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神秘巨商 第335章 漕关暗渡
杨青引着几个皂衣公人,来到码头附近最喧嚣的“醉仙楼”。此地鱼龙混杂,市声鼎沸,丝毫无清静可言。
“几位差爷,实在是仓促寻不到雅处,委屈了,千万担待这个。”杨青一边殷勤地布着碗筷,一边陪着笑。
那几位不过是巡街的皂隶,平素里连衙门口的石狮子都比他们得脸些,何曾受过这般礼遇?此刻被奉为上宾,不免端起几分架子。
“杨掌柜,不必如此劳烦,我等自便便是。”年长的班头故作矜持地摆摆手,眼角的皱纹却堆起了笑意。
“小二!拣拿手的好菜上来!羊肉五斤,尤其是那酒——”杨青拖长了调子,声音洪亮,“‘陶醉’!要三斤!”
这“陶醉”正是太福祥秘法所酿,价比黄金,五两纹银只得一斤。杨青特意在此酒肆寄售,此刻亮出名号,周遭食客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聚拢过来。
大梁承平日久,京都左近,羊肉金贵如银,寻常人家只吃得些鸡豚狗彘之肉。一个商人竟请四个小小皂隶吃羊肉,饮“陶醉”,此等手笔,引得众人窃窃私语。
“杨掌柜,如此破费,于心何安?”另一个年长的差役嘴上推辞,眼睛却紧盯着小二捧来的酒坛,喉头微动。
“差爷说哪里话!小人也是沾光,跟着诸位打打牙祭罢了。”杨青打着哈哈,亲自执壶斟酒。
琥珀色的酒液倾入粗瓷碗中,浓烈的异香瞬间弥漫开来,引得邻桌纷纷侧目。一个脚夫模样的汉子抽了抽鼻子,低声对同伴道:“乖乖,这味儿……怕不是仙酿吧?闻一口都值半文钱!”
酒过三巡,菜添五味。几碗“陶醉”下肚,那点强装的矜持便如烈日下的薄冰,消融殆尽。班头面皮泛红,舌头也大了:“杨……杨掌柜,实不相瞒,我等……也是奉命行事,身不由己。这大梁律令,私设码头,那是……是砍头的罪过!不过嘛……”他打了个响亮的酒嗝,浑浊的眼睛眯了起来,“若肯去漕运司备个案,挂个‘临时泊口’的名目,每日……每日只消奉上些许‘茶水银子’,倒也不是不能通融……”
话未说完,他头一歪,鼾声已起。其余几个也东倒西歪,伏在油腻的桌面上,人事不省。空气里弥漫着酒肉与汗臭混杂的气息,邻桌的议论声更大了些,有羡慕的咂嘴,也有鄙夷的冷哼。
杨青眼底精光一闪,心中了然。码头急就章开张,千头万绪,偏偏把这最要命的官府关节疏漏了。此事,等不到明日。
“来人,好生送几位差爷回去歇息。”他吩咐随行的小厮,随即整了整衣冠,虽一身酒气,眼神却清亮如寒潭。他快步离开喧嚣的酒肆,身影没入京都夜色。
漕运司衙门的朱漆大门早已紧闭。杨青却不走正门,熟门熟路绕到侧巷一处不起眼的小角门,轻轻叩了三长两短。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一张警惕的脸,看清是他,立刻换上笑容:“哟,杨爷,您这深更半夜的……”
“烦请通禀一声,有急事求见王主事。”杨青袖中滑出一小锭雪花银,不动声色塞了过去。
不过片刻,杨青已坐在漕运司一位王姓主事那间陈设雅致却略显昏暗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着主事那张保养得宜、带着三分官威七分圆滑的脸。
“杨掌柜,深夜来访,所为何事啊?”王主事慢条斯理地拨弄着茶碗盖,眼皮微抬。
“叨扰大人了。”杨青起身作揖,姿态放得极低,“今日有几位差爷巡查码头,提及私设之禁。小人惶恐,后听闻可申办‘临时泊口’以解燃眉?只是不知这章程……”
王主事呷了口茶,悠悠道:“嗯,确有此例。然则,此乃官家特许,须有充足由头,非是寻常商贾可轻易得之。再者,这‘茶水银子’……”他拖长了调子,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在拨打算盘珠子,“每日十两,乃是常例。杨掌柜生意做得大,这点小钱,想必……”
“大人体恤,小人感激不尽!”杨青立刻接过话头,脸上堆满商人特有的、既谦卑又精明的笑容,“小人岂敢让大人为难?码头营生,全赖大人关照方能维系。”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早已备好的银票,双手奉上,“这是五百两。自前五日算起,往后三十日之数皆在其中,余下的些许,只当小人孝敬大人,请大人打点上下,润润喉舌。”
烛光下,银票上“通宝钱庄五百两”的字样清晰可见。王主事眼底的笑意终于真切地溢了出来,脸上每一道纹路都舒展开。
他伸出保养得白胖的手,极其自然地接过,指尖一捻便纳入袖中:“杨掌柜果然是个明白人,爽快!此事,本司自会替你料理妥当。明日一早,文书便送到你码头管事处。”
“谢大人恩典!”杨青深深一揖。
离开那弥漫着陈墨与熏香气息的官廨,杨青步履匆匆,径直返回码头。夜色下的码头却灯火如豆,人影憧憧。无数小民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将家中积压的陈麦霉米,甚至掺杂着沙土的劣粮,源源不断送来。
过秤的伙计高声报数,打算盘的噼啪声不绝于耳,铜钱叮当落袋的声音在寒夜里格外清脆。
汇通粮栈的招子高悬,四百文一石,现钱结算!这对那些守着陈粮如同守着烫手山芋的升斗小粮商而言,不啻于天降甘霖。一张张被生活压榨得麻木的脸上,此刻竟也透出些微光亮,尽管那担子压弯了脊梁,脚步依然蹒跚。
丁府·松鹤堂
暖阁内,银炭在兽首铜炉中静静燃烧,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丁家老太爷丁泰来半倚在铺着厚厚锦褥的酸枝木榻上,小口啜饮着孙女丁君澜亲手奉上的鱼羹。
羹汤雪白,鱼肉细嫩,点缀着碧绿的葱花,香气氤氲。丁君澜坐在榻边绣墩上,眉眼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矜持与……归属感。
自她将“秦文”二字在族中郑重挑明,那些烦不胜烦的提亲帖子总算消停了些。
“澜儿,”丁泰来放下细瓷小碗,用丝帕沾了沾嘴角,眼中闪烁着久经商海沉浮的老辣精光,“此番京都粮市这场大风波,真是我那‘孙女婿’的手笔?”他刻意在“孙女婿”三字上略作停顿,带着几分揶揄,也带着探究。
丁君澜颊边飞起一抹极淡的红晕,却坦然应道:“回祖父,正是。不止此计,后续种种,皆出自他手。”
“好!好!”丁泰来连赞两声,精神似乎更好了些,“且细说说,他是如何撬动这盘根错节的局?老夫活了这把年纪,也想开开眼。”
“祖父明鉴,”丁君澜声音清越,条理分明,“其核心,不过是将‘人心逐利’四字用到了极致。”她纤指无意识地划过光滑的榻沿,仿佛在勾勒一张无形的商战舆图。
“第一步,釜底抽薪,亦为诱饵。他借江南粮商周老板之手,以一两五钱一石之高价格,广收新粮。此价一出,如巨石投湖,京都粮商无不侧目,囤积居奇之心骤起。此乃阳谋,明晃晃的利诱。”
丁泰来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精光更盛:“高明。价高则货聚,此乃常理。王、李、白那几家,怕是坐不住了。”
“祖父所料不差。”丁君澜继续道,
“第二步,驱虎吞狼,暗度陈仓。当新粮价被抬至高位,市面流通渐少,人心浮动之际,楚化杰这枚棋子便发挥了妙用。他公开销售陈粮,私下暗示王百万、李福贵、白书明三家巨贾:
朝廷库之陈粮,将用来赈灾,他愿以八百文一石之‘优价’尽数售予他们!三家只道是攀上了官粮的门路,能从中渔利,更可借新粮高价之机,将陈粮掺入其中,牟取暴利。贪欲一起,三家争相吞下,每家百万石之巨!而楚化杰,则从中每石索要一百五十文的好处,这些‘孝敬’,最终流入了内务府的私库。”
“嘶……”丁泰来轻轻吸了口气,“好一个借官家之手,行虎狼之策!三家吞下如此巨量陈粮,无异于怀抱烙铁!那后续呢?”
“第三步,抽薪断念,釜底沉舟。”丁君澜眼中闪过一丝对秦文手腕的叹服,
“恰逢蝗灾之患甚嚣尘上。秦文献计,以那‘格物院’所出匪夷所思的猛火油,辅以新法,竟真将蝗灾扼杀于萌芽!大梁五谷丰登,新粮源源入市。粮价应声而落,稳稳停在八百文一石。
朝廷更颁下诏令:市价若低于八百文,官府便开仓收粮,以稳市价。此令一出,新粮尚可支撑,那堆积如山、气味刺鼻的陈粮,顿成无人问津的烂泥!
三家粮行仓廪爆满,昔日重金购入的‘宝贝’,此刻成了烫手山芋,日夜蒸腾的霉味,便是催命的符咒。”
“妙!妙极!”丁泰来抚掌而笑,牵扯得气息微喘,眼中却满是激赏,
“一石三鸟!既耗尽了官仓陈粮,解了朝廷之困;又重创了囤积居奇的豪商;更借机稳住了新粮市价,安了民心。此等连环局,便是老夫在壮年时,也未必能想得如此周全!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看向孙女,“澜儿,这最要紧的一节你尚未言明。百万石陈粮,三家纵有仓库,亦难长久容纳,且日日蚀耗,如不处理,未来必然会流到这市面之上。秦文他,如何处置这烫手山芋?”
丁君澜正要开口,门外却传来一声老爷,只见丁君澜之父丁守义不知已在门外站了多久,脸色在昏暗的烛光下显得有些阴晴不定。
他先前还极力想插手这批注定要烂在手里的陈粮生意,被丁君澜强硬拦下,心中颇不以为然。此刻偷听到其中惊心动魄的关节,后脊梁骨上不由得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一个捧着热巾帕的婢女怯生生唤了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丁君澜回身,神色如常:“爹爹来了。”
丁守义狠狠瞪了一眼那多嘴的婢女,勉强挤出笑容:“看你们祖孙二人谈得兴起,不忍打扰。父亲,您这几日气色愈发好了。”他上前两步,欲搀扶丁泰来。
丁泰来摆摆手,在婢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躺久了,骨头都酥了。扶我院子里走走,透透气,活络活络筋骨。”他目光在儿子脸上掠过,意味深长,不再追问陈粮之事。
两个身着素色比甲的婢女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搀住老太爷的胳膊,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生怕有半点闪失。
丁守义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被簇拥着离去的背影,又瞥了一眼神色平静的丁君澜,心中那点因被女儿压制而起的郁气,早已被方才听闻的商海惊涛骇浪冲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对那位未曾谋面“女婿”更深的忌惮。
“几位差爷,实在是仓促寻不到雅处,委屈了,千万担待这个。”杨青一边殷勤地布着碗筷,一边陪着笑。
那几位不过是巡街的皂隶,平素里连衙门口的石狮子都比他们得脸些,何曾受过这般礼遇?此刻被奉为上宾,不免端起几分架子。
“杨掌柜,不必如此劳烦,我等自便便是。”年长的班头故作矜持地摆摆手,眼角的皱纹却堆起了笑意。
“小二!拣拿手的好菜上来!羊肉五斤,尤其是那酒——”杨青拖长了调子,声音洪亮,“‘陶醉’!要三斤!”
这“陶醉”正是太福祥秘法所酿,价比黄金,五两纹银只得一斤。杨青特意在此酒肆寄售,此刻亮出名号,周遭食客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聚拢过来。
大梁承平日久,京都左近,羊肉金贵如银,寻常人家只吃得些鸡豚狗彘之肉。一个商人竟请四个小小皂隶吃羊肉,饮“陶醉”,此等手笔,引得众人窃窃私语。
“杨掌柜,如此破费,于心何安?”另一个年长的差役嘴上推辞,眼睛却紧盯着小二捧来的酒坛,喉头微动。
“差爷说哪里话!小人也是沾光,跟着诸位打打牙祭罢了。”杨青打着哈哈,亲自执壶斟酒。
琥珀色的酒液倾入粗瓷碗中,浓烈的异香瞬间弥漫开来,引得邻桌纷纷侧目。一个脚夫模样的汉子抽了抽鼻子,低声对同伴道:“乖乖,这味儿……怕不是仙酿吧?闻一口都值半文钱!”
酒过三巡,菜添五味。几碗“陶醉”下肚,那点强装的矜持便如烈日下的薄冰,消融殆尽。班头面皮泛红,舌头也大了:“杨……杨掌柜,实不相瞒,我等……也是奉命行事,身不由己。这大梁律令,私设码头,那是……是砍头的罪过!不过嘛……”他打了个响亮的酒嗝,浑浊的眼睛眯了起来,“若肯去漕运司备个案,挂个‘临时泊口’的名目,每日……每日只消奉上些许‘茶水银子’,倒也不是不能通融……”
话未说完,他头一歪,鼾声已起。其余几个也东倒西歪,伏在油腻的桌面上,人事不省。空气里弥漫着酒肉与汗臭混杂的气息,邻桌的议论声更大了些,有羡慕的咂嘴,也有鄙夷的冷哼。
杨青眼底精光一闪,心中了然。码头急就章开张,千头万绪,偏偏把这最要命的官府关节疏漏了。此事,等不到明日。
“来人,好生送几位差爷回去歇息。”他吩咐随行的小厮,随即整了整衣冠,虽一身酒气,眼神却清亮如寒潭。他快步离开喧嚣的酒肆,身影没入京都夜色。
漕运司衙门的朱漆大门早已紧闭。杨青却不走正门,熟门熟路绕到侧巷一处不起眼的小角门,轻轻叩了三长两短。
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露出一张警惕的脸,看清是他,立刻换上笑容:“哟,杨爷,您这深更半夜的……”
“烦请通禀一声,有急事求见王主事。”杨青袖中滑出一小锭雪花银,不动声色塞了过去。
不过片刻,杨青已坐在漕运司一位王姓主事那间陈设雅致却略显昏暗的书房内。烛光摇曳,映着主事那张保养得宜、带着三分官威七分圆滑的脸。
“杨掌柜,深夜来访,所为何事啊?”王主事慢条斯理地拨弄着茶碗盖,眼皮微抬。
“叨扰大人了。”杨青起身作揖,姿态放得极低,“今日有几位差爷巡查码头,提及私设之禁。小人惶恐,后听闻可申办‘临时泊口’以解燃眉?只是不知这章程……”
王主事呷了口茶,悠悠道:“嗯,确有此例。然则,此乃官家特许,须有充足由头,非是寻常商贾可轻易得之。再者,这‘茶水银子’……”他拖长了调子,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在拨打算盘珠子,“每日十两,乃是常例。杨掌柜生意做得大,这点小钱,想必……”
“大人体恤,小人感激不尽!”杨青立刻接过话头,脸上堆满商人特有的、既谦卑又精明的笑容,“小人岂敢让大人为难?码头营生,全赖大人关照方能维系。”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早已备好的银票,双手奉上,“这是五百两。自前五日算起,往后三十日之数皆在其中,余下的些许,只当小人孝敬大人,请大人打点上下,润润喉舌。”
烛光下,银票上“通宝钱庄五百两”的字样清晰可见。王主事眼底的笑意终于真切地溢了出来,脸上每一道纹路都舒展开。
他伸出保养得白胖的手,极其自然地接过,指尖一捻便纳入袖中:“杨掌柜果然是个明白人,爽快!此事,本司自会替你料理妥当。明日一早,文书便送到你码头管事处。”
“谢大人恩典!”杨青深深一揖。
离开那弥漫着陈墨与熏香气息的官廨,杨青步履匆匆,径直返回码头。夜色下的码头却灯火如豆,人影憧憧。无数小民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将家中积压的陈麦霉米,甚至掺杂着沙土的劣粮,源源不断送来。
过秤的伙计高声报数,打算盘的噼啪声不绝于耳,铜钱叮当落袋的声音在寒夜里格外清脆。
汇通粮栈的招子高悬,四百文一石,现钱结算!这对那些守着陈粮如同守着烫手山芋的升斗小粮商而言,不啻于天降甘霖。一张张被生活压榨得麻木的脸上,此刻竟也透出些微光亮,尽管那担子压弯了脊梁,脚步依然蹒跚。
丁府·松鹤堂
暖阁内,银炭在兽首铜炉中静静燃烧,驱散了深秋的寒意。丁家老太爷丁泰来半倚在铺着厚厚锦褥的酸枝木榻上,小口啜饮着孙女丁君澜亲手奉上的鱼羹。
羹汤雪白,鱼肉细嫩,点缀着碧绿的葱花,香气氤氲。丁君澜坐在榻边绣墩上,眉眼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矜持与……归属感。
自她将“秦文”二字在族中郑重挑明,那些烦不胜烦的提亲帖子总算消停了些。
“澜儿,”丁泰来放下细瓷小碗,用丝帕沾了沾嘴角,眼中闪烁着久经商海沉浮的老辣精光,“此番京都粮市这场大风波,真是我那‘孙女婿’的手笔?”他刻意在“孙女婿”三字上略作停顿,带着几分揶揄,也带着探究。
丁君澜颊边飞起一抹极淡的红晕,却坦然应道:“回祖父,正是。不止此计,后续种种,皆出自他手。”
“好!好!”丁泰来连赞两声,精神似乎更好了些,“且细说说,他是如何撬动这盘根错节的局?老夫活了这把年纪,也想开开眼。”
“祖父明鉴,”丁君澜声音清越,条理分明,“其核心,不过是将‘人心逐利’四字用到了极致。”她纤指无意识地划过光滑的榻沿,仿佛在勾勒一张无形的商战舆图。
“第一步,釜底抽薪,亦为诱饵。他借江南粮商周老板之手,以一两五钱一石之高价格,广收新粮。此价一出,如巨石投湖,京都粮商无不侧目,囤积居奇之心骤起。此乃阳谋,明晃晃的利诱。”
丁泰来微微颔首,浑浊的眼中精光更盛:“高明。价高则货聚,此乃常理。王、李、白那几家,怕是坐不住了。”
“祖父所料不差。”丁君澜继续道,
“第二步,驱虎吞狼,暗度陈仓。当新粮价被抬至高位,市面流通渐少,人心浮动之际,楚化杰这枚棋子便发挥了妙用。他公开销售陈粮,私下暗示王百万、李福贵、白书明三家巨贾:
朝廷库之陈粮,将用来赈灾,他愿以八百文一石之‘优价’尽数售予他们!三家只道是攀上了官粮的门路,能从中渔利,更可借新粮高价之机,将陈粮掺入其中,牟取暴利。贪欲一起,三家争相吞下,每家百万石之巨!而楚化杰,则从中每石索要一百五十文的好处,这些‘孝敬’,最终流入了内务府的私库。”
“嘶……”丁泰来轻轻吸了口气,“好一个借官家之手,行虎狼之策!三家吞下如此巨量陈粮,无异于怀抱烙铁!那后续呢?”
“第三步,抽薪断念,釜底沉舟。”丁君澜眼中闪过一丝对秦文手腕的叹服,
“恰逢蝗灾之患甚嚣尘上。秦文献计,以那‘格物院’所出匪夷所思的猛火油,辅以新法,竟真将蝗灾扼杀于萌芽!大梁五谷丰登,新粮源源入市。粮价应声而落,稳稳停在八百文一石。
朝廷更颁下诏令:市价若低于八百文,官府便开仓收粮,以稳市价。此令一出,新粮尚可支撑,那堆积如山、气味刺鼻的陈粮,顿成无人问津的烂泥!
三家粮行仓廪爆满,昔日重金购入的‘宝贝’,此刻成了烫手山芋,日夜蒸腾的霉味,便是催命的符咒。”
“妙!妙极!”丁泰来抚掌而笑,牵扯得气息微喘,眼中却满是激赏,
“一石三鸟!既耗尽了官仓陈粮,解了朝廷之困;又重创了囤积居奇的豪商;更借机稳住了新粮市价,安了民心。此等连环局,便是老夫在壮年时,也未必能想得如此周全!只是……”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看向孙女,“澜儿,这最要紧的一节你尚未言明。百万石陈粮,三家纵有仓库,亦难长久容纳,且日日蚀耗,如不处理,未来必然会流到这市面之上。秦文他,如何处置这烫手山芋?”
丁君澜正要开口,门外却传来一声老爷,只见丁君澜之父丁守义不知已在门外站了多久,脸色在昏暗的烛光下显得有些阴晴不定。
他先前还极力想插手这批注定要烂在手里的陈粮生意,被丁君澜强硬拦下,心中颇不以为然。此刻偷听到其中惊心动魄的关节,后脊梁骨上不由得渗出一层细密的冷汗。
一个捧着热巾帕的婢女怯生生唤了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丁君澜回身,神色如常:“爹爹来了。”
丁守义狠狠瞪了一眼那多嘴的婢女,勉强挤出笑容:“看你们祖孙二人谈得兴起,不忍打扰。父亲,您这几日气色愈发好了。”他上前两步,欲搀扶丁泰来。
丁泰来摆摆手,在婢女的搀扶下缓缓起身:“躺久了,骨头都酥了。扶我院子里走走,透透气,活络活络筋骨。”他目光在儿子脸上掠过,意味深长,不再追问陈粮之事。
两个身着素色比甲的婢女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搀住老太爷的胳膊,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生怕有半点闪失。
丁守义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被簇拥着离去的背影,又瞥了一眼神色平静的丁君澜,心中那点因被女儿压制而起的郁气,早已被方才听闻的商海惊涛骇浪冲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对那位未曾谋面“女婿”更深的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