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 > 第349章 戏衣上的血绣

胡思乱想的诡异故事 第349章 戏衣上的血绣

    沈清辞离开落霞镇的第二年,凤鸣台来了位新的驻场画师,叫温砚。

    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走南闯北,专画古建里的精怪传说。听说凤鸣台的故事后,特意赶来,租了戏台旁一间废弃的厢房,整日对着戏台写生。

    温砚第一次觉得不对劲,是在画后台的那面化妆镜时。镜面上总像蒙着层薄雾,无论擦得多干净,落笔时总能画出个模糊的人影——穿水红色戏服的女子,正对着镜子抿唇,嘴角似乎沾着点胭脂,红得像血。

    “温先生,这镜子邪性得很。”打扫戏台的张婶提着扫帚经过,压低声音说,“前阵子有个游客对着镜子拍照,照片洗出来,镜里多了只搭在肩膀上的手,吓得连夜就走了。”

    温砚笑了笑,没放在心上。他不信鬼神,只当是光线作祟。直到那天傍晚,他留在后台修改画稿,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有人在翻动衣箱。

    戏台的角落堆着些修复好的旧戏衣,用防尘布盖着。温砚走过去掀开布,心脏猛地一缩——一件月白色的褶子裙掉在地上,裙摆上绣着的兰草图案,不知何时被染上了几点暗红,像是新鲜的血迹。

    更诡异的是,衣箱里多出了件他从未见过的戏衣。深紫色的蟒袍,金线绣的龙纹张牙舞爪,袍角却有个破洞,边缘凝结着黑褐色的污渍,凑近了闻,能闻到股淡淡的铁锈味。

    温砚拿起蟒袍,指尖触到破洞处时,突然一阵刺痛。他低头看去,指腹被划破了,血珠滴在龙纹的眼睛上,竟像活过来似的,在布料上晕开一小片。

    当晚,温砚做了个噩梦。梦里,他穿着那件紫蟒袍站在凤鸣台前台,台下黑压压的全是人,却没有一点声音。他想开口唱戏,喉咙里却发不出声,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胸口被什么东西刺穿,鲜血染红了蟒袍,和那破洞处的污渍融为一体。

    惊醒时,窗外正下着雨。温砚摸了摸胸口,那里竟真的有些发闷。他打开灯,发现白天划破的指腹已经愈合,但那滴落在蟒袍上的血珠,却消失不见了。

    第二天,温砚拿着紫蟒袍去找周老先生。老人看到蟒袍时,脸色骤变,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茶杯:“这是……赵老板的戏衣!”

    赵老板是民国时期的红生,以演关公闻名,最常穿的就是这件紫蟒袍。周老先生翻出张泛黄的海报,上面的赵老板威风凛凛,正是穿着这件蟒袍,手持青龙偃月刀。

    “赵老板的嗓子是真好,可惜心术不正,”周老先生叹了口气,“他为了抢苏艳秋的戏班,用了不少阴招。后来苏艳秋出事,有人说是他指使人干的。民国二十七年,他在凤鸣台演《走麦城》,唱到‘玉泉山显圣’那段时,突然倒在台上,七窍流血,当场就没气了。”

    台下的观众吓得四散奔逃,等再回来时,只看到那件紫蟒袍扔在台上,胸口处有个破洞,像是被利器刺穿的。有人说,是关公显灵,惩罚他心术不正;也有人说,是苏艳秋的冤魂索命。

    “他死那天,蟒袍上的龙纹眼睛是红的,”周老先生的声音有些发颤,“跟你这件一模一样。”

    温砚的后背一阵发凉。他想起梦里的场景,难道赵老板不是暴病而亡,而是被人谋害的?

    调查赵老板的死因,比想象中更困难。他为人刻薄,仇家众多,当年的卷宗语焉不详,只写着“突发急病”。温砚决定从那件紫蟒袍入手,他仔细检查了破洞处,发现边缘有被火烧过的痕迹,不像是利器刺穿的。

    “难道是……”温砚突然想起什么,他用小刀轻轻刮了刮破洞周围的布料,刮下来一些黑色的粉末。

    他把粉末送去化验,结果显示,里面含有大量的 arsenic(砒霜),还混着些硫磺的成分。

    “是被毒死的,”温砚拿着化验报告找到周老先生,“而且是先下毒,再用火烧破洞,伪装成被刺杀的样子。”

    谁会害赵老板?温砚想起赵老板和苏艳秋的恩怨,难道是苏艳秋的戏迷报复?可苏艳秋已经死了一年了。

    就在这时,沈清辞从新加坡回来了。她听说温砚的发现后,拿出外婆沈玉茹的日记,翻到其中一页:“民国二十七年,赵贼登台,后台见一黑影,持药粉入其茶。观其穿蟒袍倒台,知是报应,然心有戚戚,终是一条人命。”

    “黑影?”温砚愣住了。

    “外婆说,那黑影是苏艳秋的琴师,”沈清辞指着日记里的插图,“一个哑巴老人,苏艳秋待他恩重如山。苏艳秋死后,他就失踪了,原来是躲在镇上,伺机报仇。”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琴师为了给苏艳秋报仇,在赵老板的茶里下了砒霜,又趁乱在蟒袍上烧了个洞,制造了被刺杀的假象。他自己,恐怕也在那之后离开了落霞镇,或是……

    温砚突然想起戏台后台的一个角落,那里有块松动的地砖。他回去撬开地砖,下面果然埋着个小小的铜制琴码,上面刻着个“哑”字。

    琴师没有离开,他守着凤鸣台,守着苏艳秋的牌位,直到生命终结。

    那天下午,温砚把紫蟒袍挂在前台的衣架上,又将铜琴码放在旁边。他站在台下,轻声说:“恩怨都了了。”

    风从戏台的雕花窗里吹进来,紫蟒袍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破洞处的黑褐色污渍,在阳光下渐渐变淡,露出了下面金线绣的龙纹,依旧威风凛凛。

    傍晚收工时,温砚发现紫蟒袍不见了。周老先生说,可能是被琴师的后人取走了,也可能是……它自己走了。

    从那以后,温砚再也没做过噩梦。他画的化妆镜,镜里的人影越来越清晰,有时是苏艳秋在描眉,有时是赵老板在整理髯口,还有时是阿明在吹笛,春桃在缝补戏衣,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大团圆。

    有次,温砚画到深夜,听见前台传来唱戏声。是《霸王别姬》和《走麦城》的对唱,虞姬的婉转和关公的雄浑交织在一起,竟意外地和谐。他悄悄走出去,看到月光下的戏台上,空无一人,只有那件水红色的戏衣和紫蟒袍,在风中轻轻飘动,像是在共舞。

    温砚没有惊动它们,只是拿起画笔,将这一幕永远留在了画布上。

    半年后,凤鸣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画展,展出的全是温砚的作品。其中一幅《月下合台》引起了最大的轰动——画中,凤鸣台的月光下,几位看不清面容的戏伶穿着各色戏衣,或唱或舞,后台的镜子里,映出更多模糊的身影,像是所有在这座戏台上停留过的灵魂,都回来了。

    画展的最后一天,沈清辞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她在新加坡找到了阿明的后人——当年阿明被好心的船家救起,带去了南洋,后来成了着名的笛师,临终前还念叨着要回凤鸣台,唱完那出没来得及上演的《哪吒闹海》。

    “下个月,他的孙子会带着笛子来这里,”沈清辞笑着说,“算是替阿明完成心愿。”

    温砚站在画前,看着那些在月光下起舞的身影,突然明白,古戏台的诡异,从来都不是诅咒,而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待有人听见她们的唱腔,看见他们的身影,记得他们的故事。

    雨又开始下了,淅淅沥沥的,像是在为这场等待伴奏。凤鸣台的雕花栏杆上,不知何时停了只小鸟,歪着头看着台上,仿佛也在听那跨越时空的戏文。

    温砚拿起画笔,在画布的角落添了只小小的鸟。他想,或许明天,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座古老的戏台上,悄然开始。而那些已经落幕的,终将化作戏台的一部分,在每一场新戏开锣时,轻轻应和。

    阿辉带着祖父的竹笛站在凤鸣台门口时,恰逢梅雨季的第一个晴天。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戏台檐角的铜铃被风吹得叮当响,像是谁在轻声哼唱。

    他是阿明的孙子,眉眼间还带着几分当年那个小戏童的影子。手里的竹笛已经泛黄,笛尾刻着个小小的“明”字,是祖父临终前反复摩挲的地方。

    “阿辉来了?”温砚正在前台写生,画的是晨光中的戏台,听见脚步声回头笑了笑,“周老先生在后台等你呢。”

    后台比阿辉想象中热闹。几个年轻人正围着周老先生,听他讲当年科班的规矩。春桃当年缝戏服的案子上,摆着些五颜六色的丝线,沈清辞正和一个绣娘讨论着什么,看见阿辉进来,眼睛一亮:“这就是阿明先生的孙子吧?”

    阿辉有些拘谨地点点头,把竹笛递过去:“祖父说,要把这个还给凤鸣台。”

    周老先生接过竹笛,手指在“明”字上轻轻摩挲:“好,好啊。阿明当年最宝贝这笛子,说要吹给春桃姐姐听呢。”

    当天下午,阿辉在凤鸣台吹了段《哪吒闹海》的选段。笛音清亮,带着股少年人的意气,吹到“莲花化身”时,后台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谁在跟着哼调子。

    阿辉停下吹奏,疑惑地看向后台。沈清辞笑着说:“是春桃在应你呢。前阵子修缮时,在她当年的箱子里找到块绣帕,上面绣着个小小的哪吒,针脚还很新,像是没来得及送给阿明。”

    绣帕是水绿色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但上面的哪吒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手里拿着火尖枪,活灵活现。阿辉摸着绣帕上的针脚,突然觉得眼眶发烫——祖父在南洋的日子里,总说春桃姐姐的绣活是最好的,能把戏文里的人物绣得像要跳出来似的。

    温砚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画中,阿辉站在前台吹笛,后台的阴影里,隐约能看见个梳麻花辫的姑娘身影,手里捧着块水绿色的绣帕,正对着笛声微笑。

    画展结束后,温砚没有离开落霞镇。他在凤鸣台旁的厢房住了下来,每天对着戏台写生,偶尔也跟着阿辉学吹笛子。有天傍晚,他在画后台的角落时,发现墙缝里卡着块褪色的红布,抽出来一看,是半块绣着并蒂莲的帕子,上面用金线绣着个“兰”字。

    “这是苏艳秋的帕子!”周老先生认出了帕子的针脚,“她总用这种金线,说是她母亲留下的手艺。”

    帕子的另一半,后来在苏艳秋的梅花树下找到了。是沈清辞去祭拜时,发现半块红布从土里露出来,上面绣着个“茹”字——是沈玉茹的名字。

    两块帕子拼在一起,正好是完整的并蒂莲。周老先生说,这定是当年苏艳秋和沈玉茹互换的信物,战乱中失散,如今却在同一个地方重逢。

    “你看这金线,”沈清辞指着帕子上的莲心,“用的是苏先生父亲的釉料秘方里的金线配比,她把最珍贵的东西,都绣进了给姐妹的帕子里。”

    那年秋天,凤鸣台来了个特殊的戏班。班主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说自己是当年春桃救下的科班孩子之一。她带着徒弟们,在凤鸣台连唱了三天《哪吒闹海》,阿辉吹笛伴奏,沈清辞负责戏服上的刺绣,温砚则在台下画下了这热闹的场面。

    最后一场演出结束时,老太太捧着块绣帕走到前台,对着空无一人的后台深深鞠躬:“春桃姐姐,谢谢您当年护住我们。您看,戏班还在,孩子们还在唱您弟弟写的调子呢。”

    话音刚落,后台的化妆镜突然晃了晃,映出个模糊的影子,像是个梳麻花辫的姑娘,正对着老太太笑。

    温砚把这幅画命名为《团圆》。画中,凤鸣台的灯光璀璨,台上的戏伶衣袂翻飞,台下的观众掌声雷动,后台的镜子里,映着苏艳秋、赵老板、阿明、春桃……所有在这座戏台上停留过的身影,都在镜中微笑。

    后来,有人说在梅雨季的清晨,看见凤鸣台的铜铃自己在动,像是有只看不见的手在轻轻摇晃。还有人说,深夜路过戏台,能听见里面传来笛子声和刺绣的“沙沙”声,像是有人在准备第二天的戏服。

    但再没有人觉得诡异了。游客们会带着孩子来听阿辉吹笛,看沈清辞刺绣,听周老先生讲那些藏在戏服和乐器里的故事。他们说,凤鸣台的铜铃响,是在欢迎客人;绣帕上的金线亮,是故人在说“都好”。

    温砚的画展巡展到了国外,《团圆》那幅画前总围着许多人。有人问他,画里的影子是不是真的存在。温砚总是笑着说:“你信,它们就在;你记得,它们就永远不会走。”

    沈清辞在凤鸣台旁开了家小小的刺绣坊,教游客们绣简单的戏曲纹样。她最常绣的是并蒂莲,用的正是苏艳秋父亲的金线秘方,绣好的帕子会送给有缘的客人,说这是“带着凤鸣台祝福的信物”。

    阿辉每年都会来住几个月,教镇上的孩子吹笛子。他说,祖父的竹笛在凤鸣台吹出来的调子,总比别处更清亮些,像是有好多人在跟着合。

    周老先生年纪大了,很少再去戏台,但他总会让小李带些新采的梅花,放在苏艳秋和春桃的墓前。他说,如今的凤鸣台,总算配得上“凤鸣”二字了——不是悲鸣,是欢鸣,是所有被记住的声音,都在这古老的戏台上,唱着永不落幕的团圆。

    檐角的铜铃又响了,叮当,叮当。阳光穿过云层,落在前台的红地毯上,像铺了层金箔。后台的化妆镜擦得锃亮,映着来来往往的人影,也映着那些看不见的笑脸,在时光里,温柔地注视着这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