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皇后 第243章 想去见一见淑妃娘娘
而陈梅娘也一样,虽然她想要极力说服自己不要靠近郡主府的人,但这半个月来却也帮了岑嬷嬷不少忙。
虽然出身寒微,但并不是个太过愚蠢的愚妇,只是不曾受到好的启蒙,也是个有些聪慧又有些血性的女子。
这或许,也是幕后之人选中张启一家的原因。
容臻知道沈攸宁把陈梅娘带来的意思,主动配合她,“陈姑娘,再有两日,江州知府一行就将抵达京都,这两日你可以多想想这其中的问题。”
陈梅娘没有开口说话,她转眸看向沈攸宁。
沈攸宁道:“你先出去,我和殿下还有话要说。”
陈梅娘没说什么,转身离开。
容臻扬声,“青石,带陈姑娘去用些茶点。”
“是。”
安排好了陈梅娘,容臻又回到了书案后,一一处理起书案上的折子,头也不抬地跟她说话。
“阿宁不是打算让我向死而生么?怎么又带着她来见我?”
“江州知府等人马上就要京都了,在他们眼里,我们总该有些动作才行,否则他们怕是要动别的念头。”
“哦,所以阿宁是特地走一遭,做戏来了。”容臻笑笑。
沈攸宁动作一顿,“殿下不是配合得很好吗?再说了,陈梅娘这个人是关键,等会审之时,她若能反咬一口,于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变数,或许会有新的动作。”
“嗯,动作越多,破绽越多。”
沈攸宁看着他书案上的奏折,“这些应当是该送到承仪殿的奏折才是,怎么都送到殿下这儿来了。”
容臻久居太子之位,但这么多年来,鲜少处理大臣上奏之事,然而此时他的书案上却摆满了奏折。
“是父皇让人送来的,说是要我先分类处理,择机要之事递给他,其余大小事由我处理。”
沈攸宁点头,看来上次在承仪殿的剖析,让皇上发现了太子周围群狼环伺,势力单薄,有心想要向百官表明他的态度了。
“殿下,昨夜抓到了与陈梅娘联络之人,乃是江州知府的幕僚。是大皇子的人。”
容臻批字的手顿住,“大皇兄是背后推波助澜之人,三皇弟是协查此案之人,而我身涉其中。可大皇兄的行事作风,怎么会有这样缜密的心思呢?阿宁,那背后之人的身份,已然有些呼之欲出了。”
“嗯。”沈攸宁垂眸,“可没有会相信他能做到这一步。”
“阿宁是怀疑他背后还有人,阿宁怀疑的人是谁?”
沈攸宁却一时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昨日和顾竹衣谈起此事,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是有了怀疑的对象,所以今日除了与殿下说明此事,还想去见一见淑妃娘娘。”
“如此,可要用过午膳再去?”容臻并没有多问,但心中也有了两分猜测。
“不了,稍后就去。”沈攸宁想了想,“陈梅娘便先留在殿下这里,稍后我来接她一并出宫。”
“好。”
出了东宫,沈攸宁便去了淑妃的宫殿。
她难得一趟,淑妃很是高兴,又听闻是从东宫过来的,她便忙拉着沈攸宁坐下。
“攸宁,你与殿下的婚事定下也有些日子了,礼部那边还没有定下日子吗?”
沈攸宁摇头,“尚且没有,是我的意思。”
淑妃诧异:“怎么,你不想这么快嫁入皇宫吗?入了宫,有本宫和皇后在,自不会让人欺了你去。”
“并非担忧这些。”沈攸宁想了想,“娘娘也知道近日张启夫妇的案子吧?”
“有所耳闻,但与你有什么干系?”淑妃不解,“还是此事与太子有什么干系吗?”
沈攸宁没有说话,但脸上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淑妃心下便也了然,此事说不定真的与太子殿下扯上了关联,但攸宁也不是那种会以利益为上的人,或许是她在宫外更利于他们。
所以,攸宁今日来,或许正是为了此事,自己能在这件事上帮她吗?
淑妃不明白,她问道:“可是有我能帮得上的地方?”
沈攸宁知道淑妃是聪明人,不用她明说,淑妃也会知道自己的来意。
“娘娘,有一桩陈年旧事,我想问问清楚。”
“你说。”淑妃点头。
沈攸宁却没有立即开口问她,而是转眸看了一眼候在一旁的宫女们。
淑妃了然,开口吩咐,“都退下吧,本宫要和安宁郡主说些体己话。”
宫女们依言都退了出去,偌大的宫殿只剩下她们二人。
沈攸宁这才开口:“当年安王的母亲贤妃娘娘母族通敌叛国一案,娘娘可知道其中内情?”
淑妃脸色微变,“你怎么问起这件事了?”
“看来,娘娘是知道的。”沈攸宁笃定。
淑妃庆幸让宫女们都退了下去,她看着沈攸宁,“这件事,你来问本宫不如去问你的祖母,她比本宫更加清楚。”
“祖母远在江南,书信来往所耗时间太久,所以我才会来求见淑妃娘娘。”沈攸宁道。
淑妃坐在一边回想着当年的事,长叹了一口气,“那个案子落定之后,皇上下了命令,不许任何人再议论此案。”
那时,新君登基不久,边关战事再起,但朝堂之中有诸多声音,让原本与锦祈交手多次的金月大长公主留守京都。
而前去平定边境的是当年贤妃娘娘的母族,但那一战却屡战屡败,即便赫连将军及苑将军前往后已然无法扭转乾坤。
最后还是金月大长公主把勾连外族的贤妃母族挖了出来,朝堂反抗她的声音才弱了下去。
当时这个案子牵扯了不少官员,皇上在金月大长公主的协助下以雷霆手段处置了贤妃及其母族一党,除此之外,当时被处置的人之中,还有潜入皇宫的锦祁大皇子。
她不曾亲眼见到过,但当时这个消息传的人尽皆知。
而后,金月大长公主便点兵出征,大军抵达后边境大军的指挥权就交给了她,她连斩三名将领,而后以长月军为主的大军便一改之前的颓势。
有金月大长公主领军,边境形势逆转,以长月军为主、赫连军及苑家军组成的燕朔大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连占四座城池的锦祁大军赶了出去。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大军没有继续往锦祁攻去,金月大长公主在安排好边境驻军后,就带着长月军回京。
后来,长月军解散,金月大长公主也去了江南。
淑妃看着眼前的沈攸宁,一时间不知从哪里说起。
她问道:“当年的事,金月大长公主不曾与你说起过吗?”
沈攸宁回道:“祖母说过,但每每都是三两句话带过,所以不知全貌。”
淑妃皱眉,当年这个事虽然皇上下令不许再议,但知道的人不在少数,也算不得什么隐秘。
金月大长公主为何不详细说给她听?
“娘娘,我想知道当年的事。这件事非常重要。”沈攸宁看出了她的迟疑,开口说道。
“那好吧。”
淑妃见她如此坚定,便将当年的事情娓娓道来,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她。
听完淑妃说的当年的事,沈攸宁眉头紧皱,问道:“没有人见过祖母杀了锦祈那位大皇子?”
“没有人见过。”淑妃点头。
“那当年贤妃娘娘母族勾连的就是锦祈吗?”她再问。
“是。”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沈攸宁这么关心当年这个案子,但既然都已经说了,也不在乎多少,沈攸宁问什么,她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沈攸宁在淑妃宫中待了许久,直到淑妃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她才告退离开。
虽然出身寒微,但并不是个太过愚蠢的愚妇,只是不曾受到好的启蒙,也是个有些聪慧又有些血性的女子。
这或许,也是幕后之人选中张启一家的原因。
容臻知道沈攸宁把陈梅娘带来的意思,主动配合她,“陈姑娘,再有两日,江州知府一行就将抵达京都,这两日你可以多想想这其中的问题。”
陈梅娘没有开口说话,她转眸看向沈攸宁。
沈攸宁道:“你先出去,我和殿下还有话要说。”
陈梅娘没说什么,转身离开。
容臻扬声,“青石,带陈姑娘去用些茶点。”
“是。”
安排好了陈梅娘,容臻又回到了书案后,一一处理起书案上的折子,头也不抬地跟她说话。
“阿宁不是打算让我向死而生么?怎么又带着她来见我?”
“江州知府等人马上就要京都了,在他们眼里,我们总该有些动作才行,否则他们怕是要动别的念头。”
“哦,所以阿宁是特地走一遭,做戏来了。”容臻笑笑。
沈攸宁动作一顿,“殿下不是配合得很好吗?再说了,陈梅娘这个人是关键,等会审之时,她若能反咬一口,于他们而言,也是一个变数,或许会有新的动作。”
“嗯,动作越多,破绽越多。”
沈攸宁看着他书案上的奏折,“这些应当是该送到承仪殿的奏折才是,怎么都送到殿下这儿来了。”
容臻久居太子之位,但这么多年来,鲜少处理大臣上奏之事,然而此时他的书案上却摆满了奏折。
“是父皇让人送来的,说是要我先分类处理,择机要之事递给他,其余大小事由我处理。”
沈攸宁点头,看来上次在承仪殿的剖析,让皇上发现了太子周围群狼环伺,势力单薄,有心想要向百官表明他的态度了。
“殿下,昨夜抓到了与陈梅娘联络之人,乃是江州知府的幕僚。是大皇子的人。”
容臻批字的手顿住,“大皇兄是背后推波助澜之人,三皇弟是协查此案之人,而我身涉其中。可大皇兄的行事作风,怎么会有这样缜密的心思呢?阿宁,那背后之人的身份,已然有些呼之欲出了。”
“嗯。”沈攸宁垂眸,“可没有会相信他能做到这一步。”
“阿宁是怀疑他背后还有人,阿宁怀疑的人是谁?”
沈攸宁却一时间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昨日和顾竹衣谈起此事,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是有了怀疑的对象,所以今日除了与殿下说明此事,还想去见一见淑妃娘娘。”
“如此,可要用过午膳再去?”容臻并没有多问,但心中也有了两分猜测。
“不了,稍后就去。”沈攸宁想了想,“陈梅娘便先留在殿下这里,稍后我来接她一并出宫。”
“好。”
出了东宫,沈攸宁便去了淑妃的宫殿。
她难得一趟,淑妃很是高兴,又听闻是从东宫过来的,她便忙拉着沈攸宁坐下。
“攸宁,你与殿下的婚事定下也有些日子了,礼部那边还没有定下日子吗?”
沈攸宁摇头,“尚且没有,是我的意思。”
淑妃诧异:“怎么,你不想这么快嫁入皇宫吗?入了宫,有本宫和皇后在,自不会让人欺了你去。”
“并非担忧这些。”沈攸宁想了想,“娘娘也知道近日张启夫妇的案子吧?”
“有所耳闻,但与你有什么干系?”淑妃不解,“还是此事与太子有什么干系吗?”
沈攸宁没有说话,但脸上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淑妃心下便也了然,此事说不定真的与太子殿下扯上了关联,但攸宁也不是那种会以利益为上的人,或许是她在宫外更利于他们。
所以,攸宁今日来,或许正是为了此事,自己能在这件事上帮她吗?
淑妃不明白,她问道:“可是有我能帮得上的地方?”
沈攸宁知道淑妃是聪明人,不用她明说,淑妃也会知道自己的来意。
“娘娘,有一桩陈年旧事,我想问问清楚。”
“你说。”淑妃点头。
沈攸宁却没有立即开口问她,而是转眸看了一眼候在一旁的宫女们。
淑妃了然,开口吩咐,“都退下吧,本宫要和安宁郡主说些体己话。”
宫女们依言都退了出去,偌大的宫殿只剩下她们二人。
沈攸宁这才开口:“当年安王的母亲贤妃娘娘母族通敌叛国一案,娘娘可知道其中内情?”
淑妃脸色微变,“你怎么问起这件事了?”
“看来,娘娘是知道的。”沈攸宁笃定。
淑妃庆幸让宫女们都退了下去,她看着沈攸宁,“这件事,你来问本宫不如去问你的祖母,她比本宫更加清楚。”
“祖母远在江南,书信来往所耗时间太久,所以我才会来求见淑妃娘娘。”沈攸宁道。
淑妃坐在一边回想着当年的事,长叹了一口气,“那个案子落定之后,皇上下了命令,不许任何人再议论此案。”
那时,新君登基不久,边关战事再起,但朝堂之中有诸多声音,让原本与锦祈交手多次的金月大长公主留守京都。
而前去平定边境的是当年贤妃娘娘的母族,但那一战却屡战屡败,即便赫连将军及苑将军前往后已然无法扭转乾坤。
最后还是金月大长公主把勾连外族的贤妃母族挖了出来,朝堂反抗她的声音才弱了下去。
当时这个案子牵扯了不少官员,皇上在金月大长公主的协助下以雷霆手段处置了贤妃及其母族一党,除此之外,当时被处置的人之中,还有潜入皇宫的锦祁大皇子。
她不曾亲眼见到过,但当时这个消息传的人尽皆知。
而后,金月大长公主便点兵出征,大军抵达后边境大军的指挥权就交给了她,她连斩三名将领,而后以长月军为主的大军便一改之前的颓势。
有金月大长公主领军,边境形势逆转,以长月军为主、赫连军及苑家军组成的燕朔大军势如破竹,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连占四座城池的锦祁大军赶了出去。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大军没有继续往锦祁攻去,金月大长公主在安排好边境驻军后,就带着长月军回京。
后来,长月军解散,金月大长公主也去了江南。
淑妃看着眼前的沈攸宁,一时间不知从哪里说起。
她问道:“当年的事,金月大长公主不曾与你说起过吗?”
沈攸宁回道:“祖母说过,但每每都是三两句话带过,所以不知全貌。”
淑妃皱眉,当年这个事虽然皇上下令不许再议,但知道的人不在少数,也算不得什么隐秘。
金月大长公主为何不详细说给她听?
“娘娘,我想知道当年的事。这件事非常重要。”沈攸宁看出了她的迟疑,开口说道。
“那好吧。”
淑妃见她如此坚定,便将当年的事情娓娓道来,把自己知道的信息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她。
听完淑妃说的当年的事,沈攸宁眉头紧皱,问道:“没有人见过祖母杀了锦祈那位大皇子?”
“没有人见过。”淑妃点头。
“那当年贤妃娘娘母族勾连的就是锦祈吗?”她再问。
“是。”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沈攸宁这么关心当年这个案子,但既然都已经说了,也不在乎多少,沈攸宁问什么,她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沈攸宁在淑妃宫中待了许久,直到淑妃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她才告退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