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 第345章 军师

洪荒:我的系统被诸天抢疯了 第345章 军师

    武安国乃北海太守孔融手下将领,擅使重达五十斤的铁锤。

    后来,孔融归顺袁绍,武安国也随之投靠袁绍,成为其麾下将领。

    昔日,于沛县之地,武安国因刘备之品行折服,终归于其麾下。

    武安国虽不显赫,然武艺非凡。

    据史载,吕布驰骋沙场,刺杀张扬部将穆顺,锋芒所向,无人敢敌。

    其无礼之举,使诸路诸侯皆生惧意。

    武安国感恩孔融多年知遇,誓以死相酬。

    于是挥舞长锤,策马出阵,与吕布激战十余合,终因腕伤弃锤遁逃,幸得八路联军救援。

    然此乃演义之言,今世并无此事。

    因风寻横空出世,世事变迁,武安国安然无恙。

    吕布骁勇,史册记其连斩方悦、穆顺等名将,与公孙瓒、张飞、夏侯惇、武安国等数人单挑皆占上风。

    公孙瓒、夏侯惇亦非其对手,故武安国之武力可见一斑。

    刘备听闻,沉思片刻,对武安国道:“带五百兵马,务必平安返回。”

    武安国,复姓武安,名国,字霸候,此姓源自战国时期武安君,但无确凿证据。

    武安国挺锤而立,对刘备承诺:“陛下安心,臣绝不会辜负期望。”

    刘备凝视武安国,随后率军南进,计划借道荆州。

    武安国则率五百士兵留守,静候追兵。

    半个时辰后,武安国遇见曹操麾下李典与李曼成。

    \"杀!\"

    李典未发一言,即刻指挥大军直取武安国。

    他的任务是追击刘备,绝不能在此久留。

    曹操的部队虽非最精锐,但人数众多,三千骑兵对武安国的五百步卒,比例悬殊。

    \"随我冲锋!\" 武安国一声怒吼,率先策马向前。

    手中巨锤所向披靡,一击便将敌军骑兵扫 下。

    不过这支骑兵装备并不齐整,着甲率不高,且多为预备役兵士,若非武安国亲自领军,此刻早已溃散。

    \"哼!\" 李典见武安国迎战,冷笑一声。

    他虽久闻武安国之名,却从未交锋。

    李典本以为不过尔尔,谁知交手十余回合后,竟渐渐处于劣势。

    \"怎么可能...\" 李典难以置信。

    他自认在曹营中已属佼佼者,今日却连这降将武安国都无法战胜。

    要知道,武安国在袁绍帐下并非顶级将领,朱灵、周昂等人皆在其上。

    \"纳命来!\"

    武安国越战越勇,几乎陷入癫狂,对李典展开疯狂攻击,完全不留余地。

    面对武安国的猛烈攻势,李典自知难以匹敌,便边战边撤。

    \"进攻!杀了他!\"

    瞅准时机,李典推开武安国的铁锤,迅速拉开距离,随即下令。

    他麾下有三千精骑,而对方仅五百余人,何必硬拼?

    万一被武安国一锤致命,他 。

    \"遵命,将军。

    \"

    李典退开后,武安国欲追击,却被亲兵包围。

    \"传令,谁能取此贼首级,官升三阶。

    \"李典高声喊道。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快武安国被层层包围。

    此刻别说击杀李典,能否突围都成问题。

    \"看你还能撑多久。

    \"

    望着陷入重围的武安国,李典冷笑。

    出身名门的他深知,面对强敌时无需逞一时之勇。

    善用资源,达成目标即可,不论手段。

    \"胆小鬼!\"

    武安国怒斥躲在远处的李典,挥舞铁锤迎战士兵。

    对武安国的辱骂,李典毫不在意。

    骂又如何?胜者为王。

    片刻间,香已燃尽。

    双拳难敌四手,久守必失,武安国虽实力强劲。

    但周围士兵众多,防得了一时,防不了长久。

    体力耗尽之下,终究会被攻破。

    \"噗呲\"

    忽然,一名士兵刺中武安国,剧痛之下他回身重锤砸死对方。

    然而下一瞬,另一名士兵抓住机会,再次刺中他的大腿。

    初次受伤后,便注定会有再次受伤。

    武安国身上不断增添新的伤痕,不久便浑身浴血,其中不少是他自身的鲜血。

    “啊……”

    武安国猛然怒吼,挥舞手中铁锤,将四周士兵的兵器荡开。

    随即突然放手,铁锤直直飞向不远处观战的李典。

    李典并未退避,他要亲眼见证武安国当场毙命,这样才能报自己险些丧命之仇。

    然而,就在武安国即将被击杀时,他奋力反击,竟抛下武器朝李典砸去。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李典措手不及。

    谁能料到战场上会有将领弃械?这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

    “咚”

    ,铁锤狠狠击中李典头盔,让他面部血迹斑斑。

    若非头盔阻隔,他的头骨早已粉碎。

    即便如此,李典也吃尽苦头,头痛欲裂、眼前发黑,双眼一闭,从马背上摔落。

    见状,武安国仰天狂笑。

    未及他得意多久,周围士兵已将长枪刺入他的身体。

    “噗呲”

    ,数十支长枪贯穿武安国躯体,他随即倒地身亡。

    但武安国临终仍带着笑意。

    因为他认为自己至少砸死了敌方将领,至少在他看来是这样。

    并且,凭借此举,他也成功阻止了敌军追击陛下。

    生命最后时刻,武安国试图回头望向刘备离去的方向,但他已力竭,无法做到。

    他拼尽全力掷出武器,此刻已是强弩之末。

    天边泛起鱼肚白,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尘埃。

    金色晨光铺洒而下,为这片土地平添几分神秘。

    然而,徐州沛县外的小径上却尘土漫天,战马奔腾声与士兵粗重的呼吸混作一团。

    身为南汉的傀儡君主,刘备的命运似乎书写着悖逆常理的故事。

    曹军折损三百余骑后撤,未能继续追击刘备。

    荀彧闻讯震惊,亲自带医官前往营中救治李典。

    当初李典率部归顺曹操时,不仅自带兵粮,更献上丰厚资财。

    其能力亦获认可,故被派守沛县。

    “大夫,情况如何?”

    不久大夫出帐,荀彧急切询问。

    “回大人,李将军伤势危重,恐难再战。”

    大夫叹息答道。

    所幸头盔挡了一击,否则李典早已命丧沙场,但头部仍受重创。

    头盔深深嵌入颅骨,虽未深入脑内,仅是表皮损伤,却致其至今未醒。

    也许此生都无法苏醒,沦为植物人,实则已等同于死亡。

    最糟的情况是,即便能恢复意识,也无法思考或行动,注定成为无用之人。

    曙光初现,微风轻拂,大地渐渐苏醒。

    徐州城外,战鼓声渐息,尘埃落定。

    三国乱世,他命悬一线,前半生漂泊不定,好不容易有所好转却遭袁绍与曹操操控,沦为南汉傀儡。

    如今,他再度摆脱命运束缚。

    这一切,皆因忠勇无双的武安国。

    若非武安国断后,刘备必被擒回。

    三天三夜,刘备与其部下在广袤大地逃亡,如履薄冰,终逃出沛县,暂脱险境。

    他望向董昭,共历艰险。

    身为汉朝文臣,董昭似已筋疲力尽,脸露倦意,仍坚持前行。

    “公仁,你如何?”

    刘备关切询问。

    董昭深吸一口气,艰难答道:“陛下,尚可支撑。”

    刘备微笑:“公仁才华横溢,随我这般处境漂泊,实属委屈。”

    董昭凝视刘备,目光坚毅:“陛下为百姓谋福祉,我愿追随,不屑为谋权者效力。”

    所谓谋权者,自是曹操、袁绍之辈。

    刘备感其言,知身边有诸多忠心之士,匡扶汉室指日可待。

    “陛下仁厚,待武安国否?”

    董昭再问。

    刘备沉思片刻,望向徐州方向,平静道:“霸侯虽勇,然李典亦不容小觑,兵力悬殊,恐霸侯难敌。

    走吧,待我统一天下,必厚赏于他!”

    董昭点头,明白刘备决策乃顾全大局。

    另有一处。

    官渡旁营帐内,奢华布置彰显主人威势。

    此刻,曹操与袁绍坐于桌前,众将官环绕,帐外嘈杂渐息,气氛庄重。

    忽,一信使急入,手捧书信递予袁绍:“将军,荀彧大人来信。”

    袁绍接过信件,匆匆扫过,面色骤变。

    曹操以锐利目光紧盯着他,仿佛试图从表情中解读出信的内容。

    “青州陷落尚可理解,但刘备——我们的王,竟在此时弃城而逃!”

    袁绍抬眼,语气凝重,众人心头一震。

    失去青州意味着防线崩塌,而身为 临阵脱逃,无疑是对士气的巨大打击。

    袁绍拍案而起,抽出佩剑狠狠劈向桌案,木屑四溅。

    “岂有此理!这等懦夫怎配称王?”

    曹操依旧镇定自若,端起酒杯浅饮一口,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玄德行事果然令人捉摸不透。

    当年煮酒论英雄,我就知此人不可小觑。”

    袁绍皱眉:“如今局势危急,你还笑得出来?”

    曹操平静回应:“阁下误会了。

    我笑并非因他逃亡,而是他此举恰恰验证了我的判断无误。”

    袁绍疑惑不解。

    想起当年煮酒论英雄时,他曾评价刘备色厉内荏,今日被质问,自不会坦白 。

    曹操凝视杯中液体:“不必在意刘备。

    眼下最要紧的是对付刘煜。

    只要在此击溃他,甚至取其首级,我们就掌握了统一天下的筹码。

    至于那个傀儡皇帝,想换谁都行。”

    袁绍点头附和:“公台之言甚是。

    传令下去,整军备战!”

    文武百官随即投入战事谋划。

    远处,刘煜策马前行,目光坚定如炬,审视着手下这支精锐之师。

    广阔的战场之上,四万步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宛如汹涌洪流中锋利的剑刃,誓要直捣敌阵核心。

    他身旁策马同行的是军师李儒。

    此人智慧超群,眉宇间透着冷峻果断的气息,沉稳的神情彰显出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