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桢记 第332章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热门推荐:
顶级悟性:从修炼基础剑法开始
诸神愚戏
从纪委科员问鼎权力巅峰
逗比是如何修仙的
万人嫌一心求死,师兄们却红了眼
穿越斩神,他们都称我为柳神
通天代野王不能是万人迷吗?
分手回岛,大海成了我的黄金渔场
穿成孽女,炮灰,大冤种后
卷首语
《大吴荒政考》载:\"预备仓者,国之命脉,民之倚仗。丰岁储粟,凶年赈饥,维系天下安稳。\" 德佑年间,旱蝗交迫,灾荒频仍,预备仓粮却因贪腐亏空殆尽。谢渊以左都御史之身,察民情之艰,谋救荒之策,力推 \"仓粮借贷\" 制。此制春贷秋还,取息充赈,既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固朝廷仓储之基。然新政触动豪绅巨贾与贪腐官吏利益,镇刑司百般阻挠,地方官吏阳奉阴违。谢渊以《贷粮章程》为刃,凭监察之权为盾,在权谋漩涡与民生困局间披荆斩棘,终使此制泽被天下,成大吴荒政千古典范。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德佑十五年惊蛰,晨雾未散。谢渊身着素色布袍,头戴竹笠,踩着泥泞不堪的官道,穿行于陈州乡间。道旁枯树虬枝上,挂着破衣烂衫,在风中飘荡;沟壑里横陈着饿殍,野狗龇牙咧嘴地撕扯着尸体,见有人来,才不甘地退开。他弯腰查看一位蜷缩的老妪遗体,发现其手指深深抠进泥土,手中还攥着半截挖草根的木铲,指甲缝里满是黑泥,眼眶不禁微微泛红。
\"大人,这已是第三日所见的第二十七具尸体。\" 师爷赵文声音发颤,怀中的赈灾记录簿沾满泥浆,纸页间还夹着几片枯黄的野菜叶,\"预备仓存粮仅够支撑七日,而新麦成熟尚需两月有余。周边州县的流民,正源源不断往陈州涌来。\"
谢渊缓缓站起身,望着远处荒芜的田地。干裂的土地上,只有稀疏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本该是春耕时节,却不见耕牛犁地,不闻农人吆喝。突然,他目光落在田埂上两个争抢野菜的孩童身上 —— 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尚在襁褓,大孩子死死护着一小把野菜,被推倒在地也不肯松手。他心头一紧,攥紧腰间革带:\"回衙!即刻召集户部、工部及地方官吏,明日巳时议事!\"
议事厅内,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户部主事王庸将算盘拨得噼啪响,算珠撞出急躁的节奏:\"谢大人,预备仓本就入不敷出,再贷粮出去,秋收若遇灾,拿什么还?如今仓储账目混乱,亏空巨大,根本经不起折腾!\"
\"不贷,百姓现在就饿死!\" 谢渊猛地拍案,震得案头的《大吴荒政书》跳起来,茶杯倾倒,茶水在书页上晕开,\"《荒政书》明载 '' 凶年贷种,丰年偿还 '',如今正是践行祖制之时!春贷秋还,收取低息充作赈济,既能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可充实仓廪,此乃两全之策!若因循守旧,坐视百姓饿死,我们这些朝廷命官,于心何安?\"
话音未落,镇刑司的飞鱼服闪过门槛。大太监王真的尖细嗓音响起:\"谢大人,随意动用预备仓粮,置祖宗法度于何地?预备仓乃国之根本,岂能容你胡来!\" 他手中拂尘扫过案头的《荒政书》,金丝穗子扫过之处,仿佛留下一道无形的裂痕。
谢渊的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案头堆满《大吴户律》《荒政辑要》等典籍,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纸条,写满批注。他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颤,在宣纸上反复书写,又重重划去,墨汁溅在案头的赈灾图上,宛如点点血泪。窗外春雨淅淅沥沥,打在芭蕉叶上,更添几分愁绪。
\"大人,这利息定为多少合适?\" 师爷赵文小心翼翼地问,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豪绅放印子钱,利息高达五分,百姓苦不堪言。\"
\"十分之一!\" 谢渊果断落笔,狼毫在纸上留下苍劲的字迹,\"《户律》规定民间借贷不得超过三分,我们取其下限,既能保证仓廪充实,又不让百姓负担过重。\" 他展开草拟的《贷粮章程》,逐字逐句核对:\"贷粮需保甲长作保,乡老见证;秋收后,里正监督偿还,不得拖延;若遇灾年,可申请缓还...... 但必须如实申报灾情,不得虚报瞒报。\"
然而,章程尚未公布,反对声便已如潮水般涌来。地方豪绅联名上书,称 \"此举坏了祖宗规矩,扰乱民间借贷秩序\";镇刑司的缇骑在城中散布谣言,说 \"仓粮贷出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最后还是百姓遭殃\"。深夜,谢渊坐在书房,握着那些匿名恐吓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眼中满是愤怒与坚定:\"你们越是阻拦,我越要推行下去!\"
文华殿内,龙涎香混着炭火气息,氤氲缭绕。谢渊怀抱装订整齐的《贷粮章程》,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光下微微发亮,腰间玉带扣随着步伐轻响。他跪在丹墀上,挺直脊背,声音洪亮:\"陛下,'' 仓粮借贷 '' 制可解眼前饥荒,充实仓廪,恳请准行!此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救荒良策。\"
王真尖着嗓子抢道:\"陛下,谢渊此举分明是乱政!预备仓粮乃国之根本,岂能随意借贷?若开此先例,日后必生乱象!\" 他身后,户部尚书陈显文微微颔首,手中的象牙笏板轻轻晃动,眼神闪烁不定。
\"乱政?\" 谢渊猛地抬头,额角青筋暴起,\"陈大人,去年预备仓采购的粮食,有三成发霉变质,这算不算乱政?\" 他从袖中掏出一本装订严密的账册,封皮上 \"陈州预备仓采购记录\" 几个字墨迹未干,\"这些都是下官暗访所得,采购价高出市价五成,敢问中间差价去了何处?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还是另有隐情?\"
殿内一片哗然。德佑帝眉头紧皱,目光在谢渊、王真和陈显文之间来回扫视:\"谢卿,此制当真可行?莫要空口无凭。\"
\"可行!\" 谢渊展开《贷粮章程》,又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书,\"臣已在陈州试点,选取五个村落,派专人监督。春借一石粮,秋还一石一斗,百姓感恩戴德,仓廪也有了盈余。这是试点的详细账目、百姓的联名证词,以及地方官吏的反馈。\" 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王真和陈显文,\"若有人敢从中作梗,臣身为左都御史,定当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当圣旨下达时,谢渊瞥见王真与陈显文交头接耳,陈显文的袖中隐约露出一角银票。他心中警铃大作,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场与贪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陈州李家庄,晨光微露。谢渊站在预备仓前,看着百姓们排成长队等待贷粮。队伍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满脸稚气的少年。一位老农颤巍巍地递上借据,双手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大人,俺家断粮三日了,这粮......\"
\"放心,按章程办事,秋后归还即可。\" 谢渊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转头叮嘱监贷官,\"每一笔借贷都要登记清楚,姓名、住址、借贷数量、担保人,一样都不能少。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救命粮。\"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次日清晨,监贷官急匆匆来报,官帽歪斜,官服上沾满泥土:\"大人,昨夜有人撬开粮仓,偷走了三百石粮食!门锁被砸得稀烂,粮仓里一片狼藉!\" 谢渊赶到现场,只见粮仓大门洞开,地上散落着镇刑司特有的铁蒺藜,脚印杂乱,延伸向远处。
\"查!\"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发白,\"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贼找出来!\" 他暗中派人调查,发现被盗的粮食竟出现在豪绅王员外的粮囤里。王员外的粮仓戒备森严,家丁们个个手持棍棒,而王员外正是王真的远房亲戚。更蹊跷的是,负责守卫粮仓的衙役,事发当晚竟集体称病告假。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谢渊手中,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谢渊私吞贷粮,中饱私囊,与地方豪强勾结,狼狈为奸!\" 镇刑司迅速介入,缇骑如狼似虎地冲进衙门,将谢渊的亲信一一抓捕,预备仓的借贷记录也被强行收走。
空荡荡的衙门里,谢渊站在 \"清正廉明\" 的匾额下,看着满地狼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连夜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这些年豪绅欺压百姓、官商勾结的恶行,收集百姓的联名证词;又暗中联络玄夜卫,冒着风险寻找被藏匿的借贷记录。
三日后,当谢渊将完整的证据链呈给德佑帝时,包括被盗粮食的流向记录、王真与王员外的往来信件,以及被篡改的账目原本。王真等人脸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冒。\"陛下,臣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奸人陷害。\" 谢渊声泪俱下,\"若不彻查,'' 仓粮借贷 '' 制何以推行?百姓又何以存活?这些蛀虫,才是真正的乱政之源!\"
虽然真相大白,但反对声并未平息。地方官吏消极怠工,故意拖延贷粮审批,找各种借口刁难百姓;豪绅们则哄抬粮价,囤积居奇,让百姓即便贷到粮食,也买不到种子农具。更有甚者,在民间散播谣言,说 \"贷了官粮会遭天谴\"。
谢渊顶着压力,亲自下乡宣讲。他站在土坡上,对着围坐的百姓们大声说道:\"乡亲们,这粮是朝廷借给你们救命的,利息低,还能缓还。只要好好种地,秋后丰收,日子就有盼头!\" 他还带着衙役丈量土地,确保贷粮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刁难百姓的官吏,当场撤职查办。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师爷赵文满脸疲惫,眼窝深陷,\"那些人阳奉阴违,我们防不胜防。长此以往,百姓对新政失去信心,可如何是好?\"
谢渊望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他们佝偻着背,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耕种,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目光坚定:\"明日起,我亲自坐镇预备仓,所有借贷事务,必须经我之手。谁敢阻拦,就是与百姓为敌,与朝廷为敌!\"
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谢渊在陈州督促还粮,看着百姓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脸上洋溢着喜悦,心中倍感欣慰。突然,一伙蒙面人冲进粮仓,手持火把,企图烧毁账本。
\"你们敢!\" 谢渊抄起一根木棍,挡在账本前。蒙面人蜂拥而上,棍棒如雨般落下。谢渊奋力抵抗,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官袍。混战中,玄夜卫及时赶到,将蒙面人制服。
审讯得知,幕后主使竟是王真和陈显文。他们妄图烧毁账本,毁灭证据,让 \"仓粮借贷\" 制彻底失败。谢渊看着他们的供词,浑身颤抖:\"好啊,为了阻止 '' 仓粮借贷 '',你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百姓的救命粮都要算计,良心何在?\"
他连夜赶往京师,将证据呈给德佑帝。当王真等人被押入诏狱时,谢渊站在皇宫外,望着巍峨的宫墙,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与贪腐的较量,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他知道,守护百姓的路,还很长。
在谢渊的坚持下,《贷粮章程》不断完善。新增 \"贷粮公示\" 条款,要求各州县将借贷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设立 \"百姓评议团\",由乡老、里正和普通百姓代表组成,参与贷粮事务的管理;明确规定镇刑司不得干预正常借贷事务,违者严惩不贷。
德佑帝还下旨,将 \"仓粮借贷\" 制推广至全国常平仓。谢渊亲自编写《贷粮实操指南》,详细说明贷粮流程、利息计算、灾情认定等细则,下发到每一个州县。他不辞辛劳,四处巡视,指导地方官吏推行新政。
当第一份来自其他州县的捷报传来时,谢渊正在批改文件。看着上面 \"仓廪充实,百姓安居\" 的字样,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窗外阳光明媚,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
\"仓粮借贷\" 制在全国推行。各地预备仓、常平仓重新焕发活力,百姓不再为青黄不接而发愁。春种时节,粮仓开仓贷粮;秋收之后,百姓自觉还粮。利息收入充实了赈济资金,灾年时,朝廷有足够的粮食救济百姓,不再饿殍遍野。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 师爷拿着弹劾奏章,神色紧张,\"说您干预地方事务,破坏朝廷法度。\"
谢渊微微一笑,将奏章丢进火盆,看着纸页在火焰中卷曲、变黑:\"只要百姓能吃饱饭,我这顶乌纱帽,不要也罢。比起百姓的安危,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麦浪翻滚,炊烟袅袅。
片尾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贷粮改制记》。书中详细记载着 \"仓粮借贷\" 制的推行过程,以及那些为守护百姓口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各地的预备仓前,都立着刻有《贷粮章程》的石碑,碑文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
每当春荒,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谢渊推行贷粮制的故事:\"那是个好官啊,为了咱老百姓,敢和贪官斗,敢改祖宗规矩。没有他,多少人要饿死在荒年......\" 而谢渊的名字,永远与这项利民制度紧紧相连,成为大吴王朝救荒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心怀苍生,为民请命。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仓粮借贷之制,可知利民之策,难在破除积弊;治国之道,贵在心系苍生。其以《贷粮章程》为剑,斩尽贪腐之徒;以监察之权为盾,守护百姓口粮。此制非独解一时之饥,更立百年之规,使仓廪常实,百姓无饥。谢公不畏强权,不惧诽谤,虽九死而不悔,终成千古之功。后之治世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制,护此仓,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
《大吴荒政考》载:\"预备仓者,国之命脉,民之倚仗。丰岁储粟,凶年赈饥,维系天下安稳。\" 德佑年间,旱蝗交迫,灾荒频仍,预备仓粮却因贪腐亏空殆尽。谢渊以左都御史之身,察民情之艰,谋救荒之策,力推 \"仓粮借贷\" 制。此制春贷秋还,取息充赈,既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固朝廷仓储之基。然新政触动豪绅巨贾与贪腐官吏利益,镇刑司百般阻挠,地方官吏阳奉阴违。谢渊以《贷粮章程》为刃,凭监察之权为盾,在权谋漩涡与民生困局间披荆斩棘,终使此制泽被天下,成大吴荒政千古典范。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德佑十五年惊蛰,晨雾未散。谢渊身着素色布袍,头戴竹笠,踩着泥泞不堪的官道,穿行于陈州乡间。道旁枯树虬枝上,挂着破衣烂衫,在风中飘荡;沟壑里横陈着饿殍,野狗龇牙咧嘴地撕扯着尸体,见有人来,才不甘地退开。他弯腰查看一位蜷缩的老妪遗体,发现其手指深深抠进泥土,手中还攥着半截挖草根的木铲,指甲缝里满是黑泥,眼眶不禁微微泛红。
\"大人,这已是第三日所见的第二十七具尸体。\" 师爷赵文声音发颤,怀中的赈灾记录簿沾满泥浆,纸页间还夹着几片枯黄的野菜叶,\"预备仓存粮仅够支撑七日,而新麦成熟尚需两月有余。周边州县的流民,正源源不断往陈州涌来。\"
谢渊缓缓站起身,望着远处荒芜的田地。干裂的土地上,只有稀疏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本该是春耕时节,却不见耕牛犁地,不闻农人吆喝。突然,他目光落在田埂上两个争抢野菜的孩童身上 —— 大的不过七八岁,小的尚在襁褓,大孩子死死护着一小把野菜,被推倒在地也不肯松手。他心头一紧,攥紧腰间革带:\"回衙!即刻召集户部、工部及地方官吏,明日巳时议事!\"
议事厅内,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户部主事王庸将算盘拨得噼啪响,算珠撞出急躁的节奏:\"谢大人,预备仓本就入不敷出,再贷粮出去,秋收若遇灾,拿什么还?如今仓储账目混乱,亏空巨大,根本经不起折腾!\"
\"不贷,百姓现在就饿死!\" 谢渊猛地拍案,震得案头的《大吴荒政书》跳起来,茶杯倾倒,茶水在书页上晕开,\"《荒政书》明载 '' 凶年贷种,丰年偿还 '',如今正是践行祖制之时!春贷秋还,收取低息充作赈济,既能解百姓燃眉之急,又可充实仓廪,此乃两全之策!若因循守旧,坐视百姓饿死,我们这些朝廷命官,于心何安?\"
话音未落,镇刑司的飞鱼服闪过门槛。大太监王真的尖细嗓音响起:\"谢大人,随意动用预备仓粮,置祖宗法度于何地?预备仓乃国之根本,岂能容你胡来!\" 他手中拂尘扫过案头的《荒政书》,金丝穗子扫过之处,仿佛留下一道无形的裂痕。
谢渊的书房内,烛火彻夜未熄。案头堆满《大吴户律》《荒政辑要》等典籍,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纸条,写满批注。他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颤,在宣纸上反复书写,又重重划去,墨汁溅在案头的赈灾图上,宛如点点血泪。窗外春雨淅淅沥沥,打在芭蕉叶上,更添几分愁绪。
\"大人,这利息定为多少合适?\" 师爷赵文小心翼翼地问,目光扫过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豪绅放印子钱,利息高达五分,百姓苦不堪言。\"
\"十分之一!\" 谢渊果断落笔,狼毫在纸上留下苍劲的字迹,\"《户律》规定民间借贷不得超过三分,我们取其下限,既能保证仓廪充实,又不让百姓负担过重。\" 他展开草拟的《贷粮章程》,逐字逐句核对:\"贷粮需保甲长作保,乡老见证;秋收后,里正监督偿还,不得拖延;若遇灾年,可申请缓还...... 但必须如实申报灾情,不得虚报瞒报。\"
然而,章程尚未公布,反对声便已如潮水般涌来。地方豪绅联名上书,称 \"此举坏了祖宗规矩,扰乱民间借贷秩序\";镇刑司的缇骑在城中散布谣言,说 \"仓粮贷出就成了泼出去的水,有去无回,最后还是百姓遭殃\"。深夜,谢渊坐在书房,握着那些匿名恐吓信,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眼中满是愤怒与坚定:\"你们越是阻拦,我越要推行下去!\"
文华殿内,龙涎香混着炭火气息,氤氲缭绕。谢渊怀抱装订整齐的《贷粮章程》,蟒袍上的獬豸补子在烛光下微微发亮,腰间玉带扣随着步伐轻响。他跪在丹墀上,挺直脊背,声音洪亮:\"陛下,'' 仓粮借贷 '' 制可解眼前饥荒,充实仓廪,恳请准行!此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乃救荒良策。\"
王真尖着嗓子抢道:\"陛下,谢渊此举分明是乱政!预备仓粮乃国之根本,岂能随意借贷?若开此先例,日后必生乱象!\" 他身后,户部尚书陈显文微微颔首,手中的象牙笏板轻轻晃动,眼神闪烁不定。
\"乱政?\" 谢渊猛地抬头,额角青筋暴起,\"陈大人,去年预备仓采购的粮食,有三成发霉变质,这算不算乱政?\" 他从袖中掏出一本装订严密的账册,封皮上 \"陈州预备仓采购记录\" 几个字墨迹未干,\"这些都是下官暗访所得,采购价高出市价五成,敢问中间差价去了何处?是进了某些人的私囊,还是另有隐情?\"
殿内一片哗然。德佑帝眉头紧皱,目光在谢渊、王真和陈显文之间来回扫视:\"谢卿,此制当真可行?莫要空口无凭。\"
\"可行!\" 谢渊展开《贷粮章程》,又拿出一叠厚厚的文书,\"臣已在陈州试点,选取五个村落,派专人监督。春借一石粮,秋还一石一斗,百姓感恩戴德,仓廪也有了盈余。这是试点的详细账目、百姓的联名证词,以及地方官吏的反馈。\" 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王真和陈显文,\"若有人敢从中作梗,臣身为左都御史,定当严查到底,绝不姑息!\"
当圣旨下达时,谢渊瞥见王真与陈显文交头接耳,陈显文的袖中隐约露出一角银票。他心中警铃大作,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场与贪腐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陈州李家庄,晨光微露。谢渊站在预备仓前,看着百姓们排成长队等待贷粮。队伍中有拄着拐杖的老人,有背着孩子的妇人,还有满脸稚气的少年。一位老农颤巍巍地递上借据,双手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大人,俺家断粮三日了,这粮......\"
\"放心,按章程办事,秋后归还即可。\" 谢渊拍了拍老农的肩膀,转头叮嘱监贷官,\"每一笔借贷都要登记清楚,姓名、住址、借贷数量、担保人,一样都不能少。这些粮食,都是百姓的救命粮。\"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次日清晨,监贷官急匆匆来报,官帽歪斜,官服上沾满泥土:\"大人,昨夜有人撬开粮仓,偷走了三百石粮食!门锁被砸得稀烂,粮仓里一片狼藉!\" 谢渊赶到现场,只见粮仓大门洞开,地上散落着镇刑司特有的铁蒺藜,脚印杂乱,延伸向远处。
\"查!\" 谢渊握紧拳头,指节发白,\"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把盗贼找出来!\" 他暗中派人调查,发现被盗的粮食竟出现在豪绅王员外的粮囤里。王员外的粮仓戒备森严,家丁们个个手持棍棒,而王员外正是王真的远房亲戚。更蹊跷的是,负责守卫粮仓的衙役,事发当晚竟集体称病告假。
正当调查陷入僵局时,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谢渊手中,信上字迹潦草,却字字诛心:\"谢渊私吞贷粮,中饱私囊,与地方豪强勾结,狼狈为奸!\" 镇刑司迅速介入,缇骑如狼似虎地冲进衙门,将谢渊的亲信一一抓捕,预备仓的借贷记录也被强行收走。
空荡荡的衙门里,谢渊站在 \"清正廉明\" 的匾额下,看着满地狼藉,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他连夜拜访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老,在昏暗的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这些年豪绅欺压百姓、官商勾结的恶行,收集百姓的联名证词;又暗中联络玄夜卫,冒着风险寻找被藏匿的借贷记录。
三日后,当谢渊将完整的证据链呈给德佑帝时,包括被盗粮食的流向记录、王真与王员外的往来信件,以及被篡改的账目原本。王真等人脸色惨白,额头上冷汗直冒。\"陛下,臣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奸人陷害。\" 谢渊声泪俱下,\"若不彻查,'' 仓粮借贷 '' 制何以推行?百姓又何以存活?这些蛀虫,才是真正的乱政之源!\"
虽然真相大白,但反对声并未平息。地方官吏消极怠工,故意拖延贷粮审批,找各种借口刁难百姓;豪绅们则哄抬粮价,囤积居奇,让百姓即便贷到粮食,也买不到种子农具。更有甚者,在民间散播谣言,说 \"贷了官粮会遭天谴\"。
谢渊顶着压力,亲自下乡宣讲。他站在土坡上,对着围坐的百姓们大声说道:\"乡亲们,这粮是朝廷借给你们救命的,利息低,还能缓还。只要好好种地,秋后丰收,日子就有盼头!\" 他还带着衙役丈量土地,确保贷粮真正落到实处,对于刁难百姓的官吏,当场撤职查办。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师爷赵文满脸疲惫,眼窝深陷,\"那些人阳奉阴违,我们防不胜防。长此以往,百姓对新政失去信心,可如何是好?\"
谢渊望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他们佝偻着背,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耕种,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目光坚定:\"明日起,我亲自坐镇预备仓,所有借贷事务,必须经我之手。谁敢阻拦,就是与百姓为敌,与朝廷为敌!\"
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在风中翻滚。谢渊在陈州督促还粮,看着百姓们推着装满粮食的独轮车,脸上洋溢着喜悦,心中倍感欣慰。突然,一伙蒙面人冲进粮仓,手持火把,企图烧毁账本。
\"你们敢!\" 谢渊抄起一根木棍,挡在账本前。蒙面人蜂拥而上,棍棒如雨般落下。谢渊奋力抵抗,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官袍。混战中,玄夜卫及时赶到,将蒙面人制服。
审讯得知,幕后主使竟是王真和陈显文。他们妄图烧毁账本,毁灭证据,让 \"仓粮借贷\" 制彻底失败。谢渊看着他们的供词,浑身颤抖:\"好啊,为了阻止 '' 仓粮借贷 '',你们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连百姓的救命粮都要算计,良心何在?\"
他连夜赶往京师,将证据呈给德佑帝。当王真等人被押入诏狱时,谢渊站在皇宫外,望着巍峨的宫墙,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与贪腐的较量,他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他知道,守护百姓的路,还很长。
在谢渊的坚持下,《贷粮章程》不断完善。新增 \"贷粮公示\" 条款,要求各州县将借贷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百姓监督;设立 \"百姓评议团\",由乡老、里正和普通百姓代表组成,参与贷粮事务的管理;明确规定镇刑司不得干预正常借贷事务,违者严惩不贷。
德佑帝还下旨,将 \"仓粮借贷\" 制推广至全国常平仓。谢渊亲自编写《贷粮实操指南》,详细说明贷粮流程、利息计算、灾情认定等细则,下发到每一个州县。他不辞辛劳,四处巡视,指导地方官吏推行新政。
当第一份来自其他州县的捷报传来时,谢渊正在批改文件。看着上面 \"仓廪充实,百姓安居\" 的字样,他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窗外阳光明媚,照在他疲惫却欣慰的脸上。
\"仓粮借贷\" 制在全国推行。各地预备仓、常平仓重新焕发活力,百姓不再为青黄不接而发愁。春种时节,粮仓开仓贷粮;秋收之后,百姓自觉还粮。利息收入充实了赈济资金,灾年时,朝廷有足够的粮食救济百姓,不再饿殍遍野。
然而,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大人,御史台弹劾您越权!\" 师爷拿着弹劾奏章,神色紧张,\"说您干预地方事务,破坏朝廷法度。\"
谢渊微微一笑,将奏章丢进火盆,看着纸页在火焰中卷曲、变黑:\"只要百姓能吃饱饭,我这顶乌纱帽,不要也罢。比起百姓的安危,这些虚名又算得了什么?\"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麦浪翻滚,炊烟袅袅。
片尾
大吴学子仍在研读《谢公贷粮改制记》。书中详细记载着 \"仓粮借贷\" 制的推行过程,以及那些为守护百姓口粮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各地的预备仓前,都立着刻有《贷粮章程》的石碑,碑文历经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
每当春荒,老人们便会围坐在一起,讲述谢渊推行贷粮制的故事:\"那是个好官啊,为了咱老百姓,敢和贪官斗,敢改祖宗规矩。没有他,多少人要饿死在荒年......\" 而谢渊的名字,永远与这项利民制度紧紧相连,成为大吴王朝救荒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员,心怀苍生,为民请命。
卷尾
太史公曰:观谢渊推行仓粮借贷之制,可知利民之策,难在破除积弊;治国之道,贵在心系苍生。其以《贷粮章程》为剑,斩尽贪腐之徒;以监察之权为盾,守护百姓口粮。此制非独解一时之饥,更立百年之规,使仓廪常实,百姓无饥。谢公不畏强权,不惧诽谤,虽九死而不悔,终成千古之功。后之治世者,当效谢公之勇,守此制,护此仓,方不负黎民所托,社稷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