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绵软婆母,精米白面养全家 第425章
热门推荐:
选我当御史,李世民你哭什么
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重生后,系统跟我说修仙很简单
七零,惨遭抛弃后我转头嫁军官
转生萝莉,我即为神明的终焉
诡异修真界,我的法术千奇百怪
异能复苏,神话再临!
巴塞丽莎的复国日记
综影视另类剧情
“那你们就继续努力,好好的把他们养大,这都是咱们林家的希望。”苏云现在觉得,孩子的确是未来的期望。
“阿娘放心,娃儿可是家里的宝。对了,我给有武准备了一些肉干儿还有酱菜,回头再给他烙上一些干饼,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到达西北。”
陈兰花嘟囔着,她长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
在她的脑海里,西北也只有一个大致的方位。
至于有多远要走多久,路上有什么风土人情,那是完全没概念的。
苏云倒是大体上知道西北在哪儿,大概也是陕西一带。
“估计也得走上十天半个月,那里的气候干燥,马上也该冬天了,会更冷一些,得多给他们准备一些冬衣。”
这么说着,苏云便觉得有些冷了。
夜已经凉了,若是不穿外套,都有些受不了。
林有武等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虽然有马车能稍微遮挡一二,但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我给做一些干面条,可以用水煮了吃,热腾腾的好消化。”苏云觉得这样会比较有营养。
“行,那就谢谢阿娘了。”
林有武答应道。
他知道苏云说的是干面条,那可是好吃的很!
煮开的微咸面汤里,撒上一把野菜,若是有条件再加上一颗鸡蛋,简直是美味极了!
苏云刚捣鼓出干面条时,林有武一口气都能吃一大碗。
如果是去西北,可以多带一些面条,说不定也能做笔买卖。
“阿娘,能不能多做些面条让有武带上?西北恐怕也没有这样的风味。”陈兰花边收拾东西边建议道。
“兰花说的对,我也有这个意思。”林有武补充。心想他们夫妻果然是心有灵犀。
他们去西北购买粮食,那也要有个合适的理由,收粮回来做面条,这样一来一去,也算合理的理由了。
苏云觉得可行,“行,那这几天让人多做一些,你们到时候带着去。”
不是什么麻烦事,晒面条儿也挺简单,主要是家里人也多。
而且,面条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储存时间比较长, 适合长途运输。
“既然你都打算带面条了,不如再带上一些豆制品。”苏云分析道,“西北人应该也会喜欢。还有,等到了大西北,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奶牛,或者当地的物产。”
“好,阿娘放心。”林有武仔细记下。
他总不能白去一次,一来一回总要倒腾点儿东西。
这样一来,家里人都开始忙活起来。
准备擀面条,然后再晒成干面条。
为了路上能吃到荤食,苏云又让张婆准备了一罐子坛子肉,煮菜的时候可以放上一块儿,味道鲜美可口。
傍晚,她将吴婆叫过来。
“东家,你叫我?”吴婆问。
苏云点头,将自己的打算同她说了说。
吴婆是吴大成的阿娘,一家人刚刚经历过分离。
吴婆点头答应,“东家说的是什么话?咱们是你的长工,就得为东家分忧。能跟着少东家一起出去见识见识,是我家老大的福气,我这就回去跟他说,让他准备东西。”
“吴婆别着急,让吴大成两口子好好商量商量,毕竟他也有妻儿。”苏云阻拦道。
“好,东家等着我的信儿。”吴婆高兴地回去。
儿子们在主子跟前得用,将来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何况苏云真的是一大方的东家。
而事实也是,吴大成两口子在听说这事之后,想都没想便同意了。
她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男人嘛,就该出去闯荡,何况又不是一个人上路,还有辛大叔跟金丰呢!
金丰已经是桑园的领头人,竟然还能这么拼,他们没理由拖后腿。
吴大成根本没有后顾之忧。
张氏两口子也回来了,看到院子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嫂子,你们这是准备干什么呢?”张氏问,这一回来,还没有进自己家门儿,便匆匆的来到林家。
他们家空荡荡,自家儿子在大嫂这里,张氏夫妻每半个月回来一次。
苏云道,“有武他们在收拾行李,过几天出去办点事儿。对了,我正有事儿找你呢。”
之前,苏云心里就琢磨着,张氏他们也该回来了。
“什么事儿,不会是我家那皮猴子闯祸了吧?”张氏一屁股坐在矮凳上,抹了把汗。
她如今身材丰腴,虽然天气不热了,但跑起来还是一身汗。
“看你说的什么话,有财可乖着呢!”苏云手里握着蒲扇,给她扇了扇风。
有时候,苏云也挺佩服张氏的。
她是个踏实的人,一旦有了目标,便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就像这豆制品的生意,其实是小本儿买卖。利润不大,但薄利多销,坚持下去也是能过的很好。
不过,这早起晚睡的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但在张氏这里,就没有听她抱怨过,反而每天都乐呵呵的。
用她的话说,忙起来才好,忙起来就有饭吃。
苏云将打算跟他说了,听说要豆干跟豆皮儿。
张氏将苏云手里的蒲扇接过来,给两人一块儿扇着风。
“没问题,我这两天在家里,不过你得让巧英去帮帮忙,我自己做不了这么些,有财他爹得在镇上忙。”
张氏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
“行,我去帮二婶做事。”林巧英答应。
林巧英喜欢张氏,以前自家日子不好的时候,二婶可没少帮衬。
“你看!还得是我家巧英向着二婶!这样吧,我回去便把黄豆给泡发,巧英明天早晨过去。”
张氏要多做一些,将来若真有销路,那可真是发大财了。
自从跟悦来酒楼合作,她才知道生意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不用出门儿吆喝买卖就能赚银子,而且里子面子都有了。
“家里有大磨盘,孙嫂子家有驴,你们回头来这边磨豆子。”
苏云觉得磨豆子是个辛苦活儿。
“好,那我明天过来。”
若想做的多,还是得让驴子拉磨,这样明天一早,她还要去孙氏家里借驴子,一想还挺忙的。
在苏云这里吃了饭,一直等到儿子下学,母子俩才乐呵呵的回家去了。
“阿娘放心,娃儿可是家里的宝。对了,我给有武准备了一些肉干儿还有酱菜,回头再给他烙上一些干饼,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到达西北。”
陈兰花嘟囔着,她长这么大,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
在她的脑海里,西北也只有一个大致的方位。
至于有多远要走多久,路上有什么风土人情,那是完全没概念的。
苏云倒是大体上知道西北在哪儿,大概也是陕西一带。
“估计也得走上十天半个月,那里的气候干燥,马上也该冬天了,会更冷一些,得多给他们准备一些冬衣。”
这么说着,苏云便觉得有些冷了。
夜已经凉了,若是不穿外套,都有些受不了。
林有武等人一路上风餐露宿,虽然有马车能稍微遮挡一二,但也不会强到哪里去。
“我给做一些干面条,可以用水煮了吃,热腾腾的好消化。”苏云觉得这样会比较有营养。
“行,那就谢谢阿娘了。”
林有武答应道。
他知道苏云说的是干面条,那可是好吃的很!
煮开的微咸面汤里,撒上一把野菜,若是有条件再加上一颗鸡蛋,简直是美味极了!
苏云刚捣鼓出干面条时,林有武一口气都能吃一大碗。
如果是去西北,可以多带一些面条,说不定也能做笔买卖。
“阿娘,能不能多做些面条让有武带上?西北恐怕也没有这样的风味。”陈兰花边收拾东西边建议道。
“兰花说的对,我也有这个意思。”林有武补充。心想他们夫妻果然是心有灵犀。
他们去西北购买粮食,那也要有个合适的理由,收粮回来做面条,这样一来一去,也算合理的理由了。
苏云觉得可行,“行,那这几天让人多做一些,你们到时候带着去。”
不是什么麻烦事,晒面条儿也挺简单,主要是家里人也多。
而且,面条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能,储存时间比较长, 适合长途运输。
“既然你都打算带面条了,不如再带上一些豆制品。”苏云分析道,“西北人应该也会喜欢。还有,等到了大西北,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奶牛,或者当地的物产。”
“好,阿娘放心。”林有武仔细记下。
他总不能白去一次,一来一回总要倒腾点儿东西。
这样一来,家里人都开始忙活起来。
准备擀面条,然后再晒成干面条。
为了路上能吃到荤食,苏云又让张婆准备了一罐子坛子肉,煮菜的时候可以放上一块儿,味道鲜美可口。
傍晚,她将吴婆叫过来。
“东家,你叫我?”吴婆问。
苏云点头,将自己的打算同她说了说。
吴婆是吴大成的阿娘,一家人刚刚经历过分离。
吴婆点头答应,“东家说的是什么话?咱们是你的长工,就得为东家分忧。能跟着少东家一起出去见识见识,是我家老大的福气,我这就回去跟他说,让他准备东西。”
“吴婆别着急,让吴大成两口子好好商量商量,毕竟他也有妻儿。”苏云阻拦道。
“好,东家等着我的信儿。”吴婆高兴地回去。
儿子们在主子跟前得用,将来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何况苏云真的是一大方的东家。
而事实也是,吴大成两口子在听说这事之后,想都没想便同意了。
她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男人嘛,就该出去闯荡,何况又不是一个人上路,还有辛大叔跟金丰呢!
金丰已经是桑园的领头人,竟然还能这么拼,他们没理由拖后腿。
吴大成根本没有后顾之忧。
张氏两口子也回来了,看到院子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嫂子,你们这是准备干什么呢?”张氏问,这一回来,还没有进自己家门儿,便匆匆的来到林家。
他们家空荡荡,自家儿子在大嫂这里,张氏夫妻每半个月回来一次。
苏云道,“有武他们在收拾行李,过几天出去办点事儿。对了,我正有事儿找你呢。”
之前,苏云心里就琢磨着,张氏他们也该回来了。
“什么事儿,不会是我家那皮猴子闯祸了吧?”张氏一屁股坐在矮凳上,抹了把汗。
她如今身材丰腴,虽然天气不热了,但跑起来还是一身汗。
“看你说的什么话,有财可乖着呢!”苏云手里握着蒲扇,给她扇了扇风。
有时候,苏云也挺佩服张氏的。
她是个踏实的人,一旦有了目标,便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就像这豆制品的生意,其实是小本儿买卖。利润不大,但薄利多销,坚持下去也是能过的很好。
不过,这早起晚睡的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的。
但在张氏这里,就没有听她抱怨过,反而每天都乐呵呵的。
用她的话说,忙起来才好,忙起来就有饭吃。
苏云将打算跟他说了,听说要豆干跟豆皮儿。
张氏将苏云手里的蒲扇接过来,给两人一块儿扇着风。
“没问题,我这两天在家里,不过你得让巧英去帮帮忙,我自己做不了这么些,有财他爹得在镇上忙。”
张氏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
“行,我去帮二婶做事。”林巧英答应。
林巧英喜欢张氏,以前自家日子不好的时候,二婶可没少帮衬。
“你看!还得是我家巧英向着二婶!这样吧,我回去便把黄豆给泡发,巧英明天早晨过去。”
张氏要多做一些,将来若真有销路,那可真是发大财了。
自从跟悦来酒楼合作,她才知道生意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不用出门儿吆喝买卖就能赚银子,而且里子面子都有了。
“家里有大磨盘,孙嫂子家有驴,你们回头来这边磨豆子。”
苏云觉得磨豆子是个辛苦活儿。
“好,那我明天过来。”
若想做的多,还是得让驴子拉磨,这样明天一早,她还要去孙氏家里借驴子,一想还挺忙的。
在苏云这里吃了饭,一直等到儿子下学,母子俩才乐呵呵的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