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缘之命运 第306章 出游(贰拾玖)
热门推荐:
千丝诏
七零带空间下乡后,我天天吃肉
不就和你死对头领个证,怎么了?
重生都市仙帝
四合院:开局贾家赔了夫人又折兵
少年白马:李淳罡模板,一剑入神
云上玄墨
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道长别装了,我知道你会仙术
次日用罢早餐聚齐出发步行赶往鼓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比钟楼早建4年。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朝、乾隆四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明代的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省、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楼基面积1924平方米, 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人车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登陆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
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南向)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
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重檐山次之。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建筑彩绘是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浓艳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帝王贵族象征皇权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
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匾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鼓楼陈设有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鼓。有陶鼓、鼍鼓、石鼓、盾鼓、虎座鸟架鼓、跨鼓、战鼓、都昙鼓、答腊鼓、象脚鼓、铜鼓等几十种。
鼓楼的“耳朵”就是瑞兽——螭吻,螭吻形象比较张扬,其龙身盘绕,还有龙爪装饰。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性,被当作镇邪之物以避火灾。
华夏的古代建筑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与深远,而楼阁建筑又是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类型之一。鼓楼是国内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位于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华夏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遗憾的是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近些年修缮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
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中央总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国家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镂精美繁复,表现出明代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耗时半天浏览过两座地标建筑,午餐在附近酒楼用过,略微休息一个多时辰乘车出发去了大唐芙蓉园景区。
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朝、乾隆四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明代的长安城周长11.9千米,面积8.7平方千米,鼓楼地处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省、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楼基面积1924平方米, 占地面积1998.8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通高34米。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供人车出入,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登陆踏步已由原来的西北侧改为如今的正东侧。
鼓楼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南向)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
鼓楼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鼓楼呈长方形,分上下两层。第一层楼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灰瓦,绿色琉璃瓦剪边。上下两层面阔各为7间,进深均为3间,四周环有走廊。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体显得层次分明,华丽秀美。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古雅雄健,富有民族特色。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之冠冕。早在汉代,劳动人民就创造出多种如庑殿、歇山、悬山、攒尖等形式的屋顶。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屋顶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重檐即是统治阶级为提高其权威而独占的一种形式:重檐庑殿为最尊,重檐山次之。鼓楼的屋顶形式即“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但比其还高出一米。
建筑彩绘是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以浓艳彩描绘的各种图案,既有装饰效果,又可保护木材。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建筑色彩使用同样具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金、珠、黄最尊贵的和玺彩绘为第一等,只用于帝王贵族象征皇权的建筑;青、绿的旋子彩绘次之,用于文武百官的宅第;苏式彩绘则位居第三。鼓楼上分别使用了和玺彩绘和旋子彩绘,并绘有沥粉金龙,成为古建筑彩绘的精品之作。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鼓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
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文武盛地”,北匾为“声闻于天”。
“文武盛地”匾最初是重修鼓楼竣工后,陕西巡抚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所题。
清乾隆五年鼓楼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鼓楼陈设有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鼓。有陶鼓、鼍鼓、石鼓、盾鼓、虎座鸟架鼓、跨鼓、战鼓、都昙鼓、答腊鼓、象脚鼓、铜鼓等几十种。
鼓楼的“耳朵”就是瑞兽——螭吻,螭吻形象比较张扬,其龙身盘绕,还有龙爪装饰。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性,被当作镇邪之物以避火灾。
华夏的古代建筑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与深远,而楼阁建筑又是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类型之一。鼓楼是国内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位于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华夏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遗憾的是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近些年修缮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
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中央总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国家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镂精美繁复,表现出明代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耗时半天浏览过两座地标建筑,午餐在附近酒楼用过,略微休息一个多时辰乘车出发去了大唐芙蓉园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