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我!二十四岁当国医,这很合理吧 > 第1121章 一眼望穿!新药的致命缺陷!

我!二十四岁当国医,这很合理吧 第1121章 一眼望穿!新药的致命缺陷!

    不过此时,张教授的眉头却轻轻地皱了起来。

    他的水平不见得能比林根生高多少。

    然而……

    在许秋手底下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他和林根生的差距却已经在无形之中拉开了。

    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待在汪居廷门下,对方恨不得将各种技术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怎么可能愿意让下属学习到核心机密。

    因而林根生虽然也是多发性硬化新药的核心研发人员之一,但他的知识面,其实还停留在“教授”的层次。

    远远达不到“院士”的级别。

    汪居廷虽然人品有问题,但对方既然是院士,而且能拉拢这么多支持,证明他本身的能力绝对在线。

    而且也的确有自己的想法。

    否则也不至于敢带着队伍就从许秋手里抢成果。

    只是可惜,他这些经验不会传给林根生等人。

    完全就是把林教授他们当成苦力来用。

    而许秋这边,是真教东西。

    因而此时,光是张教授就看出了林根生这套方案的不少问题。

    不过更让他吃惊的是……

    张教授以为自己的能力不过如此。

    此刻才发现,原来自己不知不觉中,竟然已经远超了曾经的同行者。

    甚至于,林根生以前其实比张教授的水平还要高一些。

    否则对方也不可能拜入院士门下。

    然而如今,张教授才发现,对方的科研能力可能已然落后于自己。

    这就非常匪夷所思了。

    常年待在许秋手底下、受到许秋的影响,他以为自己是个菜鸡。

    结果离开许院士的实验室才发现,原来已经没有一个能打的了。

    此时,张教授忍不住开口,道:“老林,我不是冒犯你……你的水平在你之前的团队中算是什么等级,中上?还是上游?”

    林根生沉默了一下。

    这是什么话?

    难道自己回答得很差?

    他硬着头皮道:“我应该算得上是团队里除开院士之外,对多发性硬化新药研发最了解、基础最扎实,同时管理课题最多的了。”

    林根生并没有谦虚。

    他的确算得上是汪居廷之下的第一人。

    而听到这番话,张教授脸色更加古怪了。

    汪院士门下……第一人就这啊?!

    林根生似乎察觉到了自己这位老友的想法,嘴角一阵抽动。

    此刻他心里更是慌张。

    重新看向许秋,此刻他心情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忐忑了,而是多了一丝惊惧。

    他担心自己就此被淘汰。

    但这种情绪去的很快。

    下一刻,他就调整了回来,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强烈的怀疑。

    虽然说自己的水平跟许院士差得远……

    但,老张他和我不相上下,甚至略逊于我。

    他能看出来什么东西?

    况且!

    自己这次的发挥绝对算得上优秀了,不说有多高分,但起码不至于丢人吧!

    想到此处,林根生目光投向了许秋。

    哪怕是真的被淘汰,他也要死个明白。

    另一边。

    许秋并没有浪费多少时间。

    多发性硬化新药这一成果本就是他提出来的。

    即便汪居廷剽窃了专利,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药物的各种机制。

    而此时此刻,林根生这道考题的难度可要比多发性硬化新药的整体研发简单多了,在许秋看来,也算是易如反掌了。

    因而一眼望过去,他就能找出不少问题。

    “一个个来说吧,我就挑核心问题,小细节就先不揪了。”

    许秋说道。

    每一个应对方案,都只找出一个主要的问题。

    至于其他……可说道的实在是太多,许秋没工夫,也没必要深入探讨。

    毕竟只是一次虚构的考核,并无什么科研价值,许秋自是不会在上面浪费太多时间。

    “第一,动力学缺陷。

    “你选择氰基丙烯酰胺作为主体,整体的半衰期会缩短到两个小时左右,解离过快。

    “这种解离速度,弊端已经远远大于好处。

    “很有可能药物还没有完全发挥效用,就已经被代谢掉,导致大量药物被浪费。

    “同时,过短的半衰期也会导致给药频率的大幅度上升。

    “两个小时的半衰期,预计每天给药次数可能超过五次。

    “白天还好,但晚上……恐怕病人都没法安稳地睡一个觉。”

    闻言,林根生猛地怔住。

    他只考虑了克服突变、耐药,却没有考虑到半衰期……

    若是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发药物,病人吃药的吸收速度可能还没有排除得快!

    “第二,脑渗透的机制不够清晰。

    “理论上来说,既然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 mFSd2A 转运体特异性识别脂肪酸样分子,那模拟出苯并噻吩环结构,就可以增加脑渗透率……

    “然而事实上,苯并噻吩和天然 mFSd2A 底物的极性头差异显着……

    “况且,你也远远高估了这种‘模拟苯并噻吩环结构’的作用。”

    按照林根生的想法,若是借助苯并噻吩环结构进行模拟的话,或许可以将渗透率提升个三四倍。

    可以说是极其有应用价值了。

    但事实上却远比想象要残酷。

    林根生此时有些不可置信了……尽管对面是许院士,但,怎么就能断定自己的方向是错误的。

    从理论上来说,自己的思路完全可行!

    此时,张教授给出了答案。

    他幽幽地道:

    “这个方向,其实我们研究团队已经尝试过了……

    “许院士的其中一个方案就有考虑过,不过最终结果并不理想,mFSd2A 敲除小鼠中脑摄取仅下降 30%!”

    按照预期,摄取率怎么说也要大于百分之九十了。

    然而事实上,连百分之三十都是理想情况,实际过程中基本上不太可能做到。

    这意味着,原本预估三四倍的提升,事实上却是微乎其微,压根就不值得专门去进行调整。

    这都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而是基本上零作用!

    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原本的分子结构伪装成脂肪酸样分子……所要花费的科研经费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而最终却只能换来小数点级别的提升……

    可以说是完全没有价值。

    此时,林根生已经有点怀疑人生了。

    他本来以为自己的方案还算是不错。

    但在许院士眼里,竟然如此漏洞百出。

    不过还好……总归是没有什么致命问题,顶多造出个科研垃圾,不至于是“毒物”。

    然而正当林根生脑海中冒出这个想法时,许秋的声音再度响起:

    “还有第三个核心问题……这也是你这套方案目前为止最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