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293章 速返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293章 速返

    “然而,若吾与关、张两位将军不在主公身边,又有谁来护主?”

    陈群注视着刘备,问道。

    “军师尽可宽心,我有叔至相伴,足以安心。”

    刘备充满信心地回答。

    登基的好处显而易见,单凭大义之名,对刘备而言便值得冒险。

    前提是,陈群、关羽、张飞三人必须足够忠诚。

    否则,他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

    对此,刘备深信不疑。

    “主公不妨召关、张二位将军前来商议。”

    陈群思索后建议道。

    “兄长,你只管称帝,豫章由我和三弟负责。”

    关羽与张飞闻讯赶来,对刘备大声说道。

    “云长,此事就拜托你们了。”

    刘备凝视二人,郑重道:“听从军师安排,可好?”

    “遵命,兄长。”

    哪怕刘备实力稍强些,也不会答应此事。

    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

    按陈群拟定的计划,本应先取荆州,再图益州。

    掌控益州与荆州后,若再得关中、西凉,战马自不会匮乏。

    荆州水军亦能补充。

    统一天下尚存希望。

    然而如今呢?

    益州归于燕王刘煜,与己无缘;荆州未得,仅剩江东豫章一郡。

    在诸侯之中,刘备最为弱势。

    江东有袁术大军压境,贸然开战非明智之举。

    即便来年开春拿下荆南四郡,刘表未必会善罢甘休。

    即便攻下交州,又怎样?

    看似疆域扩张数倍,实则无人口支撑。

    仅能固守交州与荆南四郡。

    别说北上与刘煜抗衡,即便面对曹操、袁绍之辈,他也难以匹敌。

    若依从曹操和袁绍之意,登基称帝,则大义在握,可施展之事众多。

    只需确保关羽、张飞、陈群的忠诚,刘备仍有问鼎天下的机会。

    简而言之,刘备若拒绝,一统天下的概率仅为一成;若同意,则提升至三成。

    因此,决策已显而易见。

    ……

    “主公,有喜讯。”

    徐州,会盟之所,营帐中,逢纪快步走入,对袁绍道:“主公,公则传来消息,刘备答应了。”

    “真的?”

    袁绍听后,顿时精神一振。

    他原以为刘备会拒绝,却不料对方同意。

    “刘备何时到?”

    “公则说,刘备三日后出发,约半月可达。”

    逢纪答道。

    “刘备同行之人是谁?”

    曹操突然发问。

    “据公则所言,此次刘备前来,只有他孤身一人。”

    逢纪拱手回禀。

    当然,这并未计入刘备的三百名贴身护卫。

    “玄德将二弟、三弟及陈群留于豫章。”

    曹操微微点头。

    “看来,他并非甘愿做傀儡。”

    “那又能怎样?”

    袁绍满不在乎地说道。

    “待刘备抵达徐州,还能由着他?”

    袁绍冷哼一声,“再者,刘备太过天真,天下大事岂能托付他人?且看他二弟、三弟以及陈群,终有一天会背叛他。”

    对此,曹操持有异议,但他未表露。

    “刘备到徐州后,即可筹备登基之事。”

    曹操开口,“关于朝廷官员,本初有何建议?”

    “我任大将军,孟德为太尉,伯珪为司空,恭祖为司徒。”

    袁绍说完,看着曹操,“孟德觉得如何?”

    “全凭本初做主。”

    曹操面露满意之色,徐徐说道。

    刘备到来后,他们便可整合麾下力量,共同应对北方的刘煜。

    然而,公孙瓒突然说道:“待大汉重建,袁术的仲氏必须铲除。”

    他目光坚定地望向袁绍,继续说道:“若放任袁术称帝,对新朝廷极为不利。”

    “我明白了。”

    袁绍点头回应,“重建汉室后,首先收拾袁术。”

    袁绍对袁术擅自称帝一事深感不满,认为这对其他袁家子弟不公平。

    此前局势不明朗,大家各谋发展,如今因刘煜崛起,各方不得不联合。

    松散的联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汉室不能倒,需重举汉旗。

    这样一来,袁术的势力便不再容于天下,他的好日子即将结束。

    “本初既然如此决定,我也安心了。”

    曹操附和道。

    无论怎样,袁术是袁家之人,如何处置还需顾及袁绍的态度。

    现在袁绍已表明立场,未来便可名正言顺地对付袁术,同时扩张自身实力。

    ……

    刘煜看着益州传来的情报,面露笑意:“文和果然不负所托。”

    有了贾诩坐镇益州,刘煜倍感踏实。

    益州人才济济,文官有刘巴、李严、董和、秦宓;武将有裴元绍、张白骑、于毒、白饶、黄权、严颜、张任、泠苞、杨任。

    刘璋被封为蜀公,正赶往幽州,另有汉中的张鲁也归降。

    鉴于张鲁投降,刘煜授予其伯爵之位,但仅限本人,其后代不得继承。

    这也是刘煜给予张鲁的一种体面安排。

    贾诩在信中向刘煜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他在成都时得知益州吴氏有一位名为吴苋的女子,不仅容貌出众,据说命格更是天子之妃。

    贾诩已派人将吴氏送往幽州,目前正途中。

    鉴于益州情况复杂,当地世家盘根错节,短期内难以完全掌控。

    因此,现阶段暂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待势力稳固后再采取行动,迅速清除地方势力,推行新政。

    至于吴苋的真实面貌与命格是否名副其实并不重要,只需利用她来安抚益州民心即可。

    刘煜对此表示认可,明白当前应以稳定大局为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绣衣卫指挥使郭嘉带来紧急情报,称曹操与袁绍有意共同扶持刘备称帝,而刘备也接受了提议。

    这一消息令刘煜感到意外,因为自他介入以来,汉末局势已多次超出预期。

    曹操与袁绍竟欲联手拥立刘备称帝,此事让刘煜深感棘手。

    “这究竟是何时发生的?”

    刘煜放下手中的密报,目光转向郭嘉,沉声问道。

    “回陛下,三天前的事了。”

    郭嘉答道。

    这一消息本属绝密,是绣衣卫无意间探知的。

    如今他们紧急上报,以免事态恶化。

    据绣衣卫查探,刘备已离开豫章,预计此刻已在夏口一带。

    “若让刘备抢先登基,我方将陷入被动。”

    郭嘉续道,“届时他以汉帝之名对陛下发令,接或不接?接了,便是自降身份;不接,则等于向天下表明,陛下意欲谋逆。”

    如此一来,局势逆转,对刘煜极为不利。

    唯有陛下先行称帝,方可扭转乾坤。

    “去传欧兴来见孤。”

    刘煜面容凝重,吩咐道。

    “遵命。”

    片刻后,欧兴赶到。

    “神城的建设必须提速!”

    刘煜盯着欧兴,语气严肃,“无论用何手段,一个月内,皇宫与各部官员府邸须完工,能做到吗?”

    原计划并无这般急迫,但因刘备之事,不得不提前筹备。

    “臣启奏陛下,此举恐致十数万劳工伤亡。”

    欧兴禀告,“加速只会加重劳力负担,最少也会死伤十万。”

    他本想缓一缓,毕竟幽州的直道还未竣工,后续还有冀州、并州、秦州,以及未来的益州、中原大地。

    东北平原需开发,黄河、长江要整治,全国水系也需维护。

    工部对人力需求从不嫌多,只恨不足。

    \"无碍,孤会让兴霸加速捉拿倭岛之人,你尽管放心使用便是。

    \"刘煜对欧兴说道。

    \"遵命。

    \"

    欧兴听后点头答应:\"如此一来,臣定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修建。

    \"

    \"去吧。

    \"

    刘煜微微点头示意。

    \"遵命,臣告退。

    \"

    待欧兴离开,刘煜转向郭嘉:\"刘备到徐州还需十日左右。

    即便到了徐州,诸多事务至少也需要一段时间筹备,一个月绰绰有余。

    \"

    \"对了,文远的大军几时归来?\"刘煜问郭嘉。

    此事通常由兵部负责,但郭嘉的绣衣卫也有所了解。

    刘煜只是随意一问,无需劳烦兵部侍郎李儒特地汇报。

    \"再过五天就回来了。

    \"

    郭嘉答道。

    刘煜听后点点头。

    兵部已为东征大军归来做足准备,至于犒赏之事也安排妥当,只是封赏还需刘煜亲自下达指令。

    \"还有一事...\"

    刘煜突然对郭嘉吩咐:\"今日设法将消息透露出去。

    \"

    \"遵命,臣明白。

    \"

    郭嘉点头回应。

    此刻,幽州的文武官员中很多人还不知情。

    一旦消息传出,幽州上下必将比刘煜更早行动。

    届时,若登基日期提前,也不会是刘虞主动提出,而是下属提议。

    ...

    \"听说了吗?兖州牧曹操与青州牧袁绍欲共同拥立大汉皇叔刘备登基称帝?\"

    \"真假难辨,你怎么得知的?\"

    \"我徐州三舅姥爷家的亲戚前几天来访时提到的。

    \"

    \"这事已在徐州传开,唯独我们还不清楚。

    \"

    \"若刘备登基,燕王该如何自处?\"

    很快,在郭嘉的推动下,京城内外关于此事议论纷纷。

    \"外面在传什么?\"

    处理完公务,荀谌坐在轿中,听见百姓的讨论,出声询问。

    荀谌的侍卫在外禀报:“大人,街谈巷议皆提及曹操与袁绍欲拥立刘皇叔登基之事,听闻刘皇叔已应允。”

    荀谌听后大惊,从轿内探身问:“此乃何时之讯?”

    侍卫答:“据百姓所言,已有数日。”

    荀谌立即下令:“速返,改赴许攸府邸。

    同时,召右参军辛评同往。”

    片刻后,荀谌与辛评抵达许攸府前。

    辛评不解:“友若,何故催促至此?我正欲休憩。”

    荀谌未答,径直入内,言明稍候见许攸后再详述。

    许攸见两人同至,奇道:“子远、仲治,今日何以齐聚?”

    辛评苦笑:“友若遣人来召,我刚歇息便被唤来。”

    荀谌神色严肃:“大事至矣!适才我闻街头消息……”

    遂将所闻尽告许攸与辛评。

    “不想曹孟德与袁本初竟有此胆识。”

    许攸沉思片刻,“事不宜迟,明日早朝须再次上奏,请大王即位。”

    此为第三次上奏,按惯例需三次请辞方准。

    但眼下情势紧迫,不得不加速进程。

    “吾即刻起草奏章。”

    荀谌听罢,颔首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