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 第3章 叶可南的记忆——数学里的隐藏密码

时空守护者及永生人 第3章 叶可南的记忆——数学里的隐藏密码

    第一节:拓扑题里的公园长椅坐标

    叶可南的指尖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全息屏幕上的时空拓扑模型随之旋转,呈现出复杂的克莱因瓶结构。模型表面的蓝色光线沿着预设轨迹流动,在某个节点突然卡顿,弹出一行红色提示:【隐藏条件未触发,拓扑闭环无法形成】。

    这是父亲叶云天留下的最后一道题。

    纸张泛黄的手稿上,叶云天的字迹力透纸背:“给定三维空间中任意两点A(x?,y?,z?)与b(x?,y?,z?),若存在时间参数t∈[0,1],使得空间褶皱系数f(t)=sin(πt)·√(x2+y2+z2),试求A、b两点在时空折叠状态下的最短路径。”

    叶可南解了三个月。从微分几何到黎曼猜想,他调用了所有能想到的数学工具,却始终卡在“隐藏条件”上。直到今天凌晨,他在模型中代入父亲书房的经纬度坐标时,屏幕突然亮起——一条淡绿色的辅助线从模型中心延伸出来,精准地指向某个未知坐标。

    他将坐标输入城市地图系统,放大,再放大。当那个熟悉的公园轮廓出现在屏幕上时,叶可南的呼吸骤然停住。

    辅助线的终点,落在公园西北角的那张橡木长椅下。

    十年前的画面,像被按下了播放键,突然在脑海里炸开。

    10岁的叶可南攥着那块刚赢来的数学竞赛金牌,站在公园的草坪上哭得上气不接。金牌是他用三个月没睡午觉换来的,刚才和同学追逐时不小心弄丢了,他扒开草丛找了整整两个小时,手指被草叶划得全是小口子,却连金牌的影子都没看见。

    “别找了。”叶云天蹲在他面前,轻轻擦掉他脸上的眼泪,“爸爸带你去个地方。”

    他被父亲牵着,走到西北角的橡木长椅下。叶云天弯腰,从长椅底部的缝隙里掏出一个亮闪闪的东西——正是他的金牌,边缘还沾着几根草屑。

    “找到了!”叶可南惊喜地抢过金牌,却又突然愣住,“爸爸,你怎么知道它在这里?我没告诉你我丢哪儿了啊。”

    叶云天笑了,揉了揉他的头发,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脸上,睫毛投下细碎的阴影。“因为数学规律帮你藏的。”他说,“任何东西的位置,都能通过空间轨迹推算出来,就像解方程式一样,总有唯一解。”

    当时的叶可南似懂非懂,只觉得父亲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数学家。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什么数学规律。

    他调出十年前那个下午的气象记录:多云,西南风三级,风速2.3米\/秒。根据金牌的重量(158克)和形状,他用流体力学公式模拟了“金牌从口袋滑落→被风吹动→落入长椅缝隙”的完整轨迹——即使忽略空气阻力,误差范围也至少有五米,绝不可能精准到“长椅底部的缝隙”。

    除非,父亲早就知道金牌在那里。

    叶可南盯着全息屏幕上的绿色辅助线,突然明白了“隐藏条件”是什么。他在公式里输入时间参数t=0.618(黄金分割点),模型瞬间发生变化:克莱因瓶的瓶颈处浮现出一行小字,正是十年前那个下午的具体时间——16:43:27。

    这道题根本不是拓扑题,是父亲用数学语言写的坐标日志。

    他穿越回了十年前的那个下午,看着10岁的他在草坪上哭鼻子,然后提前走到长椅下,把金牌藏在那里,再装作“推算出来”的样子带他去找。所谓的“数学规律”,不过是一个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的天真,精心设计的温柔谎言。

    触控板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叶可南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数学的浪漫在于,它能用最理性的公式,描述最感性的存在。” 以前他以为指的是宇宙规律,现在才懂,父亲说的“感性存在”,是藏在数字背后的爱。

    第二节:草稿纸上的歪扭小熊与时空碎片

    叶可南的书桌上压着一张泛黄的草稿纸,边角已经卷成了波浪形。纸上是一道复杂的数论难题,解题步骤旁有一行清秀的批注,末尾画着一个极其潦草的小熊——圆脑袋歪向一边,耳朵画成了三角形,肚子上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

    这是他15岁那年,熬夜解题时留下的“奇迹”。

    那天晚上,他为了攻克一道国际奥数题,在书房待到凌晨三点。窗外的月光洒在草稿纸上,把那些数字照得像会发光的虫子,可他的思路却像被堵住的水管,怎么也通不了。困意像潮水般涌来,他趴在桌上,脸贴着冰凉的纸张,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草稿纸上多了一行字,笔迹和父亲一模一样:“试试用模p同余定理分解,注意p=3时的特殊解。” 而在这行字的末尾,就是那个歪扭的小熊。

    叶可南当时心脏狂跳。他冲出书房,看到父亲正在厨房煎蛋,白衬衫的袖子挽到肘部,露出小臂上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前几天调试云天3号时被仪器划伤的。“爸,你昨晚没睡?”他举着草稿纸问。

    叶云天回头笑了笑,眼里有红血丝:“起夜时看你灯还亮着,就进来瞅了一眼。那道题你卡了三天吧?模p同余是你去年最擅长的方法,怎么忘了?”

    他当时只顾着兴奋,没注意父亲说“起夜”时,眼神有瞬间的闪烁。现在想来,那根本不是起夜。

    因为那个小熊,是他5岁时的涂鸦。

    叶可南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里面藏着一个铁皮盒子,装着他小时候的画。他翻出一张蜡笔画:歪歪扭扭的太阳挂在左上角,底下是一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旁边跟着一个同样潦草的小熊,脑袋歪向一边,耳朵是三角形,肚子上画着爱心——和草稿纸上的小熊一模一样。

    这是他5岁生日那天画的,画完就随手丢在了玩具箱里,连母亲都没见过。后来搬家时,这张画早就不知所踪,他自己都快忘了小熊的具体样子。

    父亲怎么会记得?

    叶可南突然想起叶可西发现的那五个“异常时空节点”,其中一个的时间戳,正好对应他5岁生日那天。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攥紧了。

    父亲一定是穿越回了他5岁那年。他站在玩具箱旁,看着那个拿着蜡笔涂鸦的小男孩,把那个歪扭的小熊悄悄记在了心里。然后在他15岁那个熬夜的深夜,穿越回书房,写下解题思路,末了想起那个被遗忘的小熊,便随手画了上去。

    他不是在“提醒”他解题方法,是在说:“爸爸见过你5岁的样子,也在看着15岁的你,我一直都在。”

    叶可南拿起那张草稿纸,对着光看。墨迹在阳光下呈现出细微的分层——解题思路的墨迹略深,小熊的墨迹稍浅,显然不是同一时间画的。就像父亲的爱,跨越了十年的时空,在这张纸上重叠成一个温暖的印记。

    窗外的阳光渐渐升高,照在全息屏幕上的拓扑模型上。克莱因瓶的蓝色光线终于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模型中心浮现出一行字,是父亲的笔迹:“最短路径,是能回头看见你的地方。”

    叶可南捂住脸,眼泪从指缝里渗出来,滴在草稿纸上那个歪扭的小熊上。

    原来那些被他当作“巧合”的数学规律,那些精准到诡异的“推算”,全是父亲用时空碎片拼起来的密码。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隐藏条件,藏在儿子的每一道题里,每一个成长瞬间里,等着有一天被读懂。

    而现在,他终于解开了这道关于父爱的、最难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