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344章 五百士卒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344章 五百士卒

    荀攸稍作思索后拱手道:“曹公、袁公,刘煜善战,半途伏击之策,他自会预料。

    若我方意图显露过早,他若按兵不动,拖延日久,我军恐难支撑。”

    当前局势,是他们急于交战,而非刘煜。

    若刘煜按兵不动,北方粮草充足,其部从未缺粮。

    反之,北方粮商源源不断向南输送粮食,多由少府供应。

    由此观之,北方粮草丰盈。

    况且,此次他们集结数十万大军,而刘煜仅数万。

    双方粮草消耗差距巨大。

    若长期僵持,恐将拖垮他们。

    荀攸话落,袁绍脸色骤变。

    他原以为刘煜急于南下,打算半途设伏,却不料荀攸一番话点醒了他:刘煜南下与否,全凭其意,若对方迟迟不渡河,僵持之下,他们将蒙受巨大损失。

    “多亏公达提醒,否则险些误事!”

    袁绍连忙起身,向荀攸深施一礼。

    袁绍虽出身显赫,却非无礼之人,他的失败并非因失礼,而在于缺乏决断之才。

    若能有一位运筹帷幄的顶尖谋士,或许官渡一战的结局会不同。

    相比之下,曹操身边有荀彧坐镇,又有众人各展所长,最终击败袁绍。

    刘备亦如此,得诸葛亮相助,方能入蜀建业。

    “不知公达有何高见?”

    曹操注视着荀攸,诚恳请教。

    荀彧掌控后勤,确保大后方稳固,有他在,便无需担忧内部生乱。

    荀攸的能力不逊于荀彧,但二人擅长领域不同。

    相较而言,荀攸更注重全局把控,是制定策略的关键人物,类似于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

    或鲁肃的“榻上策”

    。

    “主公,依属下之见,不妨让刘煜大军过河,再伺机行动……”

    荀攸徐徐言道。

    ……

    就在曹操等人商讨应对刘煜之策时,沛县的刘备却在宫中坐立难安。

    所谓皇宫,不过是一座稍大的宫殿,甚至不及袁绍与曹操的府邸宽敞。

    但刘备从未在意这些,对他而言,活着并逐步复兴汉室便已足够。

    “叔至,前方有无消息传来?”

    刘备问陈到。

    陈到乃刘备早年在南阳招募的武将,武艺出众,现为刘备亲卫统领。

    他摇头道:“尚未。”

    “北境草原败退,凉州马腾、韩遂也降了刘煜,难道我刘备真不如刘煜?”

    刘备内心始终自负,他认为自己虽出身寒微,却并不逊色于刘煜,只缺合适的时机。

    “叔至,传令全军做好准备。”

    刘备沉思片刻,吩咐道,“传令147号军令,让所有人严阵以待。”

    他方才突然心生警觉,脑海中闪过一种预感——官渡一战,曹操必败无疑。

    届时中原无险可守,敌军定会直逼沛县。

    无论如何,他必须尽快撤离此地,以免成为刘煜剑下亡魂。

    “是,陛下。”

    陈到领命而去。

    不得不说,刘备极富个人魅力,当年仅带千人便抵达沛县。

    半年多以来,刘备成功策反了五千余人,其中包括袁绍麾下的武安国与宗宝。

    虎牢关一役,武安国侥幸逃生,并未命丧当场。

    宗宝当时留守青州平定黄巾军,后随孔融投降袁绍,最终亦归顺于他。

    期间,刘备还招降了一位谋士——曹操手下董昭。

    尽管同姓,董昭却与董卓毫无关联。

    近期,刘备对董昭言听计从,几乎全盘采纳其建议。

    董昭与武安国来到刘备面前拜见,他们是奉命前来议事的。

    “朕已令陈到集结兵力,明日午后,朕将以外出巡查为由,自沛县启程。”

    刘备说道。

    他们既已投诚,自然值得信赖。

    “陛下英明。”

    董昭随即跪拜,“如今刘煜势力庞大,不宜正面抗衡,陛下不如暂时南撤避其锋芒。”

    “公仁有何具体建议?”

    刘备询问。

    “陛下可经由荆州借道南行,前往交州投奔前将军。”

    董昭提出建议。

    前将军关羽乃刘备结义兄弟,自刘备称帝后被封为将,后晋升至前将军之职。

    江东属袁术所有,而荆州尚未易主,刘表尚在,作为汉室宗亲,刘备不便直接夺取其领地。

    因此,关羽需继续南下,经豫章郡进入荆南四郡,最终抵达交州。

    此时交州虽属汉土,但开发程度有限。

    “公仁之见,与朕不谋而合。”

    刘备点头赞同。

    无处可去的刘备,决定离开徐州。

    徐州已不宜久留,此地四面受敌,继续停留只会坐以待毙。

    对于曹操与袁绍能否在官渡抵挡刘煜,刘备毫无信心。

    即使北方草原和西凉也被刘煜迅速吞并,更不用说曹操和袁绍了。

    即便假设曹操和袁绍侥幸获胜,刘备在此处境更加危险。

    首先,他这个皇帝身份不正,乃由两人扶植。

    当初刘备同意称帝,是因欲图谋江东,但形势变化超出预期。

    袁术意外撤退,逃至江东,致使刘备不得不先取荆州,沿江进攻江东。

    然而荆州刘表并非易与之辈,曹操与袁绍绝不会为刘备远征犯险,亦不愿开罪刘表。

    最终,刘备计划落空,反为曹操与袁绍做嫁衣。

    后来他想脱身时已迟,四周皆敌。

    如今是最好的脱身时机,否则将来再无机会。

    ……

    次日,刘备于朝堂宣布欲往沛县外 。

    虽有袁绍与曹操的臣子在场,却找不到正当理由阻止。

    谁也没料到刘备会选择此时逃离。

    一旦刘备逃走,曹操与袁绍的政权便岌岌可危。

    刘备话音刚落,便下令散朝。

    随即命陈到率两千兵马随行,董昭与武安国亦同行。

    临行前,刘备回首望向沛县,感慨道:“此去不知何时能归。”

    “出发!”

    刘备迅速平复情绪,一声令下后,大军即刻启程。

    他的离去很快传遍沛县。

    刘晔急匆匆找到荀彧,焦急地说:“荀令君,刘备逃了。”

    身为汉室宗亲的刘晔已归顺曹操,为其效力。

    荀彧神情严肃地看着刘晔,“没有主公吩咐,我们无能为力。”

    其实,荀彧若想,完全可以派兵追回刘备,但他知道这样做毫无意义。

    官渡之战关乎天下归属,无论谁胜,刘备的存在与否都变得不再重要。

    刘晔听出弦外之音,稍作思考便明了其中关键。

    “荀令君,您认为官渡之战我军胜算如何?”

    刘晔试探性地问。

    荀彧并未正面回应,反问:“子扬你如何看待?”

    “依我看,我军至少有五成胜算。”

    刘晔认真分析,“一是人数占优;二是对方南下主力为步兵而非骑兵;三是天时因素目前持平。”

    至于地利与人和,他们显然更占优势,因此他认为胜利在望。

    荀彧沉思片刻,又问:“子扬心中,究竟盼的是我军胜还是曹军胜?”

    刘晔毫不迟疑地回答:“这还用问!”

    刘晔淡然一笑,“不论是谁坐拥天下,都胜过刘煜登基。

    那家伙,真是要斩断我们世家的根本了。”

    显然,刘晔已不再认同汉室宗亲的身份,而是转向与世家合作。

    在他看来,汉室宗亲有何意义?每代都被分散权力,推恩令便足以让汉室宗亲衰败。

    刘晔正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不然他身为汉室宗亲,又怎会投效曹操?

    而刘煜反世家的态度过于激进,刘晔自然不希望他得胜。

    荀彧观察着刘晔,心中已有猜测。

    他若没猜错,刘晔此来便是受曹操指派,试探于他。

    近来他的表现,确实让曹操多有疑虑。

    曹操本就多疑,加之感到与荀彧渐行渐远,难免心生试探之意。

    即使没有实质证据,仅凭直觉,对于野心家而言也足够了。

    “荀令君?”

    刘晔唤了一声。

    荀彧回神答道:“适才我在想,曼成将军尚在城中,若遣他追击,刘备必能被擒。”

    刘晔似已忘却先前问题,附和道:“荀令君所言甚是,有曼成将军出马,刘备自难逃脱。”

    荀彧随即签署调兵令,命曼成率三千精骑追击刘备。

    刘晔接过命令后离开。

    刘晔转身离去时,目光扫过荀彧,眸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对荀彧的敷衍心知肚明,却选择视而不见。

    今日之事暂且搁置,待日后曹操凯旋归来,再做计较。

    注视着手中的调令,他明白,在曹操阵营中,除自己外,也只有荀彧略具调兵之权,但兵力亦十分有限。

    然而,相较他人,这权力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

    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人会认为自己逊色,刘晔也不例外。

    在他眼里,自身才智不输荀彧太多。

    荀彧得以居高位,不过是倚仗颍川世家与荀氏家族的支持。

    加之出仕较早,至少比自己更早入曹营。

    因此,荀彧成为曹操集团中仅次于曹操的重要人物。

    换个角度看,如今荀彧与曹操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单纯的上下级。

    ……

    这些复杂关系,刘晔暂且抛诸脑后。

    随即,他带着调令找到李典,传达指令。

    李典立刻点齐三千骑兵,朝刘备离去的方向追击。

    刘备一行虽有少量骑兵护送,但他乘坐的马车速度缓慢,即便提前出发,也难逃被追上的命运。

    “陛下,后方来报,曹军三千人马正朝我军逼近,旗下写有‘李’字。”

    董昭禀告。

    “李字……”

    刘备思索片刻,沛县中,曹操留下的将领里姓李且地位较高的,唯李典一人。

    “陛下,恳请拨给我五百士卒,必杀退敌军!”

    武安国急切上前,手持长柄铁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