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22章 粮市争锋
京都左近的州县,蝗影已初现端倪,急报如雪片飞入皇城,却沉甸甸地压在内阁值房的书案之下,纹丝不动。
世家大族的手早已伸向粮仓,争分夺秒地囤积居奇,哪怕只争得一两日的先机,亦是金山银海的进项。
此刻,千里之外的京都,漕河码头旁那间名唤“云来”的茶楼雅间内,气氛却与太福祥镇临危待变的紧绷截然两重天。
冰鉴里丝丝冒着白气,将夏末最后一丝燥热也驱散殆尽,留下满室沁凉。官窑细瓷盏中,雨前龙井碧叶舒展,茶汤清亮,袅袅清香萦绕。江南粮商周大掌柜,一身杭绸直裰光鲜亮眼,气定神闲地抚弄着拇指上一枚温润的和田玉扳指,仿佛指下盘桓的便是那金山银海的脉络。
他对面,三位华服男子端坐,气度沉凝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矜贵:王家粮行掌舵王大童,指节粗短却保养得宜,正慢条斯理地撇着茶沫;李家米号东主李福贵,体态富态,面上总挂着三分笑意,眼底却精明闪烁;白氏商行管事白书明,捻着几缕山羊胡,眼神锐利如鹰。三人身后,是盘踞大梁粮道半壁江山、根须深扎朝堂的庞然巨物。
“周掌柜,”王大童啜了口茶,眼皮微抬,目光扫过窗外码头上那几艘吃水极深的粮船,“你我相交有年,讲的就是一个‘信’字。今岁江南风调雨顺,早稻丰稔,路人皆知。我王家仓廪略虚,不过欲补些常平之数,以备不时之需。七百文一石,这个价码,很公道了。”语气平淡无波,却自有一股久居人上、不容置喙的优越感弥漫开来。
周掌柜放下茶盏,面上笑容依旧,话语却绵里藏针:“王掌柜此言差矣。江南丰稔自是不假,然水陆转运千里,舟车劳顿,人吃马嚼,损耗几何?更兼今岁运河多处淤浅,纤夫力钱翻倍不止。这七百文,莫说赚头,便是本钱,也怕要蚀去几分啊。”
他顿了顿,目光如秤砣般在三人脸上掂量而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况且,京都左近数月无雨,旱魃为虐,田中禾黍焦枯之相已成定局。旱极而蝗,古有明训。在下不才,来时官道两侧,已见飞蝗如云,起于青萍之末…诸位掌柜久居京师,耳目通天,莫非竟不知吗?”他刻意点出“耳目通天”,既是试探,也是隐晦的警告。
李福贵肥胖的手指在紫檀桌面上轻轻叩了两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皮笑肉不笑地接道:“周掌柜好口舌。旱情或有几分,蝗灾云云,未免危言耸听。朝廷自有常平仓、义仓赈济黎庶,何须我等商贾越俎代庖,杞人忧天?七百五十文,”他伸出三根胖短的手指,“已是看在你我多年情分,体谅周掌柜路途辛苦。”话语间,世家掌控一切、视民如草的倨傲展露无遗。
“八百文!”
一个清朗而突兀的声音插了进来。雅间门口,不知何时立着一位中年文士。
他头戴半旧儒巾,身着洗得发白的靛蓝直裰,面容清癯,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无视三位粮商巨擘投来的或惊愕或审视或隐含怒意的目光,平静地重复道:“周掌柜的粮,在下愿以八百文一石,尽数吃下。”语出惊人,掷地有声。
“尊驾何人?”白书明眉头紧锁,捻须的手顿住,目光如钩般上下打量这不速之客,“此间所议,乃动辄数万金、关乎民食国本之大宗粮秣交易,非是市井坊间沽酒买肉。阁下莫要信口开河,徒惹笑柄,自误误人。”话语虽缓,字字句句却透着居高临下的轻蔑与排外,仿佛这粮市便是他们几家的禁脔。
文士淡然一笑,拱手作揖,姿态从容:“买卖之道,贵乎诚信,价高者得,天公地道。诸位掌柜能议价,在下为何不能出价?莫非这京都的粮食,只许几位贵姓王、李、白的大掌柜买得,旁姓之人便沾手不得?”他语气平和,言辞却如淬火之刃,锋芒毕露,直指世家垄断之弊。
“好大的口气!”王大童嗤笑一声,放下茶盏,杯底与桌面磕碰出清脆一响,“周掌柜此次运抵京都的粮,足有四万石!后续更有百二十船,近二十万石压舱待发!尊驾有多少金山银海,敢夸此海口?八百文?便是有那泼天富贵,这粮,你也未必吃得下!”他意在恫吓,更是点出周掌柜背后东家的雄厚实力,既警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士,也向周掌柜施加无形压力——看,除了我们,谁有这胃口?
李福贵阴恻恻地帮腔,脸上的肥肉挤出虚假的笑意:“这位先生,空口无凭。你若真有诚意,不妨亮出真金白银瞧瞧?否则,便是存心搅扰我等正事,休怪我等不讲情面,请阁下移步了!”话语中隐含威胁。
文士面对这威压,神色依旧不变,反而转向周掌柜,目光坦荡:“周掌柜是信人,商界皆知。在下愿与诸位立一纸契约。若此刻我能拿出足额订银,这头批四万石粮,便以八百文归我。若拿不出,甘受搅扰之责,任凭诸位掌柜发落。如何?”他目光炯炯,扫过三人,竟带了几分邀战之意,“诸位掌柜,可敢一赌这商道正理?”
“价高者得,确是商道正理。”白书明缓缓捻动胡须,慢条斯理地开口,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心中盘算如飞:无论此人是真是假,此刻抬价,于己无损。若其虚张声势,正好借势压下周掌柜气焰;若真有实力,亦可借此探探水深,更妙的是,能让王、李两家心生忌惮,无法轻易联手压价。鹬蚌相争,他白家未必不能得利。
“白掌柜此言在理。”王大童心中暗骂老狐狸,面上却不得不附和。他也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今日这粮食,恐怕不是那么好拿捏了。
“正是此理!大家都出价,公平买卖嘛!若无人再加,我便让东家差人送钱过来便是。”那文士坦然接话,仿佛理所当然。
“哼!原来囊中羞涩!”王大童闻言,脸上鄙夷之色更浓,仿佛驱赶蚊蝇般挥了挥手,“无钱也敢在此大放厥词?速速离去,莫要耽误我等正事!”世家子弟的傲慢溢于言表。
“你这人好没道理,”文士也不恼,只是摇头,抬腿来到空位坐下,“谁出门谈这数十万贯的买卖,会随身带着小山般的铜钱银锭?”
世家大族的手早已伸向粮仓,争分夺秒地囤积居奇,哪怕只争得一两日的先机,亦是金山银海的进项。
此刻,千里之外的京都,漕河码头旁那间名唤“云来”的茶楼雅间内,气氛却与太福祥镇临危待变的紧绷截然两重天。
冰鉴里丝丝冒着白气,将夏末最后一丝燥热也驱散殆尽,留下满室沁凉。官窑细瓷盏中,雨前龙井碧叶舒展,茶汤清亮,袅袅清香萦绕。江南粮商周大掌柜,一身杭绸直裰光鲜亮眼,气定神闲地抚弄着拇指上一枚温润的和田玉扳指,仿佛指下盘桓的便是那金山银海的脉络。
他对面,三位华服男子端坐,气度沉凝中透着不容置疑的矜贵:王家粮行掌舵王大童,指节粗短却保养得宜,正慢条斯理地撇着茶沫;李家米号东主李福贵,体态富态,面上总挂着三分笑意,眼底却精明闪烁;白氏商行管事白书明,捻着几缕山羊胡,眼神锐利如鹰。三人身后,是盘踞大梁粮道半壁江山、根须深扎朝堂的庞然巨物。
“周掌柜,”王大童啜了口茶,眼皮微抬,目光扫过窗外码头上那几艘吃水极深的粮船,“你我相交有年,讲的就是一个‘信’字。今岁江南风调雨顺,早稻丰稔,路人皆知。我王家仓廪略虚,不过欲补些常平之数,以备不时之需。七百文一石,这个价码,很公道了。”语气平淡无波,却自有一股久居人上、不容置喙的优越感弥漫开来。
周掌柜放下茶盏,面上笑容依旧,话语却绵里藏针:“王掌柜此言差矣。江南丰稔自是不假,然水陆转运千里,舟车劳顿,人吃马嚼,损耗几何?更兼今岁运河多处淤浅,纤夫力钱翻倍不止。这七百文,莫说赚头,便是本钱,也怕要蚀去几分啊。”
他顿了顿,目光如秤砣般在三人脸上掂量而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况且,京都左近数月无雨,旱魃为虐,田中禾黍焦枯之相已成定局。旱极而蝗,古有明训。在下不才,来时官道两侧,已见飞蝗如云,起于青萍之末…诸位掌柜久居京师,耳目通天,莫非竟不知吗?”他刻意点出“耳目通天”,既是试探,也是隐晦的警告。
李福贵肥胖的手指在紫檀桌面上轻轻叩了两下,发出沉闷的笃笃声,皮笑肉不笑地接道:“周掌柜好口舌。旱情或有几分,蝗灾云云,未免危言耸听。朝廷自有常平仓、义仓赈济黎庶,何须我等商贾越俎代庖,杞人忧天?七百五十文,”他伸出三根胖短的手指,“已是看在你我多年情分,体谅周掌柜路途辛苦。”话语间,世家掌控一切、视民如草的倨傲展露无遗。
“八百文!”
一个清朗而突兀的声音插了进来。雅间门口,不知何时立着一位中年文士。
他头戴半旧儒巾,身着洗得发白的靛蓝直裰,面容清癯,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仿佛能洞穿人心。
他无视三位粮商巨擘投来的或惊愕或审视或隐含怒意的目光,平静地重复道:“周掌柜的粮,在下愿以八百文一石,尽数吃下。”语出惊人,掷地有声。
“尊驾何人?”白书明眉头紧锁,捻须的手顿住,目光如钩般上下打量这不速之客,“此间所议,乃动辄数万金、关乎民食国本之大宗粮秣交易,非是市井坊间沽酒买肉。阁下莫要信口开河,徒惹笑柄,自误误人。”话语虽缓,字字句句却透着居高临下的轻蔑与排外,仿佛这粮市便是他们几家的禁脔。
文士淡然一笑,拱手作揖,姿态从容:“买卖之道,贵乎诚信,价高者得,天公地道。诸位掌柜能议价,在下为何不能出价?莫非这京都的粮食,只许几位贵姓王、李、白的大掌柜买得,旁姓之人便沾手不得?”他语气平和,言辞却如淬火之刃,锋芒毕露,直指世家垄断之弊。
“好大的口气!”王大童嗤笑一声,放下茶盏,杯底与桌面磕碰出清脆一响,“周掌柜此次运抵京都的粮,足有四万石!后续更有百二十船,近二十万石压舱待发!尊驾有多少金山银海,敢夸此海口?八百文?便是有那泼天富贵,这粮,你也未必吃得下!”他意在恫吓,更是点出周掌柜背后东家的雄厚实力,既警告这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士,也向周掌柜施加无形压力——看,除了我们,谁有这胃口?
李福贵阴恻恻地帮腔,脸上的肥肉挤出虚假的笑意:“这位先生,空口无凭。你若真有诚意,不妨亮出真金白银瞧瞧?否则,便是存心搅扰我等正事,休怪我等不讲情面,请阁下移步了!”话语中隐含威胁。
文士面对这威压,神色依旧不变,反而转向周掌柜,目光坦荡:“周掌柜是信人,商界皆知。在下愿与诸位立一纸契约。若此刻我能拿出足额订银,这头批四万石粮,便以八百文归我。若拿不出,甘受搅扰之责,任凭诸位掌柜发落。如何?”他目光炯炯,扫过三人,竟带了几分邀战之意,“诸位掌柜,可敢一赌这商道正理?”
“价高者得,确是商道正理。”白书明缓缓捻动胡须,慢条斯理地开口,眼底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心中盘算如飞:无论此人是真是假,此刻抬价,于己无损。若其虚张声势,正好借势压下周掌柜气焰;若真有实力,亦可借此探探水深,更妙的是,能让王、李两家心生忌惮,无法轻易联手压价。鹬蚌相争,他白家未必不能得利。
“白掌柜此言在理。”王大童心中暗骂老狐狸,面上却不得不附和。他也嗅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今日这粮食,恐怕不是那么好拿捏了。
“正是此理!大家都出价,公平买卖嘛!若无人再加,我便让东家差人送钱过来便是。”那文士坦然接话,仿佛理所当然。
“哼!原来囊中羞涩!”王大童闻言,脸上鄙夷之色更浓,仿佛驱赶蚊蝇般挥了挥手,“无钱也敢在此大放厥词?速速离去,莫要耽误我等正事!”世家子弟的傲慢溢于言表。
“你这人好没道理,”文士也不恼,只是摇头,抬腿来到空位坐下,“谁出门谈这数十万贯的买卖,会随身带着小山般的铜钱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