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第394章 祥瑞入京,暗流涌动
热门推荐: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星武纪元
终极进化路
全职法师之五行至尊
洪荒,穿越之后
神助:从无业游民到霸道总裁
她这么老实,怎会海我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盗墓:她来自古武世界
南阳府,知府衙门,后堂书房。
夜深人静,烛火摇曳。
知府孙敬明,这位在官场沉浮了近三十年的能臣,此刻,正襟危坐于书案前,神情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凝重。
在他的面前,铺着一张由“澄心堂”出品的上等贡宣。他手中的,是一支顶级的“鸡狼毫”湖笔。
他正在撰写一份将决定他自己,以及远在青石县的张家未来命运的奏折。
他没有立刻下笔。
他脑海中反复盘旋的,是那几件来自张家的“神物”——那对晶莹剔-透的琉璃酒杯,那面清晰得令人心悸的“无瑕明镜”,以及,那面让他这个老花眼之人,重获阅读之乐的“阅书宝镜”。
他深知,这些东西,任何一件,都足以在京城掀起惊涛骇浪。
但他更明白,如何将这份“宝物”,以一种最稳妥、最有效、最能体现其价值,并能为自己和张家带来最大政治利益的方式,呈现在天子面前,是一门比制造宝物本身,更为高深的学问。
他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治下之民造出的新奇玩意儿。
不。
他要把它,塑造成一次“天人感应”的祥瑞事件!
“臣,南阳知府孙敬明,沐浴皇恩,诚惶诚恐,谨奏……”
他终于落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奏折中,他先是用极尽华美的辞藻,描绘了当今圣上登基以来,大宁朝如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即,他话锋一转,写到自己治下的南阳府,如何感受到上天的恩泽,竟于山野之中,感应天地灵气,烧炼出了“非金非玉,非石非木”的“通明琉璃”。
他将此物,定义为“祥瑞”。是上天对他孙敬明勤政爱民的嘉奖,更是对当今圣上“德配天地”的最高肯定!
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此“祥瑞”的出现,是如何让南阳府的百姓欢欣鼓舞,又是如何证明了当今朝堂政通人和,国运昌隆。
在奏折的最后,他才“轻描淡写”地提及,此祥瑞之中,有一面“阅书宝镜”,可助老者明察秋毫。他“斗胆”猜测,此物或是上天体恤圣上日夜为国操劳,特意降下,以助圣躬安康的神物。
整篇奏折,滴水不漏,立意高远。
它将一场单纯的献宝,升华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政治献礼,既彰显了“君权神授”,又为他孙敬明和张家,披上了一层“天命所归”的光环。
写完奏折,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封入特制的蜡封奏套,随即,唤来了自己最心腹的幕僚与护卫队长。
“传我令!”孙敬明的眼神,变得锐利无比,“即刻起,从府衙护卫中,挑选五十名最精锐、最可靠的好手!由你二人,亲自带队!”
“将此锦盒,连同这份奏折,以‘八百里加急’的规格,日夜兼程,护送入京!不得有丝毫差池!”
“记住,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们护送的,不是奇珍异宝,而是我孙某人,以及南阳府上下数千官吏的……身家性命!”
“遵命!”二人心头一凛,齐声应诺。
……
三天后。
一支戒备森严,旗帜上写着“南阳府贡”字样的车队,便踏上了通往京城的漫漫官道。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孙敬明甚至动用了自己的职权,调动了沿途数个州县的驿站和兵备,对此行进行接力护送。
一时间,“南阳府发现祥瑞,正加急送往京城”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通过官方的渠道,在各级官府之间,悄然流传开来。
这种半公开的秘密,比完全的保密,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与猜测。
京城,这座帝国的神经中枢,最先感受到了这股涌动的暗流。
那些在各部院任职的、消息灵通的官员们,开始在私下的酒宴与茶会中,低声议论此事。
“听说了吗?南阳府的孙知府,不知走了什么大运,据说是他治下,挖出了能照见人五脏六腑的宝镜,正快马加鞭地往京里送呢!”
“真有此事?我听说的版本,是南阳府天降陨石,砸开后,里面是天然形成的琉璃杯盏,晶莹剔透,能映出人前世今生的样貌!”
“不管是什么,能让孙敬明那种老成持重之人,用上‘祥瑞’二字,还如此大张旗鼓地护送,想必……绝非凡品!”
这些真假难辨的流言,为即将抵达京城的“祥瑞”,蒙上了一层愈发神秘、愈发引人遐想的面纱。
……
与此同时,京城,一座幽静的宅院之内。
刚刚从清溪县调任回京,在通政司担任从七品“通判”的王姓官员,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当他从自己的心腹口中,听到“南阳府”、“祥瑞”、“青石村张家”这几个关键词时,他手中的茶杯,猛地一晃,滚烫的茶水洒出,他却浑然不觉。
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瞬间笼罩了他的全身。
“张家……又是张家!”他咬牙切齿,眼中充满了怨毒与不甘,“这个阴魂不散的家族!我好不容易才从清溪县那个泥潭里爬出来,他们……他们竟然又以这种方式,追到了京城!”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张家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他更知道,能被孙敬明称之为“祥瑞”的东西,绝对拥有致命的吸引力!
他立刻意识到,这对他而言,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一旦张家再次通过献宝,入了圣上的眼,那他之前在清溪县,所有打压张小山的龌龊行径,都有可能被翻出来,到时候,自己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不行!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王通判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立刻唤来自己的幕僚,压低了声音,阴狠地吩咐道:
“你,立刻去联络我在御史台的几位同乡好友!让他们做好准备!”
“不管那孙敬明献上的是什么东西,都给我盯紧了!”
“若是寻常之物,就弹劾他‘哗众取宠,欺瞒圣听’!”
“若是真有些门道,就从‘来源’上做文章!就说这张家,乃是商贾之家,其心逐利,所献之物,必有妖异之处,恐非吉兆,乃是乱政之源!”
“总之,我们一定要抢在陛-下对那‘祥瑞’产生好感之前,将它,彻底污名化!将其,变成一个烫手的山芋!”
一场针对尚未进京的“祥瑞”的阴谋,已然在暗中,悄然织起。
……
七日后。
南阳府的贡品车队,终于抵达了京城。
知府孙敬明,早已在城外十里长亭,等候多时。
他没有让车队进城,而是将其,直接安置在了京郊一处由他心腹将领掌管的秘密军营之中,进行最严密的看管。
他自己,则带着那份早已写好的奏折,和一份礼单,孤身一人,进了京城。
他没有先去拜会任何旧友同僚,而是直接,前往了宫中最不起眼,却又权势滔天的所在——内侍监。
他以重金,求见了大内总管,李公公。
在密室之中,他没有拿出那三件正品,而是拿出了另一件由张家赶制出来的、略有瑕疵的“阅书宝镜”的次品,作为“见面礼”。
当李公公,这位侍奉了皇帝二十年,同样有些老眼昏花的老太监,透过那镜片,清晰地看清了自己掌心的纹路时。
他的手,猛地一抖。
他再看向孙敬明的眼神,已经变得截然不同。
孙敬明躬身说道:“公公,此物,乃下官治下之民偶然所得。下官不敢私藏,特来请教公公,此等‘祥瑞’,是否……有资格,能入圣上之眼?”
李公公摩挲着手中的“阅书宝镜”,沉默了许久。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气说道:“孙大人,你这送的,不是祥瑞。”
“你这送的,是解万岁爷燃眉之急的……及时雨啊。”
“咱家,会替你安排好的。”
“明日早朝,你,只需静候佳音便可。”
得到李公公这句承诺,孙敬明知道,自己此行,最关键的一步,已经稳了。
他走出内侍监,抬头望向那在夕阳下,显得愈发威严的紫禁城。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明日的朝堂之上,轰然引爆。
而他,和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家,已经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夜深人静,烛火摇曳。
知府孙敬明,这位在官场沉浮了近三十年的能臣,此刻,正襟危坐于书案前,神情前所未有的专注与凝重。
在他的面前,铺着一张由“澄心堂”出品的上等贡宣。他手中的,是一支顶级的“鸡狼毫”湖笔。
他正在撰写一份将决定他自己,以及远在青石县的张家未来命运的奏折。
他没有立刻下笔。
他脑海中反复盘旋的,是那几件来自张家的“神物”——那对晶莹剔-透的琉璃酒杯,那面清晰得令人心悸的“无瑕明镜”,以及,那面让他这个老花眼之人,重获阅读之乐的“阅书宝镜”。
他深知,这些东西,任何一件,都足以在京城掀起惊涛骇浪。
但他更明白,如何将这份“宝物”,以一种最稳妥、最有效、最能体现其价值,并能为自己和张家带来最大政治利益的方式,呈现在天子面前,是一门比制造宝物本身,更为高深的学问。
他不能简单地说,这是治下之民造出的新奇玩意儿。
不。
他要把它,塑造成一次“天人感应”的祥瑞事件!
“臣,南阳知府孙敬明,沐浴皇恩,诚惶诚恐,谨奏……”
他终于落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奏折中,他先是用极尽华美的辞藻,描绘了当今圣上登基以来,大宁朝如何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随即,他话锋一转,写到自己治下的南阳府,如何感受到上天的恩泽,竟于山野之中,感应天地灵气,烧炼出了“非金非玉,非石非木”的“通明琉璃”。
他将此物,定义为“祥瑞”。是上天对他孙敬明勤政爱民的嘉奖,更是对当今圣上“德配天地”的最高肯定!
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此“祥瑞”的出现,是如何让南阳府的百姓欢欣鼓舞,又是如何证明了当今朝堂政通人和,国运昌隆。
在奏折的最后,他才“轻描淡写”地提及,此祥瑞之中,有一面“阅书宝镜”,可助老者明察秋毫。他“斗胆”猜测,此物或是上天体恤圣上日夜为国操劳,特意降下,以助圣躬安康的神物。
整篇奏折,滴水不漏,立意高远。
它将一场单纯的献宝,升华成了一次意义非凡的政治献礼,既彰显了“君权神授”,又为他孙敬明和张家,披上了一层“天命所归”的光环。
写完奏折,他小心翼翼地将其封入特制的蜡封奏套,随即,唤来了自己最心腹的幕僚与护卫队长。
“传我令!”孙敬明的眼神,变得锐利无比,“即刻起,从府衙护卫中,挑选五十名最精锐、最可靠的好手!由你二人,亲自带队!”
“将此锦盒,连同这份奏折,以‘八百里加急’的规格,日夜兼程,护送入京!不得有丝毫差池!”
“记住,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们护送的,不是奇珍异宝,而是我孙某人,以及南阳府上下数千官吏的……身家性命!”
“遵命!”二人心头一凛,齐声应诺。
……
三天后。
一支戒备森严,旗帜上写着“南阳府贡”字样的车队,便踏上了通往京城的漫漫官道。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孙敬明甚至动用了自己的职权,调动了沿途数个州县的驿站和兵备,对此行进行接力护送。
一时间,“南阳府发现祥瑞,正加急送往京城”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通过官方的渠道,在各级官府之间,悄然流传开来。
这种半公开的秘密,比完全的保密,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与猜测。
京城,这座帝国的神经中枢,最先感受到了这股涌动的暗流。
那些在各部院任职的、消息灵通的官员们,开始在私下的酒宴与茶会中,低声议论此事。
“听说了吗?南阳府的孙知府,不知走了什么大运,据说是他治下,挖出了能照见人五脏六腑的宝镜,正快马加鞭地往京里送呢!”
“真有此事?我听说的版本,是南阳府天降陨石,砸开后,里面是天然形成的琉璃杯盏,晶莹剔透,能映出人前世今生的样貌!”
“不管是什么,能让孙敬明那种老成持重之人,用上‘祥瑞’二字,还如此大张旗鼓地护送,想必……绝非凡品!”
这些真假难辨的流言,为即将抵达京城的“祥瑞”,蒙上了一层愈发神秘、愈发引人遐想的面纱。
……
与此同时,京城,一座幽静的宅院之内。
刚刚从清溪县调任回京,在通政司担任从七品“通判”的王姓官员,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当他从自己的心腹口中,听到“南阳府”、“祥瑞”、“青石村张家”这几个关键词时,他手中的茶杯,猛地一晃,滚烫的茶水洒出,他却浑然不觉。
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瞬间笼罩了他的全身。
“张家……又是张家!”他咬牙切齿,眼中充满了怨毒与不甘,“这个阴魂不散的家族!我好不容易才从清溪县那个泥潭里爬出来,他们……他们竟然又以这种方式,追到了京城!”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张家那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他更知道,能被孙敬明称之为“祥瑞”的东西,绝对拥有致命的吸引力!
他立刻意识到,这对他而言,是一场巨大的危机。
一旦张家再次通过献宝,入了圣上的眼,那他之前在清溪县,所有打压张小山的龌龊行径,都有可能被翻出来,到时候,自己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不行!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王通判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他立刻唤来自己的幕僚,压低了声音,阴狠地吩咐道:
“你,立刻去联络我在御史台的几位同乡好友!让他们做好准备!”
“不管那孙敬明献上的是什么东西,都给我盯紧了!”
“若是寻常之物,就弹劾他‘哗众取宠,欺瞒圣听’!”
“若是真有些门道,就从‘来源’上做文章!就说这张家,乃是商贾之家,其心逐利,所献之物,必有妖异之处,恐非吉兆,乃是乱政之源!”
“总之,我们一定要抢在陛-下对那‘祥瑞’产生好感之前,将它,彻底污名化!将其,变成一个烫手的山芋!”
一场针对尚未进京的“祥瑞”的阴谋,已然在暗中,悄然织起。
……
七日后。
南阳府的贡品车队,终于抵达了京城。
知府孙敬明,早已在城外十里长亭,等候多时。
他没有让车队进城,而是将其,直接安置在了京郊一处由他心腹将领掌管的秘密军营之中,进行最严密的看管。
他自己,则带着那份早已写好的奏折,和一份礼单,孤身一人,进了京城。
他没有先去拜会任何旧友同僚,而是直接,前往了宫中最不起眼,却又权势滔天的所在——内侍监。
他以重金,求见了大内总管,李公公。
在密室之中,他没有拿出那三件正品,而是拿出了另一件由张家赶制出来的、略有瑕疵的“阅书宝镜”的次品,作为“见面礼”。
当李公公,这位侍奉了皇帝二十年,同样有些老眼昏花的老太监,透过那镜片,清晰地看清了自己掌心的纹路时。
他的手,猛地一抖。
他再看向孙敬明的眼神,已经变得截然不同。
孙敬明躬身说道:“公公,此物,乃下官治下之民偶然所得。下官不敢私藏,特来请教公公,此等‘祥瑞’,是否……有资格,能入圣上之眼?”
李公公摩挲着手中的“阅书宝镜”,沉默了许久。
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气说道:“孙大人,你这送的,不是祥瑞。”
“你这送的,是解万岁爷燃眉之急的……及时雨啊。”
“咱家,会替你安排好的。”
“明日早朝,你,只需静候佳音便可。”
得到李公公这句承诺,孙敬明知道,自己此行,最关键的一步,已经稳了。
他走出内侍监,抬头望向那在夕阳下,显得愈发威严的紫禁城。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明日的朝堂之上,轰然引爆。
而他,和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家,已经在这场风暴来临之前,占据了最好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