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82章 盐田脉·卤花信
《盐田脉·卤花信》
翻土的木耙磕在池底,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萧凡直起身,把耙子往池边一靠,弯腰扒开脚下的湿泥——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边角磨得圆钝,表面结着层白花花的卤晶,像谁撒了把碎盐。
这盐田是祖上传下的,分“暖卤”“凝霜”“收雪”三池,春晒暖卤,夏凝霜花,秋收雪盐,到了初秋,本该是清池晒最后的秋盐,可今年怪得很,暖卤池底总翻出些旧东西。前几日是半只锈烂的铜壶,昨天是片绣着云纹的布角,今天又来块石板。
“哥,阿伯让你去看凝霜池的卤度。”妹妹萧晚抱着只粗瓷碗跑过来,碗沿沾着圈米浆,“刚蒸的米糕,你先垫垫。”
萧凡接过碗,咬了口米糕,清甜混着米香漫开。他瞥了眼萧晚沾着面粉的鼻尖,笑:“你又偷尝生面?”
萧晚脸一红,摆手:“才没有!是揉面时沾的。”她蹲下来看那块石板,手指刚要碰,被萧凡拍开:“别碰,卤水浸了这些年,边缘利得很。”他用木耙把石板撬起来,反面竟刻着字,只是被卤晶糊住,看不清笔画。
“这啥呀?”萧晚凑得更近,“跟阿爷祠堂里那几块老碑似的。”
“说不准是老辈记盐量的碑。”萧凡把石板翻过来,往旁边干燥的土堆上放,“先晾着,等卤晶化了再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阿伯的吆喝:“萧凡!凝霜池的卤镜起雾了!”
盐田看卤靠“卤镜”——清晨太阳没出来时,凝霜池的卤水静得像面镜子,若是卤度够了,镜面清亮,能映出天上的云;若是卤度不足,镜面就发雾,像蒙了层纱。这时候起雾,秋盐怕是晒不成了。
萧凡把米糕塞给萧晚,抄起靠在池边的测卤杆就往凝霜池跑。测卤杆是枣木做的,杆上刻着刻度,下头坠着块铅,放进卤水里,铅沉得越深,卤度越足。他蹲在池边,把测卤杆慢慢往下放,铅块刚沾着卤水,就听“叮”的一声轻响——不是沉下去的闷声,是像碰到了什么硬东西。
他心里咯噔一下,把测卤杆往上提了提,再慢慢放下去。这次看清了,卤水底下竟漂着层薄薄的白霜,铅块落在霜上,根本沉不下去。
“怪了。”萧凡皱起眉。凝霜池的霜是卤度够了才会结,多在夏末,初秋哪有这道理?他伸手往卤水里探,指尖刚碰到水面,就觉得凉得刺骨——寻常卤水是温的,哪怕秋凉,也不至于这么冰。
“阿伯,这水怎么这么凉?”他回头喊。
阿伯拄着拐杖走过来,弯腰看了看池水,又摸了摸池边的泥,脸色沉下来:“怕是底下的‘卤脉’动了。”
卤脉是盐田底下的暗流,老辈说盐田能存卤,全靠卤脉托着。卤脉一动,要么卤水变稀,要么水温反常,从来不是好事。
“那咋办?”萧凡问。
阿伯没说话,盯着凝霜池中央看。那里的卤水正一圈圈往外冒小泡,泡破了,就结出颗颗细白的卤花,像撒了把碎珍珠。他忽然说:“去把暖卤池翻出来的石板拿过来。”
萧凡赶紧跑回暖卤池,把那块青石板抱过来。阿伯接过石板,用拐杖把反面的卤晶刮掉,露出底下的字——是三个模糊的篆字,萧凡只认出个“卤”,另外两个像是“泉”和“脉”。
“果然是卤脉碑。”阿伯叹了口气,“老辈说,卤脉碑沉在哪池,哪池的卤脉就不稳。当年你阿爷埋它的时候,说要镇着卤脉,怎么会自己翻出来?”
萧晚也跟了过来,听阿伯这么说,小声问:“那是不是要把它再埋回去?”
阿伯摇头:“埋回去没用了。碑自己出来,是卤脉要‘醒’了。”他顿了顿,指着凝霜池里的卤花,“你看这卤花,比夏末的还细,说明卤脉里的新卤涌上来了,只是水温没跟上,才结了霜。”
“新卤涌上来是好事啊?”萧晚睁大眼睛。
“好是好,可来得不是时候。”阿伯敲了敲拐杖,“新卤要晒透,得靠秋老虎的太阳,这几日天阴,晒不熟,卤水里的杂质沉不下去,晒出的盐会发苦。”
萧凡蹲在池边,看着那些细白的卤花慢慢浮上来,又慢慢化在水里。他忽然想起刚才暖卤池翻土时,泥里好像有股淡淡的腥气,不是卤水的咸腥,是像……像地下泉水的味道。
“阿伯,我去暖卤池看看。”他站起身,往暖卤池跑。刚跑到池边,就见刚才翻土的地方,湿泥正慢慢往下陷,陷出个小坑,坑里渗出些清亮的水,不是卤水的淡黄色,是透明的,带着股凉丝丝的气。
“哥,怎么了?”萧晚跟过来,吓得往后退了半步,“这地怎么塌了?”
萧凡没说话,蹲下来,用手指蘸了点渗水,尝了尝——不咸,反带着点甜。是淡水。
盐田最怕淡水混进来,淡水一冲,卤水就废了。可这水是从地下渗出来的,明显是卤脉动了,把地下的淡水带了上来。
“阿伯!暖卤池渗淡水了!”萧凡喊。
阿伯拄着拐杖赶来,看了眼那个小坑,脸色更沉了:“卤脉移位了。”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得赶紧把三池的卤水引到收雪池去,收雪池地势高,底下是石板底,能挡住淡水。”
收雪池是秋末收盐用的,池底铺着青石板,比另外两池高半尺。萧凡点头:“我去开闸。”
盐田的闸在暖卤池和凝霜池之间,是块木闸板,平时用土埋着。萧凡拿锄头刨开土,刚要把闸板往上提,就听“咔嚓”一声,闸板竟裂了道缝——这闸板是去年新换的松木,怎么会裂?
他心里一急,用手去扳闸板,刚碰到木板,就觉得手心一阵凉,低头一看,闸板上竟结了层薄冰。
“这天气,怎么会结冰?”萧晚惊得叫出声。
初秋虽凉,可白天气温也有二十多度,哪能结冰?萧凡咬咬牙,用肩膀顶住闸板,使劲往上抬。闸板“嘎吱”响着,慢慢被抬起寸许,卤水顺着闸口往收雪池流,可刚流了几步,就在地上结了层白霜。
“不行,流得太慢了。”阿伯皱着眉,“等流完,淡水怕是已经把暖卤池淹了。”他看向萧凡,“你去村东头找你王叔,让他把抽卤泵借来,快!”
萧凡应声就往外跑,刚跑出盐田,就见天阴得更重了,风里带着股湿冷的气,像是要下雨。他心里急,跑得更快,路过村口老槐树时,忽然听见树后有人喊他:“萧凡哥。”
回头一看,是邻村的陈禾,正抱着个竹筐站在树后,筐里装着些青枣。陈禾是个哑女,平时很少来村里,萧凡愣了一下:“你怎么在这?”
陈禾指了指盐田的方向,又指了指自己的筐,把筐往萧凡面前递了递,示意他拿枣。
萧凡摆摆手:“我没空,盐田出事了。”他刚要走,陈禾忽然拉住他的胳膊,从筐底掏出块东西——是块巴掌大的玉,青绿色,上面刻着和卤脉碑上一样的篆字,只是更清楚,是“卤泉”二字。
“这是……”萧凡愣住了。
陈禾指了指玉,又指了指盐田,然后做了个“挖”的动作,再指了指收雪池的方向。
萧凡忽然明白了。陈禾的爷爷是以前看盐田的老把式,说不定她知道些什么。他接过玉:“你是说,这玉能镇卤脉?”
陈禾点点头,又指了指收雪池,做了个“埋”的动作。
萧凡心里一动,把玉揣进怀里:“谢你了,我先去借泵。”他没再耽误,转身往村东头跑。
找到王叔时,王叔正在修农具,听萧凡说盐田的事,赶紧把抽卤泵扛出来:“我跟你一起去,这泵我熟。”
两人推着泵回到盐田,阿伯正蹲在暖卤池边,看着那个小坑发愁——坑里的渗水已经积了半尺深,周围的泥都湿成了浆。
“快,把泵放凝霜池里。”阿伯站起身。
王叔把泵放进凝霜池,接好管子,通上电。泵“嗡嗡”响起来,卤水顺着管子往收雪池流,比刚才开闸快了不少。
“能赶上吗?”萧晚小声问。
萧凡看着收雪池里的卤水慢慢涨起来,又看了看暖卤池里越积越多的淡水,没说话。他摸了摸怀里的玉,冰凉的,像是能吸走手心的温度。
抽了快一个时辰,凝霜池的卤水快抽干了,暖卤池的淡水也漫到了池边。就在这时,天空“轰隆”响了声雷,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
“糟了!”阿伯跺脚,“下雨就完了,雨水混进收雪池,卤水就废了!”
收雪池没有盖,雨水落进去,会稀释卤水。萧凡抬头看天,雨越下越大,他忽然想起陈禾的动作,转身往收雪池跑:“我去埋玉!”
阿伯和王叔都愣了,萧晚赶紧跟上去。萧凡跑到收雪池中央,蹲下来,用手刨池底的泥。石板底的泥很薄,刨了几下就露出石板,石板缝里渗着卤水,冰凉刺骨。
他掏出那块青玉,刚要往泥里埋,就见玉上的“卤泉”二字忽然亮了起来,青绿色的光映得周围的卤水都泛着绿光。紧接着,收雪池里的卤水开始冒泡,不是刚才的小泡,是拳头大的泡,咕嘟咕嘟往上冒,池底传来“嗡嗡”的震动声。
“哥,你看!”萧晚指着暖卤池的方向。
萧凡回头一看,暖卤池里的淡水竟开始往地下渗,那个小坑慢慢变小,最后竟消失了。凝霜池里的白霜也化了,测卤杆放进去,铅块“咚”地沉了下去,稳稳地停在刻度线上——卤度够了。
雨还在下,可收雪池里的卤水却越来越清,水面上结出层薄薄的卤膜,像层透明的玻璃。阿伯和王叔走过来,看着池里的卤水,都愣住了。
“这……这是成了?”王叔喃喃道。
阿伯看着萧凡手里的玉,又看了看收雪池里的卤膜,长叹口气:“老辈说卤脉有灵,看来是真的。这玉怕是卤脉的‘引’,能把新卤聚起来。”
雨下了半个时辰就停了,太阳从云里钻出来,照在收雪池上,卤膜反射着光,像撒了层碎金。萧凡把青玉埋进池底的泥里,刚埋好,就见卤膜上结出颗颗卤花,比刚才凝霜池里的更细、更白,轻轻一碰,就化成了盐粒。
“这下,秋盐能晒成了。”阿伯笑着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萧晚捡起颗卤花,尝了尝,眼睛一亮:“好咸!比去年的盐还鲜!”
萧凡蹲在池边,看着那些卤花慢慢聚成盐霜,心里忽然松了口气。他想起陈禾递给他玉时的眼神,清澈又笃定,像知道这一切会发生似的。
傍晚时,收雪池的盐霜已经结了半指厚,阿伯让萧凡和萧晚去叫陈禾来盐田看看。两人走到邻村,陈禾正在院子里晒枣,看见他们来,笑了笑,指了指盐田的方向,又指了指天上的太阳,像是在说“会好的”。
回去的路上,萧晚拿着颗青枣,咬了口:“哥,你说陈禾怎么知道那玉有用?”
萧凡看着远处盐田上空的炊烟,风里飘来卤水和盐霜的咸香,他笑了笑:“或许,有些事,老辈早就记在心里了,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夜色慢慢落下来,收雪池里的盐霜在月光下泛着银白的光,像落了层薄雪。卤脉碑被重新立在收雪池边,碑上的字被月光照得清晰,“卤泉脉”三个字,像是在静静诉说着盐田和人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在这方水土里,生根,发芽,结出咸香的果。
翻土的木耙磕在池底,发出“咚”的一声闷响。萧凡直起身,把耙子往池边一靠,弯腰扒开脚下的湿泥——是块巴掌大的青石板,边角磨得圆钝,表面结着层白花花的卤晶,像谁撒了把碎盐。
这盐田是祖上传下的,分“暖卤”“凝霜”“收雪”三池,春晒暖卤,夏凝霜花,秋收雪盐,到了初秋,本该是清池晒最后的秋盐,可今年怪得很,暖卤池底总翻出些旧东西。前几日是半只锈烂的铜壶,昨天是片绣着云纹的布角,今天又来块石板。
“哥,阿伯让你去看凝霜池的卤度。”妹妹萧晚抱着只粗瓷碗跑过来,碗沿沾着圈米浆,“刚蒸的米糕,你先垫垫。”
萧凡接过碗,咬了口米糕,清甜混着米香漫开。他瞥了眼萧晚沾着面粉的鼻尖,笑:“你又偷尝生面?”
萧晚脸一红,摆手:“才没有!是揉面时沾的。”她蹲下来看那块石板,手指刚要碰,被萧凡拍开:“别碰,卤水浸了这些年,边缘利得很。”他用木耙把石板撬起来,反面竟刻着字,只是被卤晶糊住,看不清笔画。
“这啥呀?”萧晚凑得更近,“跟阿爷祠堂里那几块老碑似的。”
“说不准是老辈记盐量的碑。”萧凡把石板翻过来,往旁边干燥的土堆上放,“先晾着,等卤晶化了再看。”
正说着,远处传来阿伯的吆喝:“萧凡!凝霜池的卤镜起雾了!”
盐田看卤靠“卤镜”——清晨太阳没出来时,凝霜池的卤水静得像面镜子,若是卤度够了,镜面清亮,能映出天上的云;若是卤度不足,镜面就发雾,像蒙了层纱。这时候起雾,秋盐怕是晒不成了。
萧凡把米糕塞给萧晚,抄起靠在池边的测卤杆就往凝霜池跑。测卤杆是枣木做的,杆上刻着刻度,下头坠着块铅,放进卤水里,铅沉得越深,卤度越足。他蹲在池边,把测卤杆慢慢往下放,铅块刚沾着卤水,就听“叮”的一声轻响——不是沉下去的闷声,是像碰到了什么硬东西。
他心里咯噔一下,把测卤杆往上提了提,再慢慢放下去。这次看清了,卤水底下竟漂着层薄薄的白霜,铅块落在霜上,根本沉不下去。
“怪了。”萧凡皱起眉。凝霜池的霜是卤度够了才会结,多在夏末,初秋哪有这道理?他伸手往卤水里探,指尖刚碰到水面,就觉得凉得刺骨——寻常卤水是温的,哪怕秋凉,也不至于这么冰。
“阿伯,这水怎么这么凉?”他回头喊。
阿伯拄着拐杖走过来,弯腰看了看池水,又摸了摸池边的泥,脸色沉下来:“怕是底下的‘卤脉’动了。”
卤脉是盐田底下的暗流,老辈说盐田能存卤,全靠卤脉托着。卤脉一动,要么卤水变稀,要么水温反常,从来不是好事。
“那咋办?”萧凡问。
阿伯没说话,盯着凝霜池中央看。那里的卤水正一圈圈往外冒小泡,泡破了,就结出颗颗细白的卤花,像撒了把碎珍珠。他忽然说:“去把暖卤池翻出来的石板拿过来。”
萧凡赶紧跑回暖卤池,把那块青石板抱过来。阿伯接过石板,用拐杖把反面的卤晶刮掉,露出底下的字——是三个模糊的篆字,萧凡只认出个“卤”,另外两个像是“泉”和“脉”。
“果然是卤脉碑。”阿伯叹了口气,“老辈说,卤脉碑沉在哪池,哪池的卤脉就不稳。当年你阿爷埋它的时候,说要镇着卤脉,怎么会自己翻出来?”
萧晚也跟了过来,听阿伯这么说,小声问:“那是不是要把它再埋回去?”
阿伯摇头:“埋回去没用了。碑自己出来,是卤脉要‘醒’了。”他顿了顿,指着凝霜池里的卤花,“你看这卤花,比夏末的还细,说明卤脉里的新卤涌上来了,只是水温没跟上,才结了霜。”
“新卤涌上来是好事啊?”萧晚睁大眼睛。
“好是好,可来得不是时候。”阿伯敲了敲拐杖,“新卤要晒透,得靠秋老虎的太阳,这几日天阴,晒不熟,卤水里的杂质沉不下去,晒出的盐会发苦。”
萧凡蹲在池边,看着那些细白的卤花慢慢浮上来,又慢慢化在水里。他忽然想起刚才暖卤池翻土时,泥里好像有股淡淡的腥气,不是卤水的咸腥,是像……像地下泉水的味道。
“阿伯,我去暖卤池看看。”他站起身,往暖卤池跑。刚跑到池边,就见刚才翻土的地方,湿泥正慢慢往下陷,陷出个小坑,坑里渗出些清亮的水,不是卤水的淡黄色,是透明的,带着股凉丝丝的气。
“哥,怎么了?”萧晚跟过来,吓得往后退了半步,“这地怎么塌了?”
萧凡没说话,蹲下来,用手指蘸了点渗水,尝了尝——不咸,反带着点甜。是淡水。
盐田最怕淡水混进来,淡水一冲,卤水就废了。可这水是从地下渗出来的,明显是卤脉动了,把地下的淡水带了上来。
“阿伯!暖卤池渗淡水了!”萧凡喊。
阿伯拄着拐杖赶来,看了眼那个小坑,脸色更沉了:“卤脉移位了。”他抬头看了看天,云层压得很低,像是要下雨,“得赶紧把三池的卤水引到收雪池去,收雪池地势高,底下是石板底,能挡住淡水。”
收雪池是秋末收盐用的,池底铺着青石板,比另外两池高半尺。萧凡点头:“我去开闸。”
盐田的闸在暖卤池和凝霜池之间,是块木闸板,平时用土埋着。萧凡拿锄头刨开土,刚要把闸板往上提,就听“咔嚓”一声,闸板竟裂了道缝——这闸板是去年新换的松木,怎么会裂?
他心里一急,用手去扳闸板,刚碰到木板,就觉得手心一阵凉,低头一看,闸板上竟结了层薄冰。
“这天气,怎么会结冰?”萧晚惊得叫出声。
初秋虽凉,可白天气温也有二十多度,哪能结冰?萧凡咬咬牙,用肩膀顶住闸板,使劲往上抬。闸板“嘎吱”响着,慢慢被抬起寸许,卤水顺着闸口往收雪池流,可刚流了几步,就在地上结了层白霜。
“不行,流得太慢了。”阿伯皱着眉,“等流完,淡水怕是已经把暖卤池淹了。”他看向萧凡,“你去村东头找你王叔,让他把抽卤泵借来,快!”
萧凡应声就往外跑,刚跑出盐田,就见天阴得更重了,风里带着股湿冷的气,像是要下雨。他心里急,跑得更快,路过村口老槐树时,忽然听见树后有人喊他:“萧凡哥。”
回头一看,是邻村的陈禾,正抱着个竹筐站在树后,筐里装着些青枣。陈禾是个哑女,平时很少来村里,萧凡愣了一下:“你怎么在这?”
陈禾指了指盐田的方向,又指了指自己的筐,把筐往萧凡面前递了递,示意他拿枣。
萧凡摆摆手:“我没空,盐田出事了。”他刚要走,陈禾忽然拉住他的胳膊,从筐底掏出块东西——是块巴掌大的玉,青绿色,上面刻着和卤脉碑上一样的篆字,只是更清楚,是“卤泉”二字。
“这是……”萧凡愣住了。
陈禾指了指玉,又指了指盐田,然后做了个“挖”的动作,再指了指收雪池的方向。
萧凡忽然明白了。陈禾的爷爷是以前看盐田的老把式,说不定她知道些什么。他接过玉:“你是说,这玉能镇卤脉?”
陈禾点点头,又指了指收雪池,做了个“埋”的动作。
萧凡心里一动,把玉揣进怀里:“谢你了,我先去借泵。”他没再耽误,转身往村东头跑。
找到王叔时,王叔正在修农具,听萧凡说盐田的事,赶紧把抽卤泵扛出来:“我跟你一起去,这泵我熟。”
两人推着泵回到盐田,阿伯正蹲在暖卤池边,看着那个小坑发愁——坑里的渗水已经积了半尺深,周围的泥都湿成了浆。
“快,把泵放凝霜池里。”阿伯站起身。
王叔把泵放进凝霜池,接好管子,通上电。泵“嗡嗡”响起来,卤水顺着管子往收雪池流,比刚才开闸快了不少。
“能赶上吗?”萧晚小声问。
萧凡看着收雪池里的卤水慢慢涨起来,又看了看暖卤池里越积越多的淡水,没说话。他摸了摸怀里的玉,冰凉的,像是能吸走手心的温度。
抽了快一个时辰,凝霜池的卤水快抽干了,暖卤池的淡水也漫到了池边。就在这时,天空“轰隆”响了声雷,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
“糟了!”阿伯跺脚,“下雨就完了,雨水混进收雪池,卤水就废了!”
收雪池没有盖,雨水落进去,会稀释卤水。萧凡抬头看天,雨越下越大,他忽然想起陈禾的动作,转身往收雪池跑:“我去埋玉!”
阿伯和王叔都愣了,萧晚赶紧跟上去。萧凡跑到收雪池中央,蹲下来,用手刨池底的泥。石板底的泥很薄,刨了几下就露出石板,石板缝里渗着卤水,冰凉刺骨。
他掏出那块青玉,刚要往泥里埋,就见玉上的“卤泉”二字忽然亮了起来,青绿色的光映得周围的卤水都泛着绿光。紧接着,收雪池里的卤水开始冒泡,不是刚才的小泡,是拳头大的泡,咕嘟咕嘟往上冒,池底传来“嗡嗡”的震动声。
“哥,你看!”萧晚指着暖卤池的方向。
萧凡回头一看,暖卤池里的淡水竟开始往地下渗,那个小坑慢慢变小,最后竟消失了。凝霜池里的白霜也化了,测卤杆放进去,铅块“咚”地沉了下去,稳稳地停在刻度线上——卤度够了。
雨还在下,可收雪池里的卤水却越来越清,水面上结出层薄薄的卤膜,像层透明的玻璃。阿伯和王叔走过来,看着池里的卤水,都愣住了。
“这……这是成了?”王叔喃喃道。
阿伯看着萧凡手里的玉,又看了看收雪池里的卤膜,长叹口气:“老辈说卤脉有灵,看来是真的。这玉怕是卤脉的‘引’,能把新卤聚起来。”
雨下了半个时辰就停了,太阳从云里钻出来,照在收雪池上,卤膜反射着光,像撒了层碎金。萧凡把青玉埋进池底的泥里,刚埋好,就见卤膜上结出颗颗卤花,比刚才凝霜池里的更细、更白,轻轻一碰,就化成了盐粒。
“这下,秋盐能晒成了。”阿伯笑着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
萧晚捡起颗卤花,尝了尝,眼睛一亮:“好咸!比去年的盐还鲜!”
萧凡蹲在池边,看着那些卤花慢慢聚成盐霜,心里忽然松了口气。他想起陈禾递给他玉时的眼神,清澈又笃定,像知道这一切会发生似的。
傍晚时,收雪池的盐霜已经结了半指厚,阿伯让萧凡和萧晚去叫陈禾来盐田看看。两人走到邻村,陈禾正在院子里晒枣,看见他们来,笑了笑,指了指盐田的方向,又指了指天上的太阳,像是在说“会好的”。
回去的路上,萧晚拿着颗青枣,咬了口:“哥,你说陈禾怎么知道那玉有用?”
萧凡看着远处盐田上空的炊烟,风里飘来卤水和盐霜的咸香,他笑了笑:“或许,有些事,老辈早就记在心里了,只是没说出来而已。”
夜色慢慢落下来,收雪池里的盐霜在月光下泛着银白的光,像落了层薄雪。卤脉碑被重新立在收雪池边,碑上的字被月光照得清晰,“卤泉脉”三个字,像是在静静诉说着盐田和人的故事,一年又一年,在这方水土里,生根,发芽,结出咸香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