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秦:让政哥开着挂打天下 > 第595章 谁强谁有理……

大秦:让政哥开着挂打天下 第595章 谁强谁有理……

    “屈氏欲叛国乎?!”

    “非叛国,于国有利者,皆为救国!”

    令尹府邸。

    昭懿的一声质问和屈量的回答,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传世经典——人们翻开史书会发现,屈量的这一番回答为之后一切可能损害国家、但有利于自家的举动提供了标准答案。

    然而在现在,这句回答着实把昭懿气得不轻……

    “秦人已经逼迫楚国到现在这个地步了,南方那么多人已经实际上不理王命,这种情况下还坚持与秦国和平、交好,你好意思?”

    屈量冷笑一声:“说得好像你听了王命一样。”

    “你!”

    昭懿怒目而瞪。

    “秦国商人在楚国境内横行霸道,甚至光明正大的收买当地官吏和权贵,这是动摇我楚国根基!”昭懿再次说道。

    “秦人没来之前,就没人收买官吏了?”屈量不屑道。

    那些官吏是什么本性,没有谁比他们这些大贵族更清楚了。

    昭懿握拳,我说话的重点是这个吗?

    “秦人借条约限制,大肆搜集我楚国地形、人口、城防等信息,这是攻楚之召!”昭懿说。

    “恕我直言,他们不搜集这些楚国也不是对手。”屈量淡定说道。

    “现在楚国百姓几乎只知道秦国之美,完全不顾楚国之好了!”昭懿咬牙切齿。

    屈量沉默了一下。

    “我楚国对他们好过吗?”

    “你怎么总是长秦国志气灭自己威风?”昭懿恨铁不成钢道。

    屈量摇了摇头:“实话实说而已。”

    “我忍不了了!”昭懿怒而拔剑,似乎想要来一场君子之间的决斗。

    屈量也握上了剑柄,眼神谨慎。

    令尹景利扶着额头,有些疲惫。

    三大家族一直以来都是面和心不和、只有在面对外敌时才会团结一心,可如果看楚国内部局势,三大家族自始至终都在互相比较;以前有楚王做和事佬,还能调停一下。

    可随着负刍这个傀儡上台,互相之间的斗争就愈演愈烈了。

    现在的分歧,只不过是一次摆在明面上的冲突罢了。

    昭氏看到楚国局势变得越来越坏,尤其是秦国以商业之利不断拉拢一些贵族官员,甚至最近南方许多人还隐隐有不臣之心,昭懿很想改变这局面。

    他提议重新和秦国谈判,重新商讨秦楚条约,不然在这么下去,不用两年,不用秦国来打楚国就完了。

    而屈量觉得秦人不会答应,所以压根就不愿意,别到时候把秦人脾气惹出来了再招来一顿打,那可真就是自作自受了……

    景利能理解他们,却又不能理解。

    理解屈量的考虑,但你既然不愿意,为何昨日我们三个商量的时候一口答应呢?到今天临时反悔?

    也理解昭懿的担忧,可三家毕竟都是楚国公族、可以说是楚国主人,你就算有气也不能这么说吧?

    他也想当和事佬。

    可没有身份的和事佬,不是这么好当的。

    “老夫言重了?”昭懿满眼愤怒:“该不会是去年的那场流言其实是真的吧?屈氏其实早已投靠秦国?”

    屈量心里有些无语,表面上却很是失望的看了昭懿一眼。

    “你可以怀疑我的人品,但不能怀疑我屈氏的忠诚!”

    景利眉头一皱,这话怎么听着怎么有点……怪异?

    屈宏站起身:“两位都是我的长辈,但我奉劝你们一句,不要痴心妄想。”

    虽然他说着“两位”,但目光却一直看着昭懿。

    说完,他转身离开。

    景利看向面色铁青的昭懿,示意他先安静下来。

    “你也觉得我的想法不对吗?”昭懿看着他。

    景利没说话,但以沉默表达了态度。

    他对此其实是无所谓的态度,昭懿能成功就好,他不抢功,但失败也无妨,反正他是不支持和秦国闹翻的。

    楚国现在的情况他也知道。

    可当初秦国没这么强大时,楚国都干不赢他们,现在秦国今非昔比,楚国还想改变条约?

    别做梦了……

    “我们跟秦国有商业合作。”昭懿忽然说起这个。

    “你这话说得,说得好像谁没有似的。”景利摇了摇头。

    “是秦国私下找到我们的,和我昭氏商量进行奴隶贸易,他们以西域更西边商道的第一批名额交换,要了我们一些佃农和蛮人部落的消息。”

    景利目瞪口呆!

    好家伙,你说屈氏勾结秦国,可你特么自己早都干了啊!

    居然能把佃农都卖给他们……

    “别这么看我。”昭懿似乎知道他想说什么,快速说道:“我们给的都是一些年老、残疾的,还有部分秦人指明地区要的人,好像是一些定居秦国、且赚到了足够功劳的楚人,以钱财和功劳向秦国朝廷换取亲人的机会。”

    他又补充道:“他们自己是这么说的。”

    景利眼角抽了抽。

    他不怀疑秦国内真的有楚人这么干过,秦国也确实是有过这方面的动作,但要么人数很少,要么秦国压根就是敷衍。

    佃农在贵族们眼中,仅仅比奴隶们高了一点,但也高不到哪去。

    秦国此举无非就是想以这种借口再展示一波“爱民”之举。

    实际上,估计压根没几个人吧?

    秦王不可能傻到用大量利益换来的机会去换一些没什么用处的楚国人……

    “还有一事。”昭懿说:“当初秦国要了一些蛮人部落的消息,我以为他们是为了奴隶之事便没有多在意,可现在看来,他们当初就有着筛选的心思,现在南方许多蛮人部落都与那些人勾结在一起了。”

    景利:“……”

    我说秦国怎么能短时间就在南边掀起那么大的风浪,还只是靠一些去搞什么橡胶产业的商人……

    弄了半天,是你把秦人引到这来的啊……

    景利指着他,似乎想骂什么。

    憋了半天了,最后只说了一句:“愚夫!”

    “秦人的事怎么可能那么简单?那秦王和李缘是什么人你不知道吗?”

    昭懿有些羞愧:“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

    “秦人当初的那些条件,居然能在现在造成这么大的后果,那当初的条约呢?”

    “别的不说,光秦商品入关不交税一事,你是令尹,你看过这三年来楚国的国库收支吗?用秦人科学院的那个……经济数据,对,用他们的方式来算,我楚国经济早就崩溃了!”

    景利闭上了眼。

    早在秦国廷会第一次用上那所谓的经济数据之时,他就也暗地里也对楚国用过。

    然后第一年用,他就发现楚国经济很是诡异。

    百姓的经济活动,在楚国经济活动中几乎连一成都不到,各地区的经济也都各玩各的,完全没有什么全国一盘棋的样子——这还是建立在他所搜集到的数据不够准确的缘故。

    第二年,楚国经济其实就已经凉了。

    第三年,他干脆不算了……

    “可屈量说得有道理。”景利说:“楚国没实力和秦国谈。”

    “难道我等就等死吗?”昭懿现在算彻底看清了秦国。

    他们对楚国,是要从包括经济、人心在内的各方面都达到控制,到那时,楚国就会名存实亡;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会以南方蛮人部落、西南夷两个势力对楚国贵族们进行持续性放血。

    等实际上控制楚国、楚国贵族也被削弱得差不多了,可能还要等到他们国内的人才数量足够后,他们就会像对韩国那样,以某一桩事件为借口,打着为民造福的名义灭楚国。

    看看那些韩国权贵们,莫说留在朝堂,除了一些叛国者外,还有谁留在南阳郡的?

    连韩国列祖列宗的牌位都被韩王移到咸阳了……

    “所以,你何意?”景利问道。

    “以秦人之矛,攻秦人之盾!”

    ……

    楚国南阳郡。

    街道上。

    十几个男人结伴朝着前方走去,其中还有些老人,每个人都一副悲怆的样子。

    许多百姓被他们吸引了注意,不自觉的跟着他们。

    对于还没到农忙时节的人们来说,生活只有苦熬和徭役两件事,有热闹看是极其稀少的。

    而随着这群人在经过秦国三大行之一的国师府商行店铺停下时,许多人都愣了。

    “可恨的秦人,你们……”

    一个年轻人正要张口大骂,却被一个老者赶忙拉住了。

    “为什么不让说?他们敢干还不准我们说吗?”

    “就是,我们被害得这么惨,难道秦人还要杀了我们灭口不成?”

    “太可恨了!”

    随着其他年轻男子的痛骂,几个老人连忙带着他们朝着郡守府而去。

    这下子,热闹更好看了!

    郡守府门口。

    当人们聚集到这里时,居然破天荒的引出了郡守。

    郡守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

    他似乎是正准备出门,看着围在门口的人,不由得眉头一皱。

    “尔等有何事?”

    “郡守老爷,我等苦啊!”

    随着这些人的哭诉,人们才知道他们的遭遇。

    这些人都是来自于城外的一个村子,村子由于靠近竹山、且位于深山老林之中,以前官吏也很少去他们那,再加上村中人世代有着编织的技艺,草鞋、草帽、竹席、蓑衣等等,日子也还算过得去。

    可随着秦人商品的涌入,一切都变了。

    人们开始追捧秦国的廉价布匹——那些布匹或许不怎么好,但终究比草和竹子要好。

    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村子快生存不下去了。

    “一派胡言!”

    人群中,两个秦人探子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人咬牙切齿。

    “哪怕是廉价布匹,也不是所有百姓都买得起的,更何况大部分百姓都还是穿着草鞋,我秦国都做不到让所有百姓穿上布鞋,楚国这有个屁的影响!”

    同伴轻轻碰了下他的肩膀,示意他往周围看。

    郡城里的人们,生活水平还是相对较好的,更何况这里是郡守府门口,也没城外农人或者穷苦之人会来这种地方。

    以至于往周围看去,人群中居然只有几个穿草鞋的。

    “这是一场阴谋啊!”

    ……

    “有趣。”

    国师府。

    李缘看着玄衣卫发来的加急报告,忽然笑了。

    三年了,五国终于有人也学会煽动百姓来对付敌人了吗?

    “你居然笑得出来?”嬴政说:“寡人看这报告,已经有许多楚国城池都在谈论这件事了,很明显是一场由某个大贵族发起的行动,而屈氏居然没有提前发来消息……”

    “要么屈氏再次叛变了,但寡人不信他们有这手段;要么就是,他们被那个黑手排斥了,那是景氏还是昭氏呢?”

    听着嬴政的分析,李缘很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或许这个消息的传播范围最终会很广,以至于让楚国人尽皆知——但这里的人是指那些贵族,这里的皆知并不会影响楚国百姓的选择。

    华夏14年抗战时期,许多军人都是穿着草鞋抵御外敌的呢,这还是在经历过清朝、民国这两个相对现在秦国来说生产力较为发达的时期。

    “有个说法,叫谁嗓门大谁有理。”

    李缘说:“你看那么多史书,记载了那么多王侯将相,记载了那么多名人趣事,可却没记多少百姓穷苦。”

    “少数的详细写了几段,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比如那一句:岁大饥、人相食。”

    “政哥,你觉得现在楚国那些谈论的人里,有多少是底层会穿草鞋的百姓?”

    汉末时期,刘备未起事之前是要靠织席贩履谋生,这在曹操那些人眼中属于贱业、嗤笑刘备。

    可放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中,能有一技之长,已经是很好的了。

    手艺人,什么时候都是能活下去的。

    如果他们都活不下去了,那只能证明当时的乱世已经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民间都没有他们生存的土壤了。

    但现在……

    “不是我瞧不起楚国,是他们的朝廷有没有跟百姓一文钱关系都没有。”

    “相比于我来之前,现在楚国百姓的日子比以前还好过一点了,至少我们的人在那边有影子,楚国贵族吃相会稍微好看点。”

    “结果现在你跟我说,我秦国没把楚国贵族整死,反倒先把民间手艺人整死了?”

    “真鸡吧搞笑!”

    嬴政看着他那不屑的笑容,感觉很是有意思。

    李缘面对他们时一直都是一副谦虚的样子,总说他只是个普通人,干不赢这个时代的人才。

    但现在……好像是有人撞他枪口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