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宿缘之命运 > 第317章 出游

宿缘之命运 第317章 出游

    离开运城出发去感受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一站打卡点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瑰宝,也是晋商文化的活化石,位于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现居东观镇。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由乔致庸主持扩建,历经多代人完善。乔家大院占地约10,640-25,600平方米,包含6座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呈双“喜”字形布局。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建筑与西方元素结合,如西式窗户、玻璃幕墙及砖雕、木刻工艺相结合。大院采用全封闭砖墙、高墙环绕,含城门式大门、护墙围台及拴马柱,兼具防御功能。以中轴线对称,正院为乔致庸住所,偏院为客房或功能区,体现尊卑秩序。

    晋商文化反映清代金融业(票号)发展及“诚信为本”的商业理念,保存大量契约、账本等文物。展区陈列农耕习俗、晋剧、形意拳等,展现明清北方汉民族生活风貌。因《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成为标志性景点,提升国际知名度。乔家大院是研究明清社会结构、家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明珠”。

    同一县区的渠家大院则是第二景点。

    祁县渠家大院位于祁县古城东大街路北,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晋商文化博物馆。现存渠家大院产权原属渠源潮和渠源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

    现存大院占地面积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整座大院由8个大院、19个小院、240余间房屋组成。大院城堡式外墙,墙头筑有垛口式女儿墙;阶进式门洞,砖砌拱形大门,门道宽3米有余;主体结构为五进式穿堂院,建筑风格汇集了宋,元,明,清之式。清时期主要用于居住。

    祁县渠氏原籍上党长子县。明洪武年间定居祁县城内。到第九世时,开始在祁县城内开设铺面,创立字号。到十七世源字辈时,成为家财万贯,富甲一方的巨商。于是,便在祁县城内大兴土木,置地建房,营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建筑。到清末民国时,渠氏家族的房产遍及祁县古城东部,被人称为渠半城,整个建筑群总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有40个院落。现存渠家大院仅为渠氏家族建筑的一部分,距今近300年历史。

    渠家大院主院是里五外三进式牌楼院,一座10余米高的木制牌楼高高耸立,设计精巧、工艺精良。

    晋商为近代一大商帮,执清朝经济之牛耳200多年,1-4展室的主题就是“晋商纵览”。在渠家大院博物馆1号展室里,首先可以看到“清代晋商”和“主要商路图”,从中可知晋商的商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远涉俄罗斯、东欧等地。此外还提到了边境互市。2号展室主要从晋商崛起、战略转移、边商转为内商、会馆、走向全国为线索,详细地说明晋商是如何从崛起又走向繁荣的。以祁县渠家来说,渠氏原籍为上党长子县,明朝时先祖渠济经常往返于祁县上党之间倒贩土特产,利用两地价格差异,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点积蓄,便在祁县城内定居下来。他的儿子仍以小贩小卖为谋生手段,随着买卖的日渐兴旺,渠家逐渐富裕起来。 到第9世时,家道初步呈小康景象,结束了摊贩生活,始设铺面,创立字号。第14世渠同海由“走西口”经商致富,独自开设了“长源厚”字号。第15世渠映满又增设了长源川、长顺川两个大茶庄,从两湘采办茶叶,再经销到各地。以16世渠长瀛时,又开始在长江流域贩运食盐,到这个时候,渠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到第17世“源”字辈时,渠氏商业进入了黄金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第9-16展室就设在这个大院内,展品的主题是“巨商大贾”。在第 9展室里,列举了晋中各地的巨商大贾,比如介休侯家和范家,祁县乔家和渠家,太谷曹家,沁水柳家,平遥李家,灵石王家,榆次常家。渠氏家族中较为显赫的人物是渠源潮、渠源浈、渠源淦、渠本翘和渠晋山。渠源潮、源浈和源淦是亲叔伯兄弟,分别称为“田喜财主”、 “旺财主”和“金财主”。源潮虽为富家子弟,但不喜奢华,持家严谨,自奉俭约,生性宽厚,乐于助人。源浈自幼读书时就非常聪明,后来在经商中也是公认的高手,经商一生几乎没有赔累亏损,而且有这样一句话“旺财主,有眼力,赚钱不钻钱眼子”。渠源淦却和他们不一样:是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他喜好戏曲,承办了 “上下聚梨园”,是晋剧历史上第一个字号班。

    从主院出来的两侧是统楼院,内设第17-21展室,在这里展出的是“商界盛事”。在第17展室反映的是开市的场面,非常热闹,还有一首晋商生财有道歌。第18展室说明的是学徒与薪金、银股与身股等情况。第19展室里反映的是庙会盛况,还有行祖,如木工祖师爷鲁班,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等人。第20展室是国标简介,还有反映唱戏台的盛况。前面说到创办了“上下聚梨园”的渠源淦,他喜好声色犬马,“性挥霍,万千金随后立尽”,一份家当踢了个干净。他不惜重金,聘请各地名角。为了提高技艺,特把聚梨园分为上下两班,上班重在研究改革与演出,下班以培养童伶学艺为王,他们在住宅内修建了一个戏台,现仍保存完好。据考证有戏台的民宅在山西省仅渠氏一家。聚梨园上演的剧目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打金枝》《忠报国》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久演不衰,可以说,聚梨园的成立,使中路梆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21展室陈列的有龟龄集、定坤丹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奖状,此外介绍了广开药店的沿革情况。

    整座院落,外观为城堡格局,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240间房屋,占地面积5,317平方米。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国家建设部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民居瑰宝。

    利用这一建筑奇葩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展示晋商文化的博物馆。通过7大系列、25个展室,揭示了晋商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奥秘,展示了晋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晋商那种逐利四海,抢占市场的豪迈气概;开疆拓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穷则思变,放眼世界的远见卓识;忠于社稷,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商业道德;有胆有识,敏锐应变的经营策略;选贤荐能,知人善任的人本思想;劳资并存,以股分红的分配原则;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商业竞争;酌赢济虚,抽疲转快的资本运营;人身顶股,以人为本的人事管理;两权分离,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创立票号,推进金融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两头在外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等,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盛川是渠家最大的茶庄,初名长顺川,开办于清乾嘉时期,距今已 200余年。位于祁县城内段家巷14号。初很狭小简陋,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十几年,才陆续修成规模。长盛川开始以经营茶叶为主,后也贩盐(由海州运到湖南、湖北),运销夏布。它的总号设在祁县,分号前后达十余处。抗战开始后,长盛川在日占区的分号相继撤销,逐由成都分号代理总号辖抗战区的分号,祁县总号成为日军驻地。解放后,渠仁甫捐出了祁县的房产(包括他的书舍和竞新学校的财产)。渠仁甫(1880-1963)被选为省政协委员、人民代表,是位爱国兴学的三晋名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列举“山西多富户”时说:祁县渠家资产在300至400万两白银之间。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后据有人说,“旺财主”渠源浈生前建有银窑一座,他死后,后人从中挖出白银300万两。另外又传说,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任山西省军政府都督时,财政困难,曾托人向渠源浈代理钱,渠源浈借给军费30万两。从这些传闻中亦可印证其富有程度。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

    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着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长裕川现有四个大院和两个偏院,共有砖瓦房一百多间,其石、砖、木雕,刻工精细,堪称一绝;有祁隹藻书之楷体楹联:“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

    当晚一行人在当地补给用餐后出发去往下一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