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 第185章 手工“奶油”
海棠打蛋清,动作慢条斯理。
徐蓉道:“频率要快一些。”
海棠加快速度,打了几十秒,问道:“这样可以了吗?”
徐蓉道:“不行,还差得远呢。”
海棠再加快速度,又打了几十秒,问道:“这样可以了吗?”
徐蓉摇头:“不行,还差得远!”
海棠又打了一会,歇了歇胳膊道:“到底要打成什么样啊?”她看蛋清再打也就这个样。
徐蓉道:“变成白色糊糊状。”
海棠拧眉,心道:怎么可能!除非给它蒸熟,否则怎么会变成白色糊糊状?
少华伸手:“我来吧!”
海棠的确也是手酸,于是将碗递给他。
少华用高速频率连续打了好一会,蛋清依然没什么变化。
他皱眉问徐蓉:“到底是不是这么弄?”
他知道徐蓉有些东西是凭空想出来,她之前也没做过。
徐蓉道:“就是这么打,不过要打很久。”
现代打蛋清有搅拌器,电动马达一开,一分钟上千转。换成手工打,可想而知,不是个轻松的事。
这时小五过来告知要吃饭了,问他们准备在哪里吃?
徐家吃饭是自助餐式,其他人各打各的,然后想端到哪里吃、就端到哪里吃。不过东家的饭菜,一般是下人打好给他们送来。
徐蓉道:“就在这里吃,我们几人一块儿。”
邵母对小五道:“你告诉拓跋,让他过来跟我们一块儿吃。”
“好的。”
小五点头离开。
少华搅了搅碗中的蛋清,问徐蓉:“这个要怎么样、打多久?”
徐蓉想想,觉得用筷子打可能有些“单薄”。回想现代的手动打蛋器,就是那种用钢丝弯成的圆球。应该是要扩大它的搅动面,增加它的搅动频率。
徐蓉道:“等吃完饭再弄吧。”
她准备重新做个打蛋的东西。这玩意儿靠筷子估计是打不出来。
……
吃完午饭,徐蓉让少华去砍根竹子,编个圆球。因为新鲜竹子的韧性比较好,容易弯曲。
邵母见做个“烤饼”那么麻烦,劝道:“别做了,干嘛非要打那玩意儿。”
少华宠媳妇,何况明天他就要走了,在走之前,他一定要完成蓉儿想要的。
少华道:“没事,我一会就回来。”
一同吃饭的拓跋于荣问:“为何要砍竹子?是要做什么?”
“做饼干。”
在徐蓉给拓跋于荣解释的时候,少华已经拿着砍刀出门去了。
上山砍竹,曾经对他们来说是经常做的事。那时候家里就只有徐蓉和少华,他俩靠编竹器卖钱。
邵母见儿子说风就是雨,摇了摇头,回屋睡午觉,眼不见心不烦。
拓跋于荣听徐蓉解释完“饼干”,有点好奇。
“为什么做饼干非得打蛋清?”
“因为蛋清打发出来是奶油,添加在饼干中,味道会特别好。”
严格来讲,蛋清打发出来的是蛋白霜,并不是奶油。
奶油的原料是牛奶。不过纯牛奶无法直接打发成奶油,因为它的脂肪含量不够,需要添加其他东西,或是乳脂分离,才能打发成奶油的形态。
拓跋于荣疑惑:“奶油?”
鸡蛋清与“奶”“油”两个字都不沾边,为何会叫“奶油”?
徐蓉可以解释,但解释起来太麻烦,于是道:“总之,你知道它加进去、味道会很好就行了!”
“如果不加会怎样?”拓跋于荣问。
徐蓉顿住,眨了眨眼,想了想道:“不加那就是传统烤饼。”
拓跋于荣更疑惑了:“你做的不就是烤饼吗?”
徐蓉纠正:“我做的是饼干,不是烤饼。”
“烤饼、烤饼干,不都一样嘛!”
“不一样!”
徐蓉很无语。
在两人掰扯的时候,家秀来了。
“东家……”家秀有些怯怯的。
徐蓉问:“何事?”
“我们一会要走了。”她是来告别的。
徐蓉点头:“回家好好保养身子。”
“我……”家秀迟疑了一下,问道:“听说甜香去京城了,她什么时候回来?”
徐蓉摇头:“不知道。”
“那我当票的事……?”家秀迟疑。
当初她以六十两银子的价格,典当给人牙行,后来这当票转到甜香手上。
徐蓉道:“你暂时可以不用管,好好过你的日子。等什么时候甜香找你再说。”
家秀踟蹰了一下,她知道这事问徐蓉没用,得去问甜香。不过她还是有此一问,主要是为与徐蓉了清关系。
“好吧,那……我们走了。”
家秀对徐蓉是有感激之情的,她跪下磕了个头,然后起身离开。
拓跋于荣道:“哦,对哦,听说她们今天就走。之前不是说好,等过几天我赶她们走吗?”
徐蓉道:“不用你出手。正好今天袁婆跟我提要求,我顺势让她们回家去。”
拓跋于荣笑道:“你终究还是做了恶人。”
徐蓉瞅他一眼:“这算什么恶人。”然后又道:“对了,你叫你几名手下去做饭吧。我们现在没厨娘了。”
这对拓跋于荣的手下来说小事一桩。他们在徐家这么长时间,有时候也会帮厨房做事,他们本来就会做饭。
两人聊着,少华回来了。他们家的竹园不远,十多分钟就能跑个来回。
少华问徐蓉,要编成个什么样的东西?
徐蓉让他削竹片,她自己来编。
之前没做过“打蛋的竹器”,徐蓉不知道做成什么形状,效果会更好些。于是她想了几种样式:
一个是类似于刷锅的竹刷子,做成“张牙舞爪”的形状;
一个是模仿现代打蛋器,做成竹丝圆弧形;
另外一个,是编成个圆形,就像小孩子玩的镂空竹球一样。
徐蓉觉得,搅拌的动作是在滚动,圆的东西会滚得更顺溜些。
器具编好,徐蓉实验,最终是圆球的效果更好。
于是,在少华和拓跋于荣的不断接力下,历时一个小时,终于打出徐蓉想要的“奶油”。
拓跋于荣尝了一口,轻盈、绵密,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口感。
“真不容易啊!”拓跋于荣甩了甩的酸楚的胳膊。
少华也尝了一口,轻盈中带着甜,以前从未吃过这样的东西。
他问:“接下来要做什么?”
他们最终要做的是饼干,打蛋清只是第一步。
徐蓉将蛋黄打散,搅拌成液体,然后加入面粉,加入蛋白……最终搅拌成一碗面糊。
“去生火,开始做饼!”
……
徐蓉道:“频率要快一些。”
海棠加快速度,打了几十秒,问道:“这样可以了吗?”
徐蓉道:“不行,还差得远呢。”
海棠再加快速度,又打了几十秒,问道:“这样可以了吗?”
徐蓉摇头:“不行,还差得远!”
海棠又打了一会,歇了歇胳膊道:“到底要打成什么样啊?”她看蛋清再打也就这个样。
徐蓉道:“变成白色糊糊状。”
海棠拧眉,心道:怎么可能!除非给它蒸熟,否则怎么会变成白色糊糊状?
少华伸手:“我来吧!”
海棠的确也是手酸,于是将碗递给他。
少华用高速频率连续打了好一会,蛋清依然没什么变化。
他皱眉问徐蓉:“到底是不是这么弄?”
他知道徐蓉有些东西是凭空想出来,她之前也没做过。
徐蓉道:“就是这么打,不过要打很久。”
现代打蛋清有搅拌器,电动马达一开,一分钟上千转。换成手工打,可想而知,不是个轻松的事。
这时小五过来告知要吃饭了,问他们准备在哪里吃?
徐家吃饭是自助餐式,其他人各打各的,然后想端到哪里吃、就端到哪里吃。不过东家的饭菜,一般是下人打好给他们送来。
徐蓉道:“就在这里吃,我们几人一块儿。”
邵母对小五道:“你告诉拓跋,让他过来跟我们一块儿吃。”
“好的。”
小五点头离开。
少华搅了搅碗中的蛋清,问徐蓉:“这个要怎么样、打多久?”
徐蓉想想,觉得用筷子打可能有些“单薄”。回想现代的手动打蛋器,就是那种用钢丝弯成的圆球。应该是要扩大它的搅动面,增加它的搅动频率。
徐蓉道:“等吃完饭再弄吧。”
她准备重新做个打蛋的东西。这玩意儿靠筷子估计是打不出来。
……
吃完午饭,徐蓉让少华去砍根竹子,编个圆球。因为新鲜竹子的韧性比较好,容易弯曲。
邵母见做个“烤饼”那么麻烦,劝道:“别做了,干嘛非要打那玩意儿。”
少华宠媳妇,何况明天他就要走了,在走之前,他一定要完成蓉儿想要的。
少华道:“没事,我一会就回来。”
一同吃饭的拓跋于荣问:“为何要砍竹子?是要做什么?”
“做饼干。”
在徐蓉给拓跋于荣解释的时候,少华已经拿着砍刀出门去了。
上山砍竹,曾经对他们来说是经常做的事。那时候家里就只有徐蓉和少华,他俩靠编竹器卖钱。
邵母见儿子说风就是雨,摇了摇头,回屋睡午觉,眼不见心不烦。
拓跋于荣听徐蓉解释完“饼干”,有点好奇。
“为什么做饼干非得打蛋清?”
“因为蛋清打发出来是奶油,添加在饼干中,味道会特别好。”
严格来讲,蛋清打发出来的是蛋白霜,并不是奶油。
奶油的原料是牛奶。不过纯牛奶无法直接打发成奶油,因为它的脂肪含量不够,需要添加其他东西,或是乳脂分离,才能打发成奶油的形态。
拓跋于荣疑惑:“奶油?”
鸡蛋清与“奶”“油”两个字都不沾边,为何会叫“奶油”?
徐蓉可以解释,但解释起来太麻烦,于是道:“总之,你知道它加进去、味道会很好就行了!”
“如果不加会怎样?”拓跋于荣问。
徐蓉顿住,眨了眨眼,想了想道:“不加那就是传统烤饼。”
拓跋于荣更疑惑了:“你做的不就是烤饼吗?”
徐蓉纠正:“我做的是饼干,不是烤饼。”
“烤饼、烤饼干,不都一样嘛!”
“不一样!”
徐蓉很无语。
在两人掰扯的时候,家秀来了。
“东家……”家秀有些怯怯的。
徐蓉问:“何事?”
“我们一会要走了。”她是来告别的。
徐蓉点头:“回家好好保养身子。”
“我……”家秀迟疑了一下,问道:“听说甜香去京城了,她什么时候回来?”
徐蓉摇头:“不知道。”
“那我当票的事……?”家秀迟疑。
当初她以六十两银子的价格,典当给人牙行,后来这当票转到甜香手上。
徐蓉道:“你暂时可以不用管,好好过你的日子。等什么时候甜香找你再说。”
家秀踟蹰了一下,她知道这事问徐蓉没用,得去问甜香。不过她还是有此一问,主要是为与徐蓉了清关系。
“好吧,那……我们走了。”
家秀对徐蓉是有感激之情的,她跪下磕了个头,然后起身离开。
拓跋于荣道:“哦,对哦,听说她们今天就走。之前不是说好,等过几天我赶她们走吗?”
徐蓉道:“不用你出手。正好今天袁婆跟我提要求,我顺势让她们回家去。”
拓跋于荣笑道:“你终究还是做了恶人。”
徐蓉瞅他一眼:“这算什么恶人。”然后又道:“对了,你叫你几名手下去做饭吧。我们现在没厨娘了。”
这对拓跋于荣的手下来说小事一桩。他们在徐家这么长时间,有时候也会帮厨房做事,他们本来就会做饭。
两人聊着,少华回来了。他们家的竹园不远,十多分钟就能跑个来回。
少华问徐蓉,要编成个什么样的东西?
徐蓉让他削竹片,她自己来编。
之前没做过“打蛋的竹器”,徐蓉不知道做成什么形状,效果会更好些。于是她想了几种样式:
一个是类似于刷锅的竹刷子,做成“张牙舞爪”的形状;
一个是模仿现代打蛋器,做成竹丝圆弧形;
另外一个,是编成个圆形,就像小孩子玩的镂空竹球一样。
徐蓉觉得,搅拌的动作是在滚动,圆的东西会滚得更顺溜些。
器具编好,徐蓉实验,最终是圆球的效果更好。
于是,在少华和拓跋于荣的不断接力下,历时一个小时,终于打出徐蓉想要的“奶油”。
拓跋于荣尝了一口,轻盈、绵密,有一种说不出的奇妙口感。
“真不容易啊!”拓跋于荣甩了甩的酸楚的胳膊。
少华也尝了一口,轻盈中带着甜,以前从未吃过这样的东西。
他问:“接下来要做什么?”
他们最终要做的是饼干,打蛋清只是第一步。
徐蓉将蛋黄打散,搅拌成液体,然后加入面粉,加入蛋白……最终搅拌成一碗面糊。
“去生火,开始做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