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70章 李继迁寨培训新手 古城重建袄儿都司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第170章 李继迁寨培训新手 古城重建袄儿都司

    李来享笑道:“不是我找你叔有事,你过去告诉你叔李鸿基一声,就说救他出监狱,还送他三套书和二十两跑路银子的恩人来了,让他赶紧过来拜见。”

    李过一愣,这事他知道,送书的时候自己就在言旁边,他俩说的话自己也记得清楚。

    二叔还经常拿着那书在自己面前读,虽说很多自己都听不明白,但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

    送书的事总共只有四个人知道,除了自己和二叔,就只有米脂县的李掌柜和他的小东家,程小公子知道。

    看对面并没有李掌柜的身影,莫非是那正主恩人大明游玩使程小公子来了。

    “你等着,俺马上去通报。”李过不敢耽误,那可是堂叔救命的恩人,万一怠慢了怕是要挨揍。

    李过一溜烟跑回李鸿基身边,附在他耳边把李来享的话和自己的猜测一五一十说了。

    李鸿基先是一愣,随即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惊喜与难以置信。他一把推开李过,撒开脚丫子就朝着程风这边跑来。

    跑了没有几步,突然想起了什么又站住了脚,远远的观看不远处的队伍,左右看看,没一个认识的。

    李鸿基不敢太靠近,只能远远的问:“草民李鸿基,不知那位是恩公程知秋?”

    程风在马上朝李鸿基拱手道:“我就是山东登州府程风程知秋。”

    李鸿基闻言,扑通一声就跪下了,重重地磕了个头:“恩公在上,请受李鸿基一拜,当日若不是恩公出手相助,草民早已命丧狱中,这份大恩,草民没齿难忘。”

    程风抬手示意:“李英雄请起,一点小事不必如此多礼,举手之劳而已。”

    李鸿基站起身来:“.谢谢恩公,恩公不仅救草民性命,还送草民那三本奇书,让草民受益匪浅。

    草民本该遵循恩公的教诲,好好的报效朝廷,无奈形式所逼,草民走了杀官造反的路,实在对不起恩公。

    草民知道恩公里朝廷的官,如今恩公不远万里前来寻草民,不知是要剿灭了草民,还是要招安了草民?

    如果草民的命对恩公升职有用,无论是要草民降还是要草民死,只需恩公一句话,草民心甘情愿,万死不辞。”

    程风笑道:“起来吧,我不是来剿灭你的,当然是来招安你的,但也不是来完全招安你的。

    我这次从山东过来,要到榆林去,在米脂县城外听那些逃荒的百姓说,李家站村来了一群叛军,正在这里招兵买马,吓得米脂县城都严查起来。

    我一想,今年会来米脂县招兵买马的只有可能是你李鸿基,再加上你是在李家站,这也肯定了是你回老家招人。所以过来看看你,顺便找你谈谈人生。”

    李鸿基听得云山雾罩的,完全就听不懂,忙道:“这是啥意思?草民完全听不明白,恩人有话尽管直说,草民必定听从。”

    程风看了看周围乱糟糟的人群,说道:“这里荒郊野岭的,也不是个谈话的地,你不准备请我进村子里去坐坐?”

    李鸿基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草民见到恩公太高兴了,竟然忘了请恩公入村款待,真是该死,恩公请随草民入村。”

    程风跟着李鸿基进了村子,被迎进了一间相对宽敞的屋子。屋内虽简陋,但收拾得还算整洁。

    李鸿基忙前忙后,端来茶水,满脸真诚地说:“恩公,这是咱当地的粗茶,您将就着喝。”

    程风坐下,抿了口茶,缓缓说道:“我此次路过,见天下百姓苦不堪言,也知道你造反也是被这世道所逼,这怪不得你。

    但我也是怕你造反没有个目标,盲目的造反一味蛮干,结果就是失了造反的初衷,最后造成老百姓更加遭殃。”

    李鸿基眉头紧锁,认真听着,说道:“恩公所言极是,可草民已骑虎难下,军中三月不发军饷,千里勤王还不给饭吃,兄弟们都快饿死啦,不反实在活不下去。”

    程风看着他,目光中带着笑意:“这个我知道,当初送你兵书和路费让你去甘州投军时,就知道你要走这条路。

    这是你的宿命,谁也改变不了,而且今后有很多事须要你做,所以我现在不会招安你。”

    李鸿基眼中闪过一丝喜色:“恩公,你是白莲教的人?”

    程风无语:“别乱说,我可是正经的道教弟子,朝廷的人,可不是那群道教佛教都分不清楚的江湖骗子。

    自称是弥勒转世,拜的又是无当老母,就他们那个水平也就骗骗无知的百姓。”

    见李鸿基脸上的喜色没了,程风这才正色道:“看你的眼神,也不是觉得我不是白莲教的人你很失望?我之所以不招安你,又要找你谈心,就怕你会像白莲教那样走上歧途。

    纵观我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从最早的周朝国人暴动开始,农民不断的造反,总计近万次。

    可除了太祖朱元璋外,就没有那支造反的农民队伍真正成功过,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李鸿基思索片刻,摇了摇头:“草民不知,请恩公解惑。”

    程风放下茶杯,神色郑重道:“农民造反大多是为了温饱生存,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

    例如你心中的那个白莲教,他们从唐朝开始就在造反,宋,元,明就没消停过。

    唐朝时,他们帮着安禄山史思明造唐朝的反,宋朝时他们帮着蒙古人造宋朝的反。

    蒙古人灭了宋后,他们又开始造元朝的反,元未农民起义的时候,很多农民军的队伍里就有他们的白莲教的人。

    可等太祖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之后,他们又开始造大明的反,那白莲教好像天生就是为造反而成存在的。

    可为什么他们造了上千年的反,依然没有一次能够成功?

    原因就是他们仅仅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他们并不知道如果造反成功之后,自己该做什么。

    而且他们的队伍纪律性极差,烧杀抢夺那是家常便饭,根本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他们都抢。

    他们不但纪律极差,还特别容易腐败变质,一旦稍有点点成就,便开始贪图享乐,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断。

    再者,他们缺乏优秀的人才和战略眼光,他们的手段就是利用封建迷信,到处招揽信众。

    然后鼓动信众,跟着他们一起闹事,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他们造了一千多年的反,依然是乌合之众。

    你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克服上面这些问题,造反要有自己的纲领,更要知道自己造反的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才算成功。”

    李鸿基听得入神,不住点头:“恩公说得对,鸿基以前从未想过这些。只是如今我手下都是些穷苦百姓,该如何改变?”

    程风微微一笑:“你可选拔有才能之人,加以培养,制定严格的纪律和赏罚制度。同时,要有明确的纲领,让百姓知道为何而战。”

    李鸿基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希望:“多谢恩公指点,鸿基定当铭记于心。日后若有机会,定不负恩公所望。”

    程风笑笑:“说到纲领,我问你个问题,你可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农民总是没饭吃?”

    李鸿基挠了挠头,思索道:“草民在边军里混时,听上官说过,因为皇帝昏庸无道,才引来天灾不断,庄稼收成又不好,再加上官府赋税太重,百姓实在难以维持生计,这才没有饭吃。”

    程风点头,接着引导:“你听到的这些都是那些当官的灌输给你的错误思想,明明是他们在下面无恶不作,却把自己做坏事的罪过全部扣在皇帝头上。

    北京的那个小皇帝能知道什么,一辈子就只见过巴掌这么大的天。他所听到的,所看到的,都是那些大官愿意让他看到的。

    凡是那些大官不愿意让他知道的事情,他连一个字都听不到,那小皇帝就是一个眼瞎耳聋的傀儡,他那紫禁城内的事情他都不能完全搞清楚,别说紫禁城外面了。

    崇祯元年陕西就有人造反,那小皇帝直到今年才知道,全天下的官员干了坏事,都会说是皇帝让他干的,反正你也找不到皇帝对质真假。

    所以不要相信当官的说什么皇帝昏庸无道,不顾百姓死活的鬼话,真正不顾百姓死活的,就是这些官僚士绅。

    把所有的缺德事都扣在皇帝的头上,那只是他们盘剥百姓,欺压百姓的借口而已。

    百姓吃不上饭的根本原因,不是皇帝昏庸无道,而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要承担大量的赋税,自然就没饭吃。

    农民无地可种,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高额地租,若在平时风调雨顺的,交了地租之后,多少能剩上几口吃的,紧紧裤裆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可是一旦遇到天灾,粮食减产,交了地租就没有剩下的,农民除了饿死就没别的路可走啦。”

    李鸿基恍然大悟,握紧拳头道:“恩公所言极是,如此看来,我等若要让百姓有饭吃,便要解决土地问题。”

    程风赞许地点点头:“对,就是要解决土地问题,可是你知道,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数权贵和地主手中里,你可想过,如何才能从他们的手里把土地拿出来?”

    李鸿基咬咬牙:“直接找他们要,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给的,只有把他们都杀了,土地自然就出来了。”

    程风笑笑:“对,你很有悟性,百姓挨饿的根本就在这里,有地主在,你们就不可能有饭吃,你们想要有饭吃,就得把地主士绅全清理干净。”

    程风又提醒道:“你要造反可不能盲目的瞎造,你要知道你造反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

    就是我跟你说的造反要有一个纲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但凡没有政治纲领的造反,从来就没有人成功过。”

    李鸿基听得似懂非懂,他好奇的问:“太祖造反的时候,他的纲领是什么?”

    程风笑笑:“太祖的政治纲领很简单,就八个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凭这八个字,当时无数的仁人志士都提着脑袋跟他干,这才成就了太祖爷的万里江山!”

    李鸿基沉思了好久,这才抬头,惭愧的看着程风:“恩公,草民愚笨得很,想了半天,也不知道什么纲领好。”

    程风笑笑:“这个就很简单啊。太祖的时候,在中国的统治者是蒙古贵族,那时的蒙古贵族才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敌人。

    所以太祖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因为这个口号,不管是当时有良知的士绅大族还是吃不饱饭的平民百姓,都和他站在一起,成了他的自己人。

    而你现在不一样,你是因为吃不饱饭才造反,所以大明的大士绅大贵族就成了你天生的敌人。

    而你天生的盟友就是那些饥寒交迫,面临饿死的普通百姓。所以你的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这就是你今后的造反纲领。

    但是光有了纲领还不够,还要有严明的军队纪律才行,像那种攻城拔寨的时候,用普通老百姓的生命去填护城河的做法万万做不得。

    记住一定要约束好手下之人,不可随意烧杀抢掠,胡乱烧杀抢夺百姓的那是土匪,不是起义军,那样的队伍会遭老百姓恨。

    起义军,起义军那就要占了义字,要让百姓看到你是为他们谋福祉,而不是像土匪和官兵那样,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这样老百姓才会和你一条心。

    还要注重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战斗力,作为一支军队,贵在精而不在多,一万人的精兵,远胜十万人的乌合之众。

    就像我带的这二百来个人,人数虽然少,但是我们敢面对四五千的建奴军队还能全胜,这就是兵贵精不贵多。

    万万不可像以往的农民军,从来不好好的约束军队纪律,也不好好的训练队伍,只知打家劫舍。

    结果就是稍微遇着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一击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完全的乌合之众。”

    李鸿基连忙称是:“恩公放心,草民定会约束好弟兄们,若有人违反,定严惩不贷。也会好好的练兵,练出一支精兵来。”

    程风见他态度诚恳,心中欣慰:“如此甚好,我相信你若能做到这些,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记住,你的主要敌人是那些拥有大量田地的大地主大士绅大官僚,在这个天灾不断的年月,只有他们的手里才有你需要的粮食和金钱。”

    李鸿基点点头,又摇摇头:“恩公,草民也知道地主士绅有钱粮,可他们同时也有高墙大院,草民的实力很难打得进去。”

    程风笑笑:“这个简易,你知道火药是如何做出来的吗?”

    李鸿基一脸茫然地摇摇头:“草民只知道一点点,不知,还望恩公赐教。”

    程风清了清嗓子道:“这个简单,我会在你这里住三天,教会你如何制造火药,再教你如何制造火药包炸围墙,有了火药包,那些大地主大士绅的高墙大院便不足为惧。”

    程风接着说:“不过制造火药并非易事,需谨慎操作,防止意外发生。而且你要强调保密,莫要让这技术落入敌人手中。”

    李鸿基忙不迭点头:“恩公放心,草民定会妥善安排。”

    程风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有了明确纲领,又有了攻克地主士绅的办法,接下来就看你如何带领兄弟们行动了。

    我相信,只要你能做到军纪严明、目标明确,必能赢得百姓支持,成就一番大业。你要记住一点,在前期的时候,不要去占领什么县城,对你没好处。

    就算是把县城打下来了,也别在里面住,收拾好战利品就回农村来,但别去干那种推倒城墙,烧光城市所有房屋的蠢事。

    你就在农村,以农村为基础,打土豪,分田地,然后才能以农村去包围城市。”

    李鸿基单膝跪地,郑重道:“多谢恩公指点,草民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程风又道:“还有,你要广纳贤才,尽力招揽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你出谋划策,助你成就大事。”

    李鸿基忙应下:“恩公提醒得是,草民记下了。”

    接下来的三天,程风悉心教导李鸿基制造火药包的方法,并顺带着教了他很多有关农民革命的知识。

    李鸿基学得认真,手下人也都用心记着。待程风觉得他们已掌握要领,便准备离去。

    李鸿基带着众人前来送行,眼中满是感激:“恩公大恩,草民无以为报,日后若有需要,草民定当赴汤蹈火。”

    程风微笑着点点头:“你只需牢记今日所言,为百姓谋福祉,等到你为天下穷苦百姓扫干净了那些蛀虫,我会派人来找你。

    那时候就是你身份转变的时间,好好干好你的工作,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我这一次到榆林去,是要到关外去建个基地整合蒙古人,解决蒙古这个心腹之患。今后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派人到外面去找我的人。

    或者在各个县城去找带环球称号的商铺和镖局给我代话,那些商铺镖局都是我开的,不管你到哪个城看到了这类商铺,请保护好它,别误伤着。

    如果哪一天,你觉得你手里的饥民百姓实在太多,你快养不起,想让他们死的时候,记得派人通知我的人一声,我会把他们接走,我需要大量的中国百姓帮我做事,他们不能死。”

    说罢,翻身上马,带着队伍渐渐远去。李鸿基望着那远去的背影,握紧拳头,再次跪地叩谢:“多谢恩公教诲,鸿基定不辜负恩公期望。”

    这三天的专场指导,仿佛为李鸿基的造反之路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加快了李自成的壮大速度。

    ……

    离开了李家站,一行人快马加鞭来到榆林,在榆林城外找到了大部队,派人打听了一下侯世禄的情况。

    在得知侯世禄还未返回老家之后,程风也不愿在榆林耽误时间。

    在榆林守军提心吊胆的期盼中,带着一路上收拢到了流民八千多人,加上近三千护卫队伍,一万多人浩浩荡荡离开了榆林,直接出关奔向原袄儿都司所在地,古开平城。

    队伍靠近红碱淖,就有牧民发现了这支队伍,他们知道这是去年来过的那支商队。

    牧民们很想上前搭讪,但也知道去年有蒙古部落联合女真人入关抢劫了大明,虽然听说他们大败亏输,什么也没抢到。

    但现在他们也拿不准大明人的态度,怕被殃及池鱼,不敢轻易冒险。

    直到一支小部落的出现,总算有了转机。在红碱淖湖边,程风见到了一位老熟人,格仁部落的首领扎木格仁。

    这老头远远的看着程风的队伍,眼睛里带着喜色和担忧。虽然有所犹豫,还是独自打马小跑来到了程风的面前。

    离车队还有百步,老头便翻身下马,牵着马来到程风面前,右手抬起靠在左肩,单膝下跪行礼:“尊敬的扎勒乌,老扎木给你行礼,请接受老扎木最高的敬意。”

    程风笑笑,拱手回礼:“扎木大叔太客气了,请起来吧,这一年没见,你的身子可比去年硬朗的多。”

    扎木格仁起身回答:“托高贵的扎勒乌的福,去年交换给我们的粮食和盐足够多,让我们平稳的度过了冬天,部落里没死几个人。老扎木表示深深的感谢。”

    程风笑着说:“那就好,看来那些物资起了大作用。扎木大叔不用感谢我,我们是兄弟民族,亲如一家的那种。

    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大叔不用太客气,我叫程风,大叔可以叫我名字,也可以像长辈那样叫我风哥儿。”

    扎木摇头:“这样不好,这样没礼貌,你是他们的少爷,今后老扎木就称呼程少爷可行?”

    程风笑笑,点头:“可以,叫我程少爷,或者程公子都成。”

    老扎木笑了:“程少爷,不知今年你们可带有多余的粮食和盐巴能换给我们部落?”

    程风一笑:“这是粮食又吃完了?”

    扎木苦笑:“我们已经在这里好些事时日了,也未见到程少爷的商队过来,我就担心少爷今年不会来。

    粮食已经吃完好几日了,如果你们再不来,我们就得往东北去归化城找大汗乞求一些粮食了。”

    程风点头道:“看来你们运气不错,关键时候我们来了,我们这回带来的粮食足够,放心吧,你们现在就可以来换粮食。”

    扎木格仁大喜:“谢谢程少爷,老扎木马上回去让他们准备,开始互市。”

    扎木格仁转身上马,回去叫族人准备要互市的东西。见扎木欢喜的骑马离开,其他部落的人也开始按耐不住,纷纷派人前来交涉。

    程风自然是来者不拒,毕竟这一片的牧民,在不久的将来,可都是他的百姓。

    这才走到半路,队伍就开始互市,蒙古牧民是欢天喜地,看着领头的大人跟蒙古人如此的和睦,跟随队伍出关的难民们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程风还是如去年一样,在互市地的旁边一个小小土坡上支起了摊子泡茶,扎木见状,也是像去年一样,满心欢喜的跑过来蹭茶喝。

    大少给扎木倒了盏茶,递给扎木,笑道:“这次我要到古开平城去,正式在那里重建袄儿都司府,不知今年那里的情况如何?”

    扎木格仁皱了皱眉道:“程少爷,去年你们离开那里之后,那支被你们打败的马匪残留也回去了那里,又把那里占据了。

    现在那里又会聚了一两马匪,想回到那里去,估计还得和他们干一场。”

    大少嘿嘿一笑:“那不正好,去年我就带了一千商队的护卫,都能把他们打的爹娘都不认识。

    何况这一次,我可带了三千军队。正好我们这里没有干苦力的,把他们全都抓来,那开山修路的人手不就有了。”

    扎木格仁见程风不但没有惧意,反而显得兴高采烈的,好像捡到宝一样,心里了然。

    想了想说:“我的部落可不可以跟随少爷一起去?我们熟悉地形,能为你们带路,到了那里,等你们打败那些马匪,我们的勇士还可以帮你们抓逃脱的俘虏。”

    程风点头致谢:“那就多谢扎木大叔了,如果能得你们牧民相助,定然让那些马匪一个都跑不了。”

    扎木格仁连忙摆手:“少爷客气了,您去年帮了我们部落大忙,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何况那些马匪本来势力就大,我们部落太小,也就一百多个勇士,根本打不过他们。

    往年只能由着他们欺负,常被他们骚扰也不敢说个不字,现在少爷要去灭了他们,我们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到了晚上,商队要到古开平城去建互市点,可能会和盘踞在那里的马匪干仗的消息就传了出去了。

    白天和商队互市的那五六个小部落听说格仁部也要过去助拳, 这些部落的首领一商量,这支商队去年能把数量更多的马匪打散,今年肯定败不了。

    便决定也跟着去帮帮场子,抓抓逃匪什么的,也可以和这支商队拉近一些关系。毕竟他们被那群马匪欺负了好多年了,更希望那群马匪死。

    等到互市结束之后,车队继续往前,程风发现,除了前面带路的格仁部落之外,还散落着十几支大小不一的部落,正赶着羊群在远远的跟随,大的四五百人,小的数十人不等。

    程风并不知道跟随的那些牧民是想去助拳的,还有些担心他们图谋不轨,还下令护卫队小心预防,预防不测。

    一路上走走停停,流民们虽然疲惫,但在护卫队伍的照料下,再加上食物和用盐上从不克扣,倒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到达古开平城后三十里,队伍停了下来,留下三百护卫,又从难民中找了上千车把式,代替护卫队员赶着马车继续往前赶路。

    曹金虎,吕俊豪,周光烈,农志军各带六百骑兵,直奔古开平城废墟。

    外围的那些蒙古小部落,看见这边的护卫队开始单独行动,知道这是要去古开平遗址剿匪去了。

    各部落也纷纷派出自己的勇士跟随,多的一百来人,少的二三十人,这整体算下来又多了六七百骑兵。

    剩余的老弱病残,也赶着羊群慢慢的向车队靠拢。程风望着这浩浩荡荡跟随的队伍,心中既意外又感动。

    曹金虎等人领命后,快马加鞭朝着古开平城废墟奔去。一路上,马蹄扬尘,气势如虹。

    当接近古开平城废墟时,马匪们斥候发现了他们,吓得落荒而逃,要跑回去报信。

    曹金虎见状,示意四人各带六百骑兵,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方案,尾随着这些斥候,堵住了破败的四门。

    准备开打之前,曹金虎特意扫了一下四周,看了看去年撒下草籽的那一片地,见那一个方向确实有一人来高的牧草。

    虽说长得稀稀松松的,但确实长出来了,曹金虎的心里突然就踏实下来。

    不等城里的马匪集合好,曹金虎一声令下,护卫队如猛虎下山般冲入城中。

    一时间枪声,骂声,惨叫声,哀嚎声,喊杀声,爆炸声,战马嘶鸣声响彻云霄。

    本就对这种奇特枪声有心理阴影的马匪们惊慌失措,没有升起一点抵抗的意识,就开始四处逃窜。

    那些跟随而来的蒙古部落勇士见马匪们刚一开战就四处逃窜,也知道这一仗稳了,自然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入战斗,围剿逃窜的马匪。

    在众人的合力攻击下,马匪们很快便溃不成军,一千多马匪死了小半,大部分的都下马投降,成了俘虏。

    等程风带着队伍到达古城,战斗早就结束了。那些心急的蒙古人知道商队要在这里重建商城,早就已经等不及,这才打完仗,就用刀押着那些马匪俘虏在清理古城里的乱石。

    看着这一幕,大少心中暗自满意,看来重建袄儿都司府,不但自己希望早日建成,那蒙古人也很希望啊。

    在忙碌了几天后,总算是把这古城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清理了一遍,虽然还是残垣断壁,但至少整洁了。

    首先有了一个干净利落的集体大食堂,有了一个干净的吃饭地,古城终于具备了临时住人的条件。

    护卫队把去年埋在古城里的那一批刀枪也从地上挖了出来,把带过来的难民里十八到三十五岁的青壮全部选了出来,组成了二支古城千人民兵队。

    难民们没想到,才到这里来几天,上面就开始给他们发武器防身,心里更加踏实了。

    曹金虎把难民们分成三支大队,有手艺的人集中在了一起,让有劳力的女人做下手,开始利用城里的那些收集来的建筑材料,先临时维修一部分建筑出来住人。

    又安排了一小部分人去维修那些倒塌的城墙,最少也得把倒塌在城墙下的那些碎砖乱石清空,再修到三四米高,临时挡一挡外敌。

    大部分的人开始在城外可以开荒的地方划线建标准农田,开始种植带来的红薯,土豆和玉米,只要这三种作物能在几个月内长成,带过来的粮食就能支撑到年底。

    扎木把部落里的小孩集合起来,带着他们来到一处地势有起伏,不利于开垦农田的地方,那里是曹大人给他们这个部落划分的一大片草场。

    草场是按照部落的人口划分的,每一户牧民都有一片独立的草场,足以让一户牧民能常年在这一片放牧。

    为了保障他们的牛羊常年有草吃。曹大人还给了他们新奇的草仔,让他们在这片划定的区域播种。

    老扎木虽然不知道草原上到处都是青草,为什么还要重新撒草籽?

    但是听程少爷说那种牧草很特殊,长得非常的快,还能长到两人这么高,而且长成之后还可以收集起来做成青饲料。

    他们有把这种青草储存起来过冬的技术,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到了冬天,那成群的牛羊也能吃到青青的草。

    等这些草长出了规模,牛羊吃不完的时候。朝廷会把这些草像割庄稼一样割下来储存好,在青草最茂盛的时候,就能储存下很多很多的青饲料。

    他们的部落今后可以长期在这个地方定居,不用再到处游牧了。对于这这样的生活,他非常的期待。

    其他小部落的牧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希望能有这么一片固定的草场。能有这种神奇的牧草,让他们今后也不用再四处游牧。

    曹金虎在征询了程风的意见之后,也给这些小部落划分了牧区。

    同样是按照一户牧民一片牧场来划分,只是把原本同一个部落的牧民划在了一起而已。

    只要在这里的牧草能够种植成功,今后这些牧民将不会再以部落的形式四处游牧。

    在牧民的不懈努力下。大少带过来的三千斤草仔,被牧民们洒在了数十万亩的牧场上,因为有小牧民们不停的驱赶,那些草仔被飞鸟吃掉的很少,

    到了三月底,基本上都已经长了一尺多高,而且这种牧草多汁,牛羊都特别爱吃,增长速度又快,一片牧区两天没牛羊过去,那草就蹿到了一人多高。

    牧草的稳定生长,使得牧民的生活基本稳定下来。

    程风带过来的难民,除了一部分在城里修建房屋,还有一部分有技术的开始在四周寻找煤炭,粘土等矿的位置。

    而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沿着乌兰河两岸开荒,短短的一个多月就已经开出来了一万亩水旱两用田。

    只是因为带过来的新种子不多,红薯,玉米,土豆也就种了几百亩。其他的全部撒上了麦子。

    不管时间够不够麦子成熟一季,至少可以把青苗留下来喂牛马,总比新开出来的土地荒着好。

    自从在三月底找到了一处粘土矿,护卫队被组织俘虏的马匪在这里建了一家砖厂,开始制作砖坯。

    只是因为还没找到煤矿,这砖厂暂时烧不出砖来,但这并不影响先把砖坯做出来放着。

    到了四月中旬,终于在古城东南十里的地方找到了一处露天煤矿,这地方的煤埋的很浅,也就往下挖了不到两米,破开两米土层下那一层薄薄的,只有二指这么厚的岩石层,下面就是优质的煤炭。

    可别小看那二指厚的一层岩石,要不是程大少提醒勘探的人员把那岩石打开,都不会有人认为那岩石层下面会是煤炭。

    这一下程风总算是放心了,开始把那些投降的马匪拉到矿区去挖煤,建起了古城区第一家煤矿。

    有了煤炭,砖厂终于可以挖坑烧第一批红砖,只有第一批红砖烧出来,才有原料来制作耐火的砖建砖窑。

    随着砖厂开始烧制红砖,古城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程风看着忙碌的众人,心中满是憧憬,他知道,袄儿都司府的重建已步入正轨。

    到了五月,古城的建设已经非常的平稳,第一片残垣断壁被彻底的清除,按照新规划的建设图进行了重建,各项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因为护卫队并不限制蒙古牧民们日常生活所需,自从这古城重建以来,围绕着古城的放牧的牧民们就没有缺少过粮食和食盐。

    再加上周边的安全全部由护卫队负责,牧民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放牧的时候,周边有没有其他强壮大的部落过来袭击。

    部落里的青壮都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放牧的事业中,他们的精神状况也一天比一天好,双方的关系也更加的紧密起来。

    这个地方就只差找到那露天的铁矿了,程风也彻底的放下心来,五月初五过后,程风留下了全部的护卫队员,和一千辆马车参与城市建设。

    自己就带了那二百名护卫,带着榆林卫掌柜刘大贵和赶着五百架马车回到榆林。

    回到榆林后,侯世禄还是没有回来,不知道是被他调到其他地方任职了,还是倒霉跟着都督一起坐牢了。

    程风只好先去拜访了榆林的几位重要官员,委托他们照顾自己在榆林的买卖之后,又安排刘大贵在入冬前在往古城那里运送两万石的粮食。

    等到明年秋季,古城片区自己种的粮食也就有了稳定的收成,在不会再有粮食压力了。

    这样,长城这边再有大规模难民的时候,至少可以往那一边移民了。

    一切安排妥当,大少这才带着护卫队离开了榆林,过太原,走顺德,进东平,程大少要到泰山去找道士。

    五月底,程风终于来到前往泰山的第一站,接驾山村,这个村再往前走十里地就是东平府。

    因为这里是历代皇帝登泰山的第一站,文武百官都会在这里迎接圣驾,所以这个村叫做接驾山村。

    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山头叫歪脖子山,据说这山原本山头是正的,是因为泰山老奶奶走到这里累了,坐下来歇脚,一屁股把山头坐歪了,所以就有了这歪脖子山。

    这歪脖子山的下面还有一个泉眼,据说是泰山老奶奶用拐杖捣出来的。

    离这村一里地有一村子,叫齐村,这村就坐落在大清河的旁边,当地人把这大清河叫做大沙河。

    大沙河上有一条拦河大坝,大坝的正中间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的旁边长着一棵巨大的柳树。

    远远的看过去,那柳树的枝条都垂在地面上,微微河风一吹,柳条儿还能把那大坝上的泥土扬起。

    当程风一行人来到这个大坝的时候。看着大坝中间那大柳树下一个人的行径,大少直接被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