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 第253章 炀帝威慑西突厥 君肃巧说处罗汗
却说启民可汗献完马鞍后,恭敬地站在炀帝面前,额头上的汗珠在烛光下闪闪发亮。
“陛下,”启民犹豫着开口,“高丽派了使臣前来,臣不敢隐瞒。”
炀帝正把玩着金杯,闻言挑眉:“哦?
传他进来。”
那高丽使臣进来时腿都在发抖,“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牛弘见状,清了清嗓子代炀帝发话。
“陛下说了,”牛弘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因启民诚心归顺,才亲自来此。
明年陛下要去涿郡,你回去告诉你家大王,早点来朝见。”
使臣连连磕头,额头都蹭红了。
“别怕,”炀帝突然插话,声音里带着笑意,眼神却冷得很,“朕对谁都一视同仁。
但要是敢不来...”
他顿了顿,酒杯“当”地搁在案上,“那朕就和启民一起去你们那儿逛逛。”
帐内的空气顿时凝固了。
使臣脸色煞白,哆嗦着退了出去。
萧后在旁轻声道:“陛下何必吓唬他?”
炀帝大笑:“朕这是先礼后兵!”
这一住就是好几天。
萧后闲来无事,常去义成公主帐中闲聊。
“姐姐在塞外可习惯?”
萧后握着义成公主的手问。
义成公主苦笑:“习惯不习惯的,不都这么过来了。”
炀帝倒是大方,金银绸缎不要钱似的赏给启民夫妇。
启民捧着金瓮的手都在抖,连声道:“臣不敢当,不敢当!”
“拿着吧,”炀帝拍拍他肩膀,“跟朕客气什么。”
转眼到了八月,大队人马开始南归。
炀帝让启民一路送到定襄才放他回去。
这一路走得慢,炀帝时不时就要下车看看风景。
到了太原,炀帝突然下令:“在这儿修个晋阳宫。”
随行官员面面相觑,但谁也不敢多问。
这晋阳宫修得极快,不到两个月就竣工了。
炀帝住进去那天,看着崭新的宫殿,满意地捋着胡子。
接着队伍上了太行山。
山路难行,炀帝却兴致勃勃:“给朕开条直道!”
九十里山路,硬是给开成了平坦大道。
工部尚书私下抱怨:“这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
到了济源,炀帝突然要去张衡家做客。
张衡吓得连夜准备,炀帝却在他家一住就是三天,天天设宴。
“爱卿家这厨子不错,”炀帝啃着鹿腿说,“比宫里的强。”
张衡只能赔笑:“陛下谬赞了。”
回到洛阳没多久,西域商人来张掖做生意的消息传到了炀帝耳中。
“裴矩,”炀帝召来吏部侍郎,“你去管管这事。”
裴矩是个精明人,他找西域商人聊天,把西域的山川地理摸了个透,还画了地图。
三个月后,他带着《西域图记》回京复命。
“陛下,”裴矩跪在地上,眼睛发亮,“西域富得流油啊!
那些小国都盼着归顺大隋呢!”
炀帝一听就来劲了:“仔细说说。”
裴矩展开地图,指着上面三条路线:“北路到伊吾,中路到高昌,南路到鄯善,最后都汇到敦煌。”
“好!好!”
炀帝拍案叫绝,“接着说!”
“其实以我大隋的威德,收服西域易如反掌。”
裴矩越说越激动,“就是那些突厥人在中间挡道。
只要派个使者去,保管他们都来朝贡!”
炀帝听得心痒难耐,当即赏了裴矩五百匹绢帛,还天天召他问西域的事。
裴矩也是个会来事的,把西域说得天花乱坠。
“陛下,吐谷浑那儿遍地黄金啊!”
裴矩眼睛眯成一条缝,“打下来易如反掌!”
炀帝彻底被说动了,马上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派他去张掖招揽西域商人。
那些胡商哪有什么真心归顺,都是冲着裴矩许诺的好处来的。
裴矩也大方,金银财宝随便送,哄得西域各国使节纷纷来朝。
这下可苦了沿途郡县。每过一个使团,就得招待迎送,花费不计其数。
地方官叫苦连天,却不敢不接待。
“这个月都接待三拨了,”一个县令对着账本发愁,“再这么下去,县库都要空了。”
师爷叹气:“谁说不是呢。
可上头有令,谁敢不从?”
就这样,为了满足炀帝的虚荣心,大隋的国库像破了洞的米袋,哗哗地往外流。
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官员的盘剥越来越狠。
这,正是大隋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隋炀帝的野心还是没有满足。
到了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天,他又征调河北地区上百万的军民,开挖永济渠。
这条运河工程巨大,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一带)。
由于男丁不够,连妇女都被强行拉去做苦工。
同时,长城还在继续修建,从榆谷向东延伸几百里。
老百姓累死累活,国库的钱财也被挥霍一空。
有一天,隋炀帝到五原(今内蒙古一带)游玩,顺便去视察长城工程。
他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旗帜飘扬,排场比以前还要大。
工部官员跪在地上汇报:\"陛下,长城工程进展顺利,再过半年就能完工。\"
隋炀帝眯着眼睛望向远方,忽然冷笑一声:“区区长城算什么?
朕要建的行宫,开始动工了吗?”
随行的大臣们互相看看,都不敢说话。
内史侍郎硬着头皮回答:“晋阳宫还没修完,汾阳宫又要筹建,民力恐怕……”
“混账!”
隋炀帝一甩袖子,“朕拥有天下,想建几座行宫怎么了?”
这个暴君有个怪癖——喜新厌旧。
宫殿花园玩腻了,就换个新的;
美女珍宝看厌了,就扔一边。他整天研究地图,看到风景好的地方,就要建行宫。
百姓在他眼里不过是蝼蚁,钱财对他来说就像粪土一样不值一提。
这天回到营帐,隋炀帝又动起了歪心思:“来人,传崔君肃!”
谒者崔君肃急忙赶来:“陛下有何吩咐?”
隋炀帝摸着下巴说:“你带着诏书去西突厥,让他们赶紧来朝贡。”
崔君肃心里叫苦,却不敢违抗:“臣……遵旨。”
夕阳西下,远处传来劳工们的哀嚎声。
而隋炀帝却哼着小曲,盘算着下一个工程该怎么折腾百姓。
自大罗便占据突厥西部,自称阿波可汗,突厥从此分裂为东西两部。
可惜好景不长,阿波很快被处罗侯擒获。
突厥人又拥立泥利可汗继位。
泥利死后,传位给儿子达满,号称泥厥处罗可汗。
这位新可汗的生母向氏本是中原人,在丈夫泥利去世后,忍受不了守寡的寂寞,改嫁给了泥利的弟弟婆实特勒。
“这样也好,”婆实对向氏说,“大哥走了,我会好好照顾你。”
开皇末年,向氏夫妇来到中原朝贡。
正逢达头作乱,他们不敢西归,只好留在长安定居。
直到达头兵败逃亡,西域道路才稍稍通畅。
此时的处罗可汗,正在大帐中来回踱步。
“可汗可是在思念母亲?”
亲信小心翼翼地问道。
“是啊,”处罗停下脚步,望向东方,“母亲远在中原,不知过得如何。”
他当即派使者进入边塞,寻找母亲的下落。
说来也巧,裴矩正好驻守在敦煌。
“报!
突厥使者求见。”
侍卫匆匆来报。
裴矩捋着胡须,听完使者讲述,眼睛一亮:“处罗可汗思念母亲?
这可是招抚的大好时机啊!”
他立即写奏章,建议朝廷借机安抚处罗可汗。
崔君肃奉诏西行,马蹄声碎,直奔西突厥牙帐。大漠风沙扑面,他紧握诏书,目光坚定。
帐内,处罗可汗斜倚胡床,神色倨傲,见崔君肃入内,纹丝不动。
崔君肃不卑不亢,拱手一礼,道:“可汗,天子遣我来传旨,望您听我一言。”
处罗冷笑:“中原使者,有何高见?”
崔君肃目光如炬,缓缓道:“突厥一分为二,年年征战,数十年未休。如今启民可汗归附大隋,借天子之兵共伐西突厥,大军已在路上。”
处罗面色微变,但仍强撑傲气:“那又如何?”
崔君肃声音沉稳:“天子本已准战,但因可汗之母向夫人日夜跪请,求天子息兵,劝您归顺。
天子念及母子情深,才特遣我来,给您一条生路。”
处罗眉头紧锁:“我母亲……在长安如何?”
崔君肃直视他,一字一句道:“若可汗执意抗旨,向夫人便是欺君之罪,必将伏尸街市,首级悬于城楼!”
处罗猛然站起,怒目而视:“你敢威胁我?”
崔君肃不退反进,声音铿锵:“不仅如此,大隋铁骑已与东突厥合兵,左右夹击。
可汗自问,能挡得住吗?”
帐内一片死寂。风卷帐帘,沙沙作响。
处罗胸膛起伏,终于颤声道:“你……此话当真?”
崔君肃肃然道:“天子一言九鼎,何须戏言?
可汗若为一时之傲,违逆君命,抛弃生母,只会自取灭亡!”
“亡”字刚落,处罗脸色煞白,踉跄后退一步,忽然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臣……知罪!”
他重重叩首,双手颤抖接过诏书,哽咽道:“臣愿听命天子,绝无二心!”
崔君肃微微点头,心中暗叹。
这一跪,救的不只是向夫人,更是千万将士的性命。
君肃呷了口奶茶,慢悠悠地对处罗可汗说:“启民可汗归顺大隋后,赏赐多得用不完。
您看他们部落现在多风光?”
他故意顿了顿,“可汗您要是想比启民更得宠,可得好好巴结天子才行。”
处罗可汗摸着胡子皱眉:“先生说得轻巧,我拿什么巴结?”
“吐谷浑啊!”
君肃眼睛一亮,“启民娶了义成公主,就跟老丈人吐谷浑翻脸了。
现在吐谷浑连朝贡都懒得来。”
他凑近些,“您要是请旨讨伐吐谷浑,再跟隋军来个两面夹击...”
处罗猛地拍案:“妙啊!”
奶茶溅了一桌,“既能讨皇上欢心,又能去长安见我娘亲!”
帐外传来马嘶声。
君肃笑着说:“您那匹汗血宝马,不正是现成的贡礼?”
次日清晨,使者已整装待发。
处罗亲自递上国书:“记住,一定要说我们愿随天兵出征!”
洛阳皇宫里,炀帝把玩着贡表,对使者说:“告诉你们可汗,明年开春再议。”
使者跪伏在地,额头紧贴金砖:“微臣这就回去复命。”
秋风吹动帐门,处罗听完使者汇报,眯眼望向南方:“等来年开春...”
手指不自觉摩挲着刀柄。
流光跟窜天猴似的,“嗖”一声就溜到了大业五年。
春阳把积雪扒了个精光,黄河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
这位杨广皇帝老儿——您猜怎么着?
早把御驾亲征的戏码排练了八百遍。
裴矩那老狐狸刚用一筐胡饼哄得铁勒人当了打手,吐谷浑的羊毛帐篷转眼就被掀了个底朝天。
“报——伏允可汗窜到西平了!”
探子滚进营帐时,炀帝正拿小刀削着哈密瓜。
瓜皮“咔”地断成两截:“好得很!
朕正愁没由头揍他。”
浇河城外烟尘大作,杨雄的铠甲映着日头活像只铁皮螃蟹;
西平道上宇文述捋着胡子直乐:“迎接?
咱这是去端他老窝!”
伏允可不傻。
隋军旌旗刚飘到地平线,这老狐狸鼻头一耸——火药味!
当即卷起部落就往雪山跑。
马蹄把碎雪踢得纷纷扬扬,宇文述的先锋队撞开曼头城门时,灶台上的羊肉汤还冒着热气。
宇文述率军追击,连破曼头、赤水两城。
这一仗,斩首三千多级,俘虏王公贵族二百余人,掠走男女百姓四千口。
隋军大胜而归。吐谷浑的故地,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尽归大隋所有。
炀帝大喜,下令在此分置郡县,派兵镇守,又将天下轻罪犯人流放于此,充实边疆。
但这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仍不满足,竟想亲自巡视,炫耀武力。
于是,他率兵出临平关,渡黄河,入西平,列阵阅兵,扬言要彻底剿灭吐谷浑。
他下令:“内史元寿,你率军南逼金山!”
“兵部尚书段文振,北上雪山!”
“太仆卿杨义臣,东驻琵琶峡!”
“将军张寿,西屯泥岭!”
四路大军合围,誓要将吐谷浑可汗伏允一网打尽。
伏允见势不妙,仅率数十骑悄悄逃走。
临走前,他冷冷一笑,吩咐部将:“你假扮成我,死守车我真山。”
隋军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素来勇猛,却是个莽夫。
他听闻伏允藏身山中,当即请命:“陛下,让末将去擒他!”
有人劝他:“敌情未明,将军还是披甲再行。”
张定和大笑:“区区残寇,何须如此谨慎?”
说罢,他竟轻装简行,率兵入山搜索。
山道狭窄,林木茂密。
突然,喊杀声四起,伏兵尽出!
张定和这才知道中计,挥刀力战,可终究寡不敌众。
刀光剑影中,他怒吼一声,倒下身亡。
一代猛将,就这样白白的丧失性命。
只有裨将柳武建,打仗特别稳当,步步为营。
靠着这份谨慎,他成功躲过了危险,还斩杀并俘虏了好几百吐谷浑的士兵。
这打仗啊,谨慎就是有好处,稳扎稳打才能减少损失,多立战功。
左光禄大夫梁默他们呢,去追讨吐谷浑的首领伏允。
这伏允狡猾得很,设下了陷阱,把梁默他们诱杀了。
唉,战场凶险,一个不小心就中了敌人的计,多少英雄好汉就这么折戟沉沙了。
卫尉卿刘权从伊吾道出兵。
这一趟他运气还不错,俘虏了一千多吐谷浑人,回来报功。
打仗嘛,有胜有败,能有所收获就是好事。
再说隋炀帝,他亲自到了燕支山。
高昌王干伯雅、伊吞吐屯没,还有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臣,都乖乖地趴在道旁拜见。
炀帝提前就跟河西的老百姓说了,让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来看看热闹,好向这些西域人显摆显摆咱大隋朝的富有。
要是有人衣服、车子不够光鲜,郡县的官员就得督促他们改。
你瞧那场面,骑马的、乘车的,穿得五颜六色,一眼望不到头,把整条大街都占满了。
这就跟现在咱们搞个大活动,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展示一样,就是为了长自己的威风。
吐屯没一看这架势,赶紧讨好炀帝,说要献上好几千里的土地。
炀帝听了,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他马上把这些地方分成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还让刘权驻守在河源,大规模地开展屯田。
这屯田可是个好办法,既能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又能控制吐谷浑,还能打通去西域的通道。
“裴矩啊,这次你安抚远方的人立了大功。”
炀帝笑着对裴矩说。
裴矩赶紧跪下,说道:“陛下英明,臣不过是尽了些微薄之力。”
炀帝接着说:“你这功劳可不小,朕就封你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感激地说:“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继续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这隋炀帝西巡,一路上有胜有败,有得意的事儿,也有让人惋惜的事儿。
欲知炀帝西巡余事,且待下一章分解。
“陛下,”启民犹豫着开口,“高丽派了使臣前来,臣不敢隐瞒。”
炀帝正把玩着金杯,闻言挑眉:“哦?
传他进来。”
那高丽使臣进来时腿都在发抖,“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牛弘见状,清了清嗓子代炀帝发话。
“陛下说了,”牛弘的声音在帐内回荡,“因启民诚心归顺,才亲自来此。
明年陛下要去涿郡,你回去告诉你家大王,早点来朝见。”
使臣连连磕头,额头都蹭红了。
“别怕,”炀帝突然插话,声音里带着笑意,眼神却冷得很,“朕对谁都一视同仁。
但要是敢不来...”
他顿了顿,酒杯“当”地搁在案上,“那朕就和启民一起去你们那儿逛逛。”
帐内的空气顿时凝固了。
使臣脸色煞白,哆嗦着退了出去。
萧后在旁轻声道:“陛下何必吓唬他?”
炀帝大笑:“朕这是先礼后兵!”
这一住就是好几天。
萧后闲来无事,常去义成公主帐中闲聊。
“姐姐在塞外可习惯?”
萧后握着义成公主的手问。
义成公主苦笑:“习惯不习惯的,不都这么过来了。”
炀帝倒是大方,金银绸缎不要钱似的赏给启民夫妇。
启民捧着金瓮的手都在抖,连声道:“臣不敢当,不敢当!”
“拿着吧,”炀帝拍拍他肩膀,“跟朕客气什么。”
转眼到了八月,大队人马开始南归。
炀帝让启民一路送到定襄才放他回去。
这一路走得慢,炀帝时不时就要下车看看风景。
到了太原,炀帝突然下令:“在这儿修个晋阳宫。”
随行官员面面相觑,但谁也不敢多问。
这晋阳宫修得极快,不到两个月就竣工了。
炀帝住进去那天,看着崭新的宫殿,满意地捋着胡子。
接着队伍上了太行山。
山路难行,炀帝却兴致勃勃:“给朕开条直道!”
九十里山路,硬是给开成了平坦大道。
工部尚书私下抱怨:“这得费多少人力物力啊!”
到了济源,炀帝突然要去张衡家做客。
张衡吓得连夜准备,炀帝却在他家一住就是三天,天天设宴。
“爱卿家这厨子不错,”炀帝啃着鹿腿说,“比宫里的强。”
张衡只能赔笑:“陛下谬赞了。”
回到洛阳没多久,西域商人来张掖做生意的消息传到了炀帝耳中。
“裴矩,”炀帝召来吏部侍郎,“你去管管这事。”
裴矩是个精明人,他找西域商人聊天,把西域的山川地理摸了个透,还画了地图。
三个月后,他带着《西域图记》回京复命。
“陛下,”裴矩跪在地上,眼睛发亮,“西域富得流油啊!
那些小国都盼着归顺大隋呢!”
炀帝一听就来劲了:“仔细说说。”
裴矩展开地图,指着上面三条路线:“北路到伊吾,中路到高昌,南路到鄯善,最后都汇到敦煌。”
“好!好!”
炀帝拍案叫绝,“接着说!”
“其实以我大隋的威德,收服西域易如反掌。”
裴矩越说越激动,“就是那些突厥人在中间挡道。
只要派个使者去,保管他们都来朝贡!”
炀帝听得心痒难耐,当即赏了裴矩五百匹绢帛,还天天召他问西域的事。
裴矩也是个会来事的,把西域说得天花乱坠。
“陛下,吐谷浑那儿遍地黄金啊!”
裴矩眼睛眯成一条缝,“打下来易如反掌!”
炀帝彻底被说动了,马上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派他去张掖招揽西域商人。
那些胡商哪有什么真心归顺,都是冲着裴矩许诺的好处来的。
裴矩也大方,金银财宝随便送,哄得西域各国使节纷纷来朝。
这下可苦了沿途郡县。每过一个使团,就得招待迎送,花费不计其数。
地方官叫苦连天,却不敢不接待。
“这个月都接待三拨了,”一个县令对着账本发愁,“再这么下去,县库都要空了。”
师爷叹气:“谁说不是呢。
可上头有令,谁敢不从?”
就这样,为了满足炀帝的虚荣心,大隋的国库像破了洞的米袋,哗哗地往外流。
百姓的赋税越来越重,官员的盘剥越来越狠。
这,正是大隋逐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隋炀帝的野心还是没有满足。
到了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天,他又征调河北地区上百万的军民,开挖永济渠。
这条运河工程巨大,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一带)。
由于男丁不够,连妇女都被强行拉去做苦工。
同时,长城还在继续修建,从榆谷向东延伸几百里。
老百姓累死累活,国库的钱财也被挥霍一空。
有一天,隋炀帝到五原(今内蒙古一带)游玩,顺便去视察长城工程。
他的仪仗队威风凛凛,旗帜飘扬,排场比以前还要大。
工部官员跪在地上汇报:\"陛下,长城工程进展顺利,再过半年就能完工。\"
隋炀帝眯着眼睛望向远方,忽然冷笑一声:“区区长城算什么?
朕要建的行宫,开始动工了吗?”
随行的大臣们互相看看,都不敢说话。
内史侍郎硬着头皮回答:“晋阳宫还没修完,汾阳宫又要筹建,民力恐怕……”
“混账!”
隋炀帝一甩袖子,“朕拥有天下,想建几座行宫怎么了?”
这个暴君有个怪癖——喜新厌旧。
宫殿花园玩腻了,就换个新的;
美女珍宝看厌了,就扔一边。他整天研究地图,看到风景好的地方,就要建行宫。
百姓在他眼里不过是蝼蚁,钱财对他来说就像粪土一样不值一提。
这天回到营帐,隋炀帝又动起了歪心思:“来人,传崔君肃!”
谒者崔君肃急忙赶来:“陛下有何吩咐?”
隋炀帝摸着下巴说:“你带着诏书去西突厥,让他们赶紧来朝贡。”
崔君肃心里叫苦,却不敢违抗:“臣……遵旨。”
夕阳西下,远处传来劳工们的哀嚎声。
而隋炀帝却哼着小曲,盘算着下一个工程该怎么折腾百姓。
自大罗便占据突厥西部,自称阿波可汗,突厥从此分裂为东西两部。
可惜好景不长,阿波很快被处罗侯擒获。
突厥人又拥立泥利可汗继位。
泥利死后,传位给儿子达满,号称泥厥处罗可汗。
这位新可汗的生母向氏本是中原人,在丈夫泥利去世后,忍受不了守寡的寂寞,改嫁给了泥利的弟弟婆实特勒。
“这样也好,”婆实对向氏说,“大哥走了,我会好好照顾你。”
开皇末年,向氏夫妇来到中原朝贡。
正逢达头作乱,他们不敢西归,只好留在长安定居。
直到达头兵败逃亡,西域道路才稍稍通畅。
此时的处罗可汗,正在大帐中来回踱步。
“可汗可是在思念母亲?”
亲信小心翼翼地问道。
“是啊,”处罗停下脚步,望向东方,“母亲远在中原,不知过得如何。”
他当即派使者进入边塞,寻找母亲的下落。
说来也巧,裴矩正好驻守在敦煌。
“报!
突厥使者求见。”
侍卫匆匆来报。
裴矩捋着胡须,听完使者讲述,眼睛一亮:“处罗可汗思念母亲?
这可是招抚的大好时机啊!”
他立即写奏章,建议朝廷借机安抚处罗可汗。
崔君肃奉诏西行,马蹄声碎,直奔西突厥牙帐。大漠风沙扑面,他紧握诏书,目光坚定。
帐内,处罗可汗斜倚胡床,神色倨傲,见崔君肃入内,纹丝不动。
崔君肃不卑不亢,拱手一礼,道:“可汗,天子遣我来传旨,望您听我一言。”
处罗冷笑:“中原使者,有何高见?”
崔君肃目光如炬,缓缓道:“突厥一分为二,年年征战,数十年未休。如今启民可汗归附大隋,借天子之兵共伐西突厥,大军已在路上。”
处罗面色微变,但仍强撑傲气:“那又如何?”
崔君肃声音沉稳:“天子本已准战,但因可汗之母向夫人日夜跪请,求天子息兵,劝您归顺。
天子念及母子情深,才特遣我来,给您一条生路。”
处罗眉头紧锁:“我母亲……在长安如何?”
崔君肃直视他,一字一句道:“若可汗执意抗旨,向夫人便是欺君之罪,必将伏尸街市,首级悬于城楼!”
处罗猛然站起,怒目而视:“你敢威胁我?”
崔君肃不退反进,声音铿锵:“不仅如此,大隋铁骑已与东突厥合兵,左右夹击。
可汗自问,能挡得住吗?”
帐内一片死寂。风卷帐帘,沙沙作响。
处罗胸膛起伏,终于颤声道:“你……此话当真?”
崔君肃肃然道:“天子一言九鼎,何须戏言?
可汗若为一时之傲,违逆君命,抛弃生母,只会自取灭亡!”
“亡”字刚落,处罗脸色煞白,踉跄后退一步,忽然双膝跪地,泪流满面:“臣……知罪!”
他重重叩首,双手颤抖接过诏书,哽咽道:“臣愿听命天子,绝无二心!”
崔君肃微微点头,心中暗叹。
这一跪,救的不只是向夫人,更是千万将士的性命。
君肃呷了口奶茶,慢悠悠地对处罗可汗说:“启民可汗归顺大隋后,赏赐多得用不完。
您看他们部落现在多风光?”
他故意顿了顿,“可汗您要是想比启民更得宠,可得好好巴结天子才行。”
处罗可汗摸着胡子皱眉:“先生说得轻巧,我拿什么巴结?”
“吐谷浑啊!”
君肃眼睛一亮,“启民娶了义成公主,就跟老丈人吐谷浑翻脸了。
现在吐谷浑连朝贡都懒得来。”
他凑近些,“您要是请旨讨伐吐谷浑,再跟隋军来个两面夹击...”
处罗猛地拍案:“妙啊!”
奶茶溅了一桌,“既能讨皇上欢心,又能去长安见我娘亲!”
帐外传来马嘶声。
君肃笑着说:“您那匹汗血宝马,不正是现成的贡礼?”
次日清晨,使者已整装待发。
处罗亲自递上国书:“记住,一定要说我们愿随天兵出征!”
洛阳皇宫里,炀帝把玩着贡表,对使者说:“告诉你们可汗,明年开春再议。”
使者跪伏在地,额头紧贴金砖:“微臣这就回去复命。”
秋风吹动帐门,处罗听完使者汇报,眯眼望向南方:“等来年开春...”
手指不自觉摩挲着刀柄。
流光跟窜天猴似的,“嗖”一声就溜到了大业五年。
春阳把积雪扒了个精光,黄河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纹路。
这位杨广皇帝老儿——您猜怎么着?
早把御驾亲征的戏码排练了八百遍。
裴矩那老狐狸刚用一筐胡饼哄得铁勒人当了打手,吐谷浑的羊毛帐篷转眼就被掀了个底朝天。
“报——伏允可汗窜到西平了!”
探子滚进营帐时,炀帝正拿小刀削着哈密瓜。
瓜皮“咔”地断成两截:“好得很!
朕正愁没由头揍他。”
浇河城外烟尘大作,杨雄的铠甲映着日头活像只铁皮螃蟹;
西平道上宇文述捋着胡子直乐:“迎接?
咱这是去端他老窝!”
伏允可不傻。
隋军旌旗刚飘到地平线,这老狐狸鼻头一耸——火药味!
当即卷起部落就往雪山跑。
马蹄把碎雪踢得纷纷扬扬,宇文述的先锋队撞开曼头城门时,灶台上的羊肉汤还冒着热气。
宇文述率军追击,连破曼头、赤水两城。
这一仗,斩首三千多级,俘虏王公贵族二百余人,掠走男女百姓四千口。
隋军大胜而归。吐谷浑的故地,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尽归大隋所有。
炀帝大喜,下令在此分置郡县,派兵镇守,又将天下轻罪犯人流放于此,充实边疆。
但这位好大喜功的帝王仍不满足,竟想亲自巡视,炫耀武力。
于是,他率兵出临平关,渡黄河,入西平,列阵阅兵,扬言要彻底剿灭吐谷浑。
他下令:“内史元寿,你率军南逼金山!”
“兵部尚书段文振,北上雪山!”
“太仆卿杨义臣,东驻琵琶峡!”
“将军张寿,西屯泥岭!”
四路大军合围,誓要将吐谷浑可汗伏允一网打尽。
伏允见势不妙,仅率数十骑悄悄逃走。
临走前,他冷冷一笑,吩咐部将:“你假扮成我,死守车我真山。”
隋军右屯卫大将军张定和,素来勇猛,却是个莽夫。
他听闻伏允藏身山中,当即请命:“陛下,让末将去擒他!”
有人劝他:“敌情未明,将军还是披甲再行。”
张定和大笑:“区区残寇,何须如此谨慎?”
说罢,他竟轻装简行,率兵入山搜索。
山道狭窄,林木茂密。
突然,喊杀声四起,伏兵尽出!
张定和这才知道中计,挥刀力战,可终究寡不敌众。
刀光剑影中,他怒吼一声,倒下身亡。
一代猛将,就这样白白的丧失性命。
只有裨将柳武建,打仗特别稳当,步步为营。
靠着这份谨慎,他成功躲过了危险,还斩杀并俘虏了好几百吐谷浑的士兵。
这打仗啊,谨慎就是有好处,稳扎稳打才能减少损失,多立战功。
左光禄大夫梁默他们呢,去追讨吐谷浑的首领伏允。
这伏允狡猾得很,设下了陷阱,把梁默他们诱杀了。
唉,战场凶险,一个不小心就中了敌人的计,多少英雄好汉就这么折戟沉沙了。
卫尉卿刘权从伊吾道出兵。
这一趟他运气还不错,俘虏了一千多吐谷浑人,回来报功。
打仗嘛,有胜有败,能有所收获就是好事。
再说隋炀帝,他亲自到了燕支山。
高昌王干伯雅、伊吞吐屯没,还有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臣,都乖乖地趴在道旁拜见。
炀帝提前就跟河西的老百姓说了,让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来看看热闹,好向这些西域人显摆显摆咱大隋朝的富有。
要是有人衣服、车子不够光鲜,郡县的官员就得督促他们改。
你瞧那场面,骑马的、乘车的,穿得五颜六色,一眼望不到头,把整条大街都占满了。
这就跟现在咱们搞个大活动,大家都把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展示一样,就是为了长自己的威风。
吐屯没一看这架势,赶紧讨好炀帝,说要献上好几千里的土地。
炀帝听了,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他马上把这些地方分成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还让刘权驻守在河源,大规模地开展屯田。
这屯田可是个好办法,既能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又能控制吐谷浑,还能打通去西域的通道。
“裴矩啊,这次你安抚远方的人立了大功。”
炀帝笑着对裴矩说。
裴矩赶紧跪下,说道:“陛下英明,臣不过是尽了些微薄之力。”
炀帝接着说:“你这功劳可不小,朕就封你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感激地说:“谢陛下隆恩,臣定当继续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这隋炀帝西巡,一路上有胜有败,有得意的事儿,也有让人惋惜的事儿。
欲知炀帝西巡余事,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