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 第252章 龙庭御帐威风显 番首倾心天朝尊

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第252章 龙庭御帐威风显 番首倾心天朝尊

    初夏时节,天气正好。隋炀帝借口“安抚河北”,一道诏书便征调了十几个郡的壮劳力,硬是在太行山上凿出一条直通并州的官道。

    他自己倒悠闲,先带着大队人马去了赤岸泽避暑纳凉。

    这时,突厥的启民可汗派侄子毗黎伽特勒来朝见,还递上奏表,说想亲自入塞迎接圣驾。

    炀帝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免了,让他回去等着吧。”

    毗黎伽特勒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足足过了两个月,山路总算是凿通了。

    炀帝这才不紧不慢地从赤岸泽出发,一路晃悠到了榆林郡。

    他本想着带兵去突厥地界抖抖威风,转念又琢磨:“要是大军直接开过去,启民那个老滑头怕是要吓尿裤子。”

    于是召来武卫将军长孙晟:“爱卿先去一趟,跟启民说朕就是来边境转转,让他别瞎琢磨。”

    长孙晟领命前往。刚到突厥大帐,就见启民可汗早就带着人恭恭敬敬候着了。

    他满脸堆笑:“将军远道而来,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长孙晟笑呵呵地摆手:“可汗放宽心,陛下就是例行巡视,没别的意思。”

    启民连忙点头哈腰:“是是是,陛下天威浩荡,臣等理应恭迎。”

    说着赶紧召集了几十个部落首领,挨个给长孙晟引见。

    长孙晟踏入启民可汗的牙帐时,差点被门槛绊了一跤。

    帐内杂草丛生,羊皮褥子胡乱堆在角落,活像个被野马踏过的草场。

    “可汗这帐前青草,想必是特地栽种的珍品?”

    长孙晟用靴尖拨弄着一丛狗尾巴草,似笑非笑。

    他说话时眼睛盯着帐顶破洞里漏下的阳光,故意不看向启民。

    启民可汗正啃着半生不熟的羊腿,闻言一愣:“将军说笑,这野草塞外遍地都是。”

    说着真弯腰扯起一把,凑到鼻前猛嗅,沾了满脸草屑。

    “哦?”

    长孙晟掸了掸袖口并不存在的灰尘,“我还当是可汗留着给皇上踏青用的。”

    话音未落,启民手里的羊腿“啪嗒”掉进火塘,溅起一串油星。

    帐内霎时安静得能听见草叶摩擦声。

    几个酋长互相使着眼色,有个年轻人忍不住“哧”地笑出声,又被老酋长瞪得缩回脖子。

    启民的脸涨得比烤羊还红。

    他突然抽出镶宝石的佩刀,刀光闪过,半人高的杂草齐根而断。

    “将军教训得是!”

    他剁草像剁仇人似的,“我们这些蛮子,连扫地都要劳烦天子使者提醒。”

    “可汗言重了。”

    长孙晟扶住他握刀的手,“只是皇上此次北巡,各部落都擦亮了帐篷。

    若见此处荒芜......”

    话留半句,比说完更刺人。

    启民的刀“当啷”落地。

    他转身踹翻一个装睡的酋长:”都聋了吗?

    快把十里内的草都给老子拔干净!”

    转头又堆起笑脸:“将军放心,今晚就让这群懒鬼把牙帐刷得能照见月亮。”

    有个卷胡子酋长小声嘟囔:“汉人皇帝来逛一圈,倒比蝗虫过境还折腾......”

    话没说完就被启民揪住胡子:“再废话,老子先拿你祭天!”

    长孙晟望着突然忙碌起来的营地,嘴角微微上扬。

    番人们有的用弯刀割草,有的拿铜盆泼水,几个贵族妇人甚至扯下头巾当抹布。

    不到半日功夫,牙帐前平整得能摆宴席。

    “将军看看可还满意?”

    启民抹着汗凑过来,靴子上还粘着草汁。

    长孙晟忽然从袖中掏出块雪白帕子:“可汗脸上有泥。”

    启民接帕子时,手指都在发抖。

    日落时分,长孙晟翻身上马。

    启民带着全体酋长在路边跪成两排,草屑沾满了他们的锦袍。

    有个小孩追出来喊:“汉人将军!

    明天还来检查吗?”

    引得众人哄笑。

    长孙晟挥鞭指向远方:“等皇上旌旗到了,自然有人来看。”

    说罢打马奔向榆林方向,背后扬起一溜烟尘。

    他要赶在天黑前向炀帝复命:漠北的野草,已经学会向中原低头了。

    启民可汗又献上三千匹名马,炀帝龙心大悦,当即赏赐了一万三千匹丝绸。

    这礼尚往来的排场,真是让边境的使者们都看直了眼。

    启民可汗还不满足,又上了一道奏表。

    他在表里言辞恳切,几乎要把心掏出来给炀帝看——

    “当年先帝仁慈,赐我安义公主,让我衣食无忧。

    可我那些兄弟嫉妒,竟想置我于死地。

    那时候,我走投无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投靠先帝。

    先帝见我可怜,不但救了我,还封我为大可汗,让我统领突厥子民。

    如今陛下继位,待我如先帝一般恩厚,我和我的子民才能活得这般滋润。”

    说到动情处,启民可汗似乎恨不得伏地叩首:“我对陛下的感激之情,说不尽道不完。

    如今我已不是当年的突厥可汗,而是陛下的臣民。

    我愿率领全部落改穿华夏服饰,恳请陛下恩准!”

    侍从将这份奏表呈到炀帝面前。

    炀帝慢悠悠地展开竹简,眉头却渐渐皱了起来。

    “爱卿们怎么看?”

    炀帝把奏表往案上一放,指尖轻轻敲着桌面。

    大臣们立刻议论纷纷。

    有人凑上前道:“陛下,启民可汗确实忠心可嘉。”

    “是啊,”另一位大臣附和,“他主动请求归化,可见诚心。”

    炀帝却冷哼一声:“你们就不怕他另有所图?”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半晌,老臣苏威小心翼翼地开口:“陛下,突厥历来反复无常。

    但启民可汗这些年确实恭顺......”

    “恭顺?”

    炀帝打断他,“当年先帝在时,他不也一样俯首称臣?”

    这时,裴矩站出来打圆场:“陛下,不如先准他所请。

    若他真心归附,自是美事;

    若存异心,再处置不迟。”

    炀帝沉思良久,终于微微点头。

    群臣见状,纷纷进言,都劝皇帝答应启民的请求。

    炀帝始终不听劝谏,当下龙袖一拂,命人拟诏答复启民可汗。

    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心里盘算的是另一番主意。

    “陛下,突厥人慕我中华衣冠,这是好事啊。”

    御书房里,裴矩小心翼翼地劝道,“何不顺水推舟...”

    炀帝冷笑一声:“你懂什么?”

    他拍着龙案道,“治国之道,贵在因地制宜。

    突厥人穿他们的皮袄,我们着我们的汉服,这才是天朝气象!”

    诏书写得冠冕堂皇:“先王建国,讲究的是夷夏有别。

    君子教化百姓,从不强求改变习俗。”

    说到这里,炀帝忽然转头问身旁的黄门侍郎:“你说,让突厥人改穿汉服,像什么样子?”

    “这...”

    侍郎额头冒汗,“确实有失体统。”

    “断发文身,各安其性;

    皮袄草服,各取所宜。”

    炀帝越说越起劲,“强行改变服饰,反倒显得我大隋小气了!”

    他顿了顿,忽然压低声音,“再说了,漠北未平,战事在即,让将士们穿着宽袍大带上阵打仗,成何体统?”

    诏书最后写道:“只要诚心归顺,何必在乎穿什么衣服?”

    这话说得漂亮,可炀帝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回事——他要在气势上彻底压服这些蛮夷。

    “宇文恺!”

    炀帝突然高声唤道。

    “臣在。”

    工部尚书连忙出列。

    “给朕造一座能容数千人的大帐!”

    炀帝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要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做天朝气象!”

    宇文恺暗自叫苦,却不得不应承:“臣遵旨。”

    数日后,一座金碧辉煌的巨型帐篷拔地而起。

    帐内装饰极尽奢华,珍珠帘幕随风轻摆,鎏金柱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炀帝站在帐前,满意地点点头。

    “陛下,这帐中可容数千人。”

    宇文恺躬身禀报。

    炀帝抚须大笑:“好!

    就是要让那些突厥人开开眼界!”

    炀帝亲自坐镇大帐,面南高坐。

    帐内两侧仪仗森严,乐师奏着欢快的乐曲。

    启民可汗带着三千五百名部落首领进帐朝拜,黑压压跪了一地。

    “臣启民,叩见大皇帝!”

    启民额头抵地,声音洪亮。

    炀帝满意地抬手:\"赐宴。\"

    侍从鱼贯而入,美酒佳肴摆满矮几。

    胡人首领们瞪大眼睛,他们从未见过这般阵仗。

    酒过三巡,启民拍手示意,随从抬着礼单跪呈御前。

    “微臣献上牛羊驼马千万头,愿大皇帝万寿无疆!”

    炀帝大笑:“好!

    赏帛二十万匹!”

    转头对身旁太监道,“再加赐辂车、乘马、鼓吹幡旗,特许启民可汗赞拜不称臣。”

    帐外风雪呼啸,帐内却暖如春日。

    苏威站在角落里,眉头紧锁。

    他悄悄拉过高珽:“陛下这般厚赏胡人,国库如何支撑?”

    高珽叹气:“昨日我已劝过,反倒挨了顿训斥。”

    这时贺若弼凑过来:“二位大人可要当心,我听说有人在盯着咱们......”

    话没说完,一个尖细的声音插进来:“三位大人这是在议论朝政?”

    太监皮笑肉不笑地站在他们身后。

    三日后,朝堂上气氛凝重。

    炀帝冷着脸甩下一道奏折:“有人举报你们诽谤朝政,可有话说?”

    宇文闇上前一步:“陛下明鉴,臣等只是......”

    “够了!”

    炀帝拍案而起,“拖出去!”

    侍卫一拥而上。

    高珽突然大笑:“先帝若在,断不会如此!”

    炀帝脸色铁青:“再加一条大不敬!”

    风雪中,三颗头颅滚落在行辕前。

    鲜血染红了白雪,很快又被新雪覆盖。

    太监尖声宣旨:“再有妄议朝政者,以此为戒!”

    苏威也被牵连罢官。

    说起来,这位老臣在朝中多年,如今却因几句流言就丢了乌纱帽,可见帝王心术难测啊。

    内史令萧琮更是个冤枉的主儿。

    他是萧皇后的亲弟弟,平日深得圣眷,封了莒国公。

    偏生他和贺若弼交情不错,这下可惹祸上身了。

    贺若弼刚被处死,坊间就传开了童谣:“萧萧亦复起。”

    这天早朝,萧琮刚踏进大殿,就听见炀帝冷不丁问道:“萧爱卿,近日可曾听过市井童谣?”

    萧琮心头一颤,赶忙跪下:“微臣愚钝,未曾听闻。”

    “哦?”

    炀帝眯着眼睛,“有人说‘萧萧亦复起’,爱卿以为何解啊?”

    萧琮额上沁出冷汗:“想必...想必是歌颂陛下治国有方...”

    “是吗?”

    炀帝冷笑一声,“朕看未必。

    来人啊,免去萧琮官职,即日返乡!”

    这一幕看得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谁都知道,皇帝这是借题发挥,要剪除前朝旧臣的势力。

    转眼到了北巡的日子。

    这支队伍可真是气派,五十万甲士前呼后拥,旌旗招展望不到头。

    工匠宇文恺造了个会移动的宫殿,下面装着轮子,能拆能合,看得随行官员啧啧称奇。

    “陛下请看,”宇文恺得意地介绍,“这观风行殿能容数百人,移动起来快如奔马。”

    炀帝抚掌大笑:“妙!妙!

    让那些胡人开开眼界!”

    果然,胡人见到这移动宫殿都吓傻了。

    十里外就跪了一地,连马都不敢骑。

    启民可汗更是殷勤,早早在牙帐外候着,把道路打扫得一尘不染。

    等了十来天,御驾终于到了。

    启民可汗跪在帐前,额头都要贴到地上:“恭迎大隋天子!

    愿陛下万岁万万岁!”

    炀帝慢悠悠走下銮驾,扫视着跪满一地的胡人贵族。

    这些人个个袒胸露背,连头都不敢抬。

    “起来吧。”

    炀帝随意地挥挥手,心里却乐开了花。

    看着这些往日桀骜不驯的胡人如今卑躬屈膝的模样,他比喝了蜜还甜。

    王侯以下的胡人贵族还在帐前跪着,有人甚至紧张得直发抖。

    炀帝大摇大摆走进牙帐,启民可汗赶紧跟上,又是斟酒又是献舞。

    “陛下威震四方,这些蛮夷都吓破胆了。”

    随行的近臣谄媚道。

    炀帝斜倚在虎皮榻上,把玩着酒杯:“朕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说罢仰头一饮而尽,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帐外,胡乐阵阵;

    帐内,炀帝看着匍匐在地的启民可汗,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

    这一趟北巡,可算是让他过足了“天朝上国”的瘾。

    隋炀帝当场赋诗一首:

    鹿塞飘扬鸿帜驻,龙庭簇拥翠车回。

    毡帷猎猎随风舞,穹帐悠悠向日开。

    昔日单于皆顿首,今朝番首竞趋来。

    索辫捧肉情诚切,韦釜呈杯意自该。

    怎比汉皇空作叹,徒登孤台对苍苔。

    杨广赋诗后,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