廓,虾须细得像发丝,弯弯曲曲地探向水面,仿佛在试探雨的凉,触到水时还轻轻抖了下。
“这样呢?”她抬眼望他,眸子里映着宣纸上的墨,亮得像落了星。
“妙。”鬼子六替她研墨,墨锭转得匀,砚台里的墨汁泛着层油光,“这虾藏在梗后,既不抢荷的艳,又添了水的灵,像心里的话,没说尽,却比说尽了更动人。”他忽然从怀里掏出个青布小瓷瓶,瓶身上画着朵小小的梅,倒出两颗青梅,递她一颗,“尝尝,张婆婆腌的,酸里带甜,醒神。”
梅子的酸劲窜上舌尖时,董清婉忍不住眯起眼。酸得牙床发颤,却在舌根留了点甘,像含了颗裹着蜜的冰。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下雪时,自己在院里练剑的模样。那时总觉得招式要刚要直,剑风得够劲,恨不得一剑劈开眼前的雪。白静站在廊下看,说她的剑“太露”,少了点“藏”的巧。如今对着这画,才真正懂了——露十分,不如藏三分,剩下的七分,让看的人自己品,品出来的,才是真。就像这梅,酸得皱了眉,却让人记挂那点回甘。
雨停时,夕阳从云缝里漏出来,给满塘荷叶镀了层金。风一吹,叶上的水珠滚下来,砸在水面,激起的涟漪把金光晃成碎的。董清婉的《雨荷图》已近完成,她望着画里的荷、虾、雨痕,忽然觉得这画比前几日的《荷鹤图》更动人。不是色更艳,是藏的“巧”更真——藏在瓣褶里的风,让荷有了摇的姿;藏在虾眼里的怯,让水有了活的气;藏在墨色里的雨,让纸有了潮的润。她甚至能想象出,风再大些,荷瓣会再卷三分;雨再落些,虾须会再颤两下;连那些淡墨勾的雨痕,都像要顺着纸纹往下淌,滴进案上的砚台里。
“该回去了。”鬼子六替她收画箧,竹制的箧身被摩挲得发亮。他的指尖碰着她的手,像碰着团暖玉,“晚些我让厨房送些莲子羹过去,用今早新采的莲,给你补补。”他的指腹蹭过她的手背,薄茧带着点糙,却暖得让人心头发软,像冬日里拢在袖中的炭。
董清婉点头时,目光落在他的袖口。那里沾着点墨,是刚才替她改画时蹭的,像朵小小的荷,歪歪扭扭的,花瓣还卷着,却比她画的任何一朵都鲜活。她忽然伸手,用指尖蘸了点案上的清水,替他擦那墨痕。指尖擦过他的腕,薄茧蹭着她的指腹,像在说段没说的话,痒得她心尖发颤,却舍不得停。擦到第三下,他忽然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的热烫得她想缩,却被攥得更紧。
“六爷可知,”她的声音轻得像雨,落在两人之间的空气里,带着点湿意的黏,“我把那颗莲子种在院里了。”用的是从留园荷塘挖的泥,黑黢黢的,带着塘底的腥气,却肥得很;灌的是清晨荷叶上的露,凉丝丝的,带着点甜。她蹲在院里填土时,特意把莲子埋得浅了些,盼着它早些发芽,早些钻出那层硬壳,看看这人间的光。
“知道。”他低笑,握着她的手往自己唇边带,湿热的呼吸拂过她的指节,像春风吹过新抽的柳,“今早路过你住的院子,看见你蹲在土里填土。小铲子把土拍得实实的,对着那抔新土发呆,鬓角还沾了片草叶,像只偷玩的猫。”他说得轻,却把那日的细节说得分明——她如何用指尖把土粒捻碎,如何对着土面呵气,甚至连她蹲久了起身时,裙角扫落的那片落叶,都记得。
董清婉的脸腾地红了,像被胭脂泼过,连耳后都泛着粉。原来他都看见了,看见她那些藏不住的盼,那些对着泥土说的“快点长”。她抽回手,往画箧里塞了支笔,竹笔杆硌着掌心,像在掩饰什么,指尖却在微微发烫。心里有个声音在喊:让他看见,挺好。
回住处的路上,晚霞把天染成了胭脂色。云絮被染得透红,像铺开的锦缎,风一吹,就动一动,露出后面更艳的橙。董清婉提着画箧走在巷里,浅碧裙角扫过青石板,带起的风里,有晚开的蔷薇香。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她的脚步声,和远处戏楼飘来的评弹调子,琵琶弹得软,唱词听得不真切,只辨出个“情”字,缠缠绵绵的,像在为这独处的时光伴奏。她忽然觉得,这日子像幅慢慢展开的画——有留园的雨,淅淅沥沥的,打湿了纸;有案上的墨,浓淡相宜的,晕开了色;有他的笑,温温和和的,点活了魂;有藏在巧里的真,像画里的荷与虾,不说话,却彼此懂得。美得让人心头发颤,却又踏实得很,像踩在青石板上的脚,每一步都落得稳稳的。
进院时,月光已爬上墙头,给院里那抔新土笼了层银。土是新翻的,还带着松软的气,旁边放着把小小的竹铲,铲头沾着点泥。董清婉放下画箧,蹲在土边看了看,土面湿润润的,是傍晚浇的水,像片小小的湖。她伸出指尖,轻轻碰了碰土,凉丝丝的,带着点生命的气,像能摸到土里藏着的芽。她知道,莲子会在土里悄悄长,先把根须伸得长长的,在黑暗里摸索着找水;再攒足了劲顶破硬壳,露出点嫩白的尖,怯生生地探向光;最后才慢慢展开叶,亭亭地立在院里,像个说好了要赴约的朋友。就像心里的情,藏在巧里,却在慢慢伸蔓,绕着他的影子,越缠越紧。
夜里,院门外传来轻叩声,三下,不重,却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像石子落在水面。董清婉披着件月白小袄去开门,月光落在来人手上的食盒上,紫檀木的盒面泛着柔和的光。是鬼子六身边的小厮,捧着食盒躬身道:“姑娘,六爷让送的莲子羹。”
她端着碗坐在窗下,案上还摊着那幅《雨荷图》,墨香混着莲子羹的甜,在屋里漫开来。白瓷碗里,莲子炖得糯,用银簪轻轻一挑就散了,汤里飘着片荷花瓣,粉白的,边缘还带着点青,定是留园的荷,刚从塘里摘的,带着他的心思。舀了勺羹送进嘴,甜里带点清,像他的笑,不浓,却让人记挂,从舌尖暖到胃里,又慢慢漫到心里,烫得人眼眶发潮。
她忽然想起钟清菡曾说的“真情如酒”。那时钟清菡坐在廊下绣帕子,指尖拈着针,说:“情这东西,藏得越久越醉人。就像那年埋在梅树下的酒,挖出来时,香得能把人熏倒。”当时不懂,觉得情就该热热闹闹的,像盛夏的荷,开得满塘都是。如今捧着这碗莲子羹,才真正懂了——那藏的巧,是酒坛上的封,让这醉来得更柔,更烈,像此刻舌尖的甜,不呛人,却缠人,绕着心尖转,转得人连呼吸都轻了。
窗外的月光落在院里,照在那抔新土上,银亮亮的,像撒了把碎星。董清婉望着土上的湿痕,忽然觉得,今夜过后,莲子会在土里悄悄冒芽。它会先顶开一点土,露出点嫩白的尖,像个怯生生的问候;再慢慢展开两瓣叶,卷着边,像握着的小手;最后才把根扎稳,把叶舒展,亭亭地立在院里,等着她每日浇水时,晃一晃,像在说“我长大了”。
而她的情也会在心里悄悄抽枝。顺着那些藏不住的细节——他替她改画时添的阴影,他记得她种莲子的眼,他送来的这碗带着荷瓣的羹——慢慢爬,绕着他的影子,直到某天,敢在他面前,开出最真的花。不必像荷那样艳,也不必像梅那样烈,就做朵角落里的蔷薇,安安静静的,却把香藏在风里,让他走过时,能闻见。
她起身走到案前,取过那支刚用过的狼毫,往《雨荷图》的角落添了枚小小的莲子。藏在荷叶的阴影里,用淡墨勾了轮廓,不细看几乎瞧不见,像个只有他们才懂的秘密。这巧,不是算计,是自然而然的妥帖,像雨落在荷上,风拂过柳梢,该来的时候,就来了。
夜渐渐深了,远处的更鼓声传来,敲了三下,慢悠悠的,像在数着时光。董清婉把空碗放在窗台上,碗沿还沾着点羹汁,在月光下亮晶晶的,像落了颗星。她知道,明天醒来,太阳会照常升起,留园的荷会照常开,她还会提着画箧去水榭,他还会坐在那里研墨,像什么都没发生,又像什么都已发生。
而那些藏在画里的巧,藏在心里的真,会像院里的莲子一样,在无人看见的地方,悄悄生长。或许有一天,等那莲子抽出第一片叶,她会指着画里的荷,笑着对他说:“你看,这画里藏着个秘密。”而他会握住她的手,像此刻这样,眼里带着笑,说:“我知道。”
这过程,本身就是幅画——巧妙绝伦,真情流露,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