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锤 > 第192章 称帝北伐

重生元末,朱元璋被我爆锤 第192章 称帝北伐

    “殿下,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眼下刘福通等辈为伪元所败,朝不保夕,我大军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以出兵助之为由,谋取河南、山东等地,克复中原。”

    “说的对,伪元与伪宋激战多年,如今伪宋虽有落败之兆,然伪元亦必伤亡惨重,当此之时,难道不是我国出兵的最佳时机么?”

    朝堂上,几乎所有人都力主出兵,甚至连上回建议郭洺慎重处理的刘伯温,也拱手出列道:

    “殿下,诸卿所言皆有道理,不过臣这里还有一项建议,希望殿下能够采纳。”

    “哦,是何建议?”郭洺好奇道。

    刘伯温道:“臣以为,大军出征之前,殿下应该抓紧时间,登基称帝,祭天改元,以此激励各军将士,为新朝建功立业!”

    刘伯温此言一出,在场的大臣们全都呆住了,心里不由得后悔万分——自己怎么偏偏把这茬给忘了,这时候劝谏主公称帝,将来可是有从龙之功的。

    几乎在刘伯温话说完下一刻,满朝文武,便纷纷跪下身,集体向郭洺三拜九叩,高声道:

    “请殿下即日登基称帝,以安众心!!”

    眼看气氛已经到这里,甚至连刘伯温这样谨慎的人,如今都开始劝自己称帝,郭洺于是颔首道:

    “众爱卿请起,既然诸位都认为孤应该称帝,那孤便顺应大家的请求。”

    仔细斟酌了许久,郭洺缓缓起身,郑重宣布道:

    “本月内,由钦天监选定吉日,届时孤亲服衮冕,乘卤簿法驾,与卿等同登紫金山,祭祀天地星辰、山川河岳。建国大明,改元洪武。”

    “大明?”

    “日月为明……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听到郭洺准备将国号从吴国改为大明,殿内文武臣工沉吟片刻,感觉这个国号取得非常大气,连忙齐声道:

    “陛下圣明,大明为新朝之国号,上合天意,下顺时宜,臣等以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是啊,还有洪武年号,凛凛有王者之气,正合陛下吊民伐罪、重塑正统之功。”

    虽说郭洺还没有正式称帝,不过眼前这帮会来事的大臣,已经全部改口,称呼他为陛下了。

    …

    正月初四,天清地朗。

    郭洺百余名文武大臣的陪同,以及上万名亲军的护卫下,头戴十二旒平天冠,身穿玄色冕服,登上紫金山祭坛,举行登基大典。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伪元窃据神器、以夷变夏,传及胡嗣百有余年,今运乃终。海外土疆,俊杰纷争。朕本淮右布衣,荷上天眷顾……”

    “今文武大臣,有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天子,以主黔黎,勉循舆情。于正月初四日,即天子位于钟山之南,定有全国之号曰大明,年号洪武。是日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天子皇后。立太社太稷于京师,公告全国咸使闻知。”

    祭坛正中,宣读完继位诏书,郭洺心里忽然感慨万千。

    好家伙,自己也算是一抄抄到底了,原本属于朱重八的一切地位和尊号,现在全都被自己取而代之。

    不知道重八哥地下有灵,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典礼宣告结束,所有文武大臣,开始山呼万岁。

    从今天开始,吴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是一个崭新的大明朝。

    …

    洪武元年正月初五。

    登基称帝的第二天,郭洺在群臣的支持下,立刻发布了北伐诏书,准备三路出兵,一统山河。

    目光移向河南。

    “平章大人,元兵又开始攻城了,弟兄们这次损伤比上次更重,咱们囤积的粮草,只够吃一个月了。”

    “吴国,不,大明那边怎么样了,郭天子同意出兵了吗?”

    “大明三日前便答应出兵了,但至今没有向咱们这边发一兵一卒……”

    此时刘福通的韩宋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首都汴京遭受将近二十万元军的围攻,进退维谷。

    刘福通在救援断绝的情况下,不得已,只能放下所有身段,不断派遣使者,向郭洺求援。

    郭洺表面答应会出兵援救,实际上却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命花云和徐达,各自分出两万兵马,由耿炳文、缪大亨统率,分别囤集在淮安和安丰,做出随时北进,支援汴京姿态。

    话说自从当年脱脱南征以后,蒙元已经失去了能够直接听命于朝廷的精锐兵力,不得不转而依靠地方军阀平定叛乱——

    主要是王保保、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等人。

    这回为了彻底消灭刘福通,这帮军阀,在得到元顺帝准许自己公开割据的承诺后,几乎将所有兵马全都集中到了汴州城下,势必要消灭韩宋政权而后快。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由于各地元军各自从自己的地盘倾巢而出,导致关中、汉中、南阳等地,防御极其空虚,很多城池几乎没有守军。

    这些消息,很快被锦衣卫的密探带回金陵,传到郭洺耳中。

    郭洺立刻抓住时机,大举出兵。

    先是命留驻四川的常遇春,统领西路北伐军,率先出川,攻打汉中,窥伺关中。接着下令,命徐达和花云同时出兵,进攻襄阳、徐州。

    三路北伐军先后出师。

    最先取得进展的,是常遇春统领的西路北伐军。

    仅仅十天的时间不到,西路北伐军便在常遇春的带领下,先是攻取兴元路(汉中),而后经褒斜道北上,兵分两部。

    一部出大散关,攻打凤翔。一部出斜谷关,直逼安西(即后世西安)。

    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大明西路军一路平推的同时,中路军和东路军这边也战绩斐然。

    徐达自荆南统兵北上,向北攻克了襄阳。花云从扬州出兵,向北攻克了徐州。

    襄阳、徐州二城,乃是连接南北交通的要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得知这两座城池,不到半个月时间便落入了明军之手,原本正在围攻汴州城的各路军阀,无不感到震惊错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