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 第427章 间奏·扭曲

盗笔:从大清开始的盗墓生涯 第427章 间奏·扭曲

    “要走了?”

    张海客自然而然接过张海桐递给自己的申请,随手在上面盖了章。

    这几年张海桐过的浑浑噩噩,张海客已经很久没见这么“正常”的张海桐了。

    在那几年的日子里,每次去看他时,要么在睡觉,要么就处于“傀儡”状态。

    一部分原因是睡觉睡得,睡太久身体和脑子不赶趟,反应迟钝。

    一部分原因是他行为不正常。

    行为正常的时候,他只在族地里晃悠。如果有人陪着,也会去外面。

    当年张家刚到香港的时候,张海桐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看场子。所有张家人,包括他和张海客,那几年受伤最频繁。

    毕竟不是冷兵器时代,热武器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那个时候的张海桐名声极差。倒不是他变态,而是杀的人太多。到后来有的没的,只要死人,那些人第一个想的就是他。

    张海桐杀人一直都很干脆,几乎都是一刀致命。敌对方未必不知道,但是泼脏水嘛,讲究那么多干嘛。

    也不知道张海桐替当年的老板和帮派背了多少人命债。

    最近小几十年没在香港混,名声不显。出门在外完全是良民,甚至因为气质逐渐平和,看起来有点弱鸡。

    毕竟好几年没干过正事,天天当宅男,就是把刀也该钝了。

    张海桐行为不正常处于傀儡状态时,也没有特别强的攻击性。没有好奇心,也没有任何情感。不会主动释放情感信号,只有在接收到别人的信号时,才会主动做出行为。

    张海楼当时还做过实验。

    这种状态下的张海桐,如果发现攻击行为,会立刻用成倍的暴力反击回去。直到这种威胁消失。

    为了防止他在外伤人,这种状态下的张海桐往往被限制在族地里。

    张海客在那几年里经常感觉到1995年那天那种奇怪的感觉。

    每次出现那种感觉,张海桐就会切换成这种状态。但是和张海桐对账之后,却没有记忆修改的状况,只是一种奇怪的波动。

    ……

    1995年12月某天清晨。

    当时他不知为何晃神,记忆似乎发生了变化,但仔细回想,又好像没有任何问题。

    刚刚张海柿递送过来的文件,我应该继续看才对。但是,为什么桌子上是一个婴儿的个人资料。婴儿还跟张海桐同名同姓?

    我为什么会有一份这样的文件?又什么时候闲得无聊去全国寻找一个和张海桐同名同姓的人?

    总不能为了解决族人的病症,准备施行什么邪法吧?

    他实在想不到为什么会有这份文件,也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谁。

    张海客叫来张海柿。然而张海柿也很茫然的盯着那份文件,他说刚刚递交过来的是四川联络人的任务报告,而且只是日常文件。

    张海客明确感受到他对答如流的话语中,并不明显的迟疑。

    很明显,他应该也有和自己一样的困惑。张海客立刻认定,他和张海柿的记忆出现了问题。甚至可能不止他们两个。

    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不留痕迹凭空扭曲他人的记忆?

    张海柿满心疑惑,但看见张海客那副样子,知道这个时候恐怕也问不出什么。便说:“或许是拿错了,我这就去找正确的文件重新提交。”

    他离开后,张海客立刻翻找和这份可能存在关联的文件。果然让他找到了那份打印着张海桐邮政汇款流水的文件,里面排布的各种人员信息,和婴儿张海桐密切相关。

    可是,张海客非常确定,他的记忆里并没有关于这两份文件的任何记忆。然而能够摆在他办公室的人员信息,基本都是自己下令,才会有人送过来。

    我查他们,是因为张海桐。有这些文件,说明文件上面的人是真实存在且值得关注的。

    张海客得出这个结论。

    于是他将这份流水文件交给张海柿,告诉他去查。

    如果张海柿记得,他肯定会问张海客为什么要再查一遍,是不是有需要特别注意或者着重侦查的地方。

    但张海柿只是迷茫的看着那份文件,很有职业素养的说:“我马上就去。”

    张海客坐在办公桌后,面无表情看着那份文件。

    几天后,张海柿只带回那份旧文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纸质文件了。

    张海柿说:“海客长老,我查过了。”

    “海桐长老通过邮政汇款出去的钱确实都汇给了青海这个郭姓人士,也就是郭华。此人当时还在军队任职,不过是安置职位。”

    “海桐长老的钱通过此人之手,以退休军人补贴的名义汇去四川某张姓人员账户。”

    “收款人确实是退伍军人,但他的个人信息和你给我的资料对不上。”

    “四川没有符合这份资料的张姓家庭。我们将资料上这些人生活的区域打听了一遍,确实没有这家人。”

    张海柿说到这里,也察觉到了不对劲。从他手里过去的文件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误差,凭空捏造出一家人,最后还要复查。而复查的结果和第一次完全不一样。

    张海客将那份资料拿回来,问:“郭华还在吗?”

    张海柿回答:“已经死了。接受转账后的三年内就去世了,后续的转账手续都是他生前提拔的一位年轻秘书在办。”

    “由于汇款已经结束,这个下属如愿调往北京。是走的升职手续。从结果来看,他的新岗位回报率极高,是肥差。”

    意思很简单。郭华和这个下属做了交易,帮他完成这个1995年才结束的任务。作为报答,他会给下属一个“前途光明”的机会。

    在体制内,熬资历升职级很常见。但郭华分配的这个任务耗时长,那么长时间下来,得到的回报肯定不低。

    郭华当年的位置不低,又跟张启山过从甚密。现在张启山手底下的人所剩不多,应该都盘踞在新月饭店。

    张启山去后,红家、解家和霍家划分了他留出来的利益空白。或许这人去北京,还用了一些他们的路子。

    一切的一切都形成了闭环。

    郭华做的一切好像都是正常的。从张海桐这边推断,也完全可以用他早年受过那个当过兵的张姓人的恩惠,所以报答于他。

    但当事人就在族地。

    因此张海客并不做假设,他直接叫来了张海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