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第387章 卤脉引·春潮
热门推荐:
逆流年代:从1970开始种田养家
重生急诊医生:从挽救市长千金开始
回档少年时
神话起源
修真修到了满级大佬家
林峰的复仇与觉醒
全民游戏:神级天赋是卷出来的
我有一座太上道宫
末世觉醒,我能复制别人的能力
《卤脉引·春潮》
春分刚过,盐田边的卤霜草冒了新绿,陈禾蹲在收雪池旁翻老陈头的账册,指尖忽然顿在\"卤花酿\"三个字上。册页边角泛黄,画着个陶罐模样,旁边批注:\"春卤初涌时,取池面浮沫,混枣泥封坛,百日得酿。\"
\"这是做什么用的?\"萧凡扛着新劈的枣木柴过来,见她盯着账册出神,也蹲下身看。陈禾指尖点在\"酿\"字上,又翻到后页——老陈头用炭笔写了行小字:\"卤花酿渍梅,可解夏暑。\"
萧晚拎着竹篮从枣林跑回来,篮里晃着半篮刚摘的青枣:\"姐,哥,阿伯让把去年的冻盐装袋,说城里百草堂要补货。\"瞥见账册上的陶罐图,凑过来问,\"这是要做腌菜吗?\"
陈禾没应声,起身往收雪池走。春日的卤脉水比冬时更活,池面浮着层细白的沫子,像撒了把碎盐。她用木勺轻轻舀起一勺,浮沫落在碗里,竟慢慢凝成了细晶。\"这就是卤花?\"萧凡跟过来,看着碗里的东西稀奇。
\"账册说要取初涌的春卤花。\"陈禾把碗递给萧凡,\"阿伯说过,春卤最烈,怕是这浮沫也带着劲。\"正说着,阿伯扛着锄头过来,见他们围着收雪池,笑道:\"你们也发现卤花了?老陈头以前做过这东西,说是比酸梅汤还解暑。\"
萧晚眼睛一亮:\"那我们也做!等夏天热起来,渍梅吃肯定爽口。\"陈禾点头,从柴房翻出个旧陶罐——是老陈头留下的,罐口缠着圈枣树皮,摸着还结实。
取卤花倒费了些功夫。春卤沫子薄,得趁清晨太阳没出来时舀,不然一晒就化了。萧凡跟着陈禾起了三个早,才攒够小半罐。陈禾按账册说的,把青枣去核捣成泥,和卤花拌在一起,装进陶罐封了口,埋在枣树根下。
\"要埋一百天?\"萧晚蹲在埋罐的土堆旁,用树枝做了个记号,\"那得到夏至才能挖出来。\"陈禾笑着拍她后背:\"急什么,等梅子熟了正好用。\"
这日傍晚,萧凡帮阿伯修补盐田的木栏,忽然听见村口传来马蹄声。抬头望去,见个穿青布长衫的汉子牵着马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拎着个锦盒,正四处张望。
\"是外地来的?\"萧晚也看见了,扒着村口的老槐树看。那汉子见萧凡望过来,拱手笑道:\"请问这里是陈记盐田吗?在下是江南来的药商,特来寻一种叫''卤脉膏''的东西。\"
\"卤脉膏?\"萧凡愣了下,转头喊陈禾。陈禾跑过来,听汉子说明来意——他从一本旧医案上看到,陈记盐铺的卤脉膏能治风湿,特意渡江来寻。
\"爷爷的账册里没提过这个。\"陈禾皱着眉翻账册,忽然在最后一页发现张夹着的纸片。纸片是麻纸做的,画着个石臼,写着\"春卤熬膏,掺枣枝灰,涂患处可驱寒\"。
\"或许是这个?\"陈禾把纸片递给汉子。汉子接过看了,喜道:\"对对!医案里说的就是春卤熬膏!姑娘若能做,我愿出高价买。\"
阿伯走过来,摸了摸胡子道:\"老陈头以前给邻村的张婆婆熬过类似的东西,说是用春卤慢火熬的。只是这膏费功夫,得守着锅熬一整天,不能糊。\"
陈禾点头应下,第二日便开始熬膏。她在灶上架起粗铁锅,倒了半锅春卤,又按纸片说的,加了些晒干的枣枝灰。萧凡蹲在灶前添柴,陈禾拿着长柄木勺不停搅——春卤熬到后来会变稠,稍不注意就粘锅底。
熬到日头偏西,锅里的卤汁终于成了膏状,黑褐色的,透着股枣木的焦香。陈禾把膏盛进瓷碗,让汉子尝。汉子用指尖蘸了点,抹在手腕上,片刻后叹道:\"就是这个味!比医案里写的还醇。\"
汉子留下银子,又求陈禾多熬几碗,说要带回去给同行看看。陈禾应了,却把银子推回去一半:\"初次做,不知效果如何,等好用了,下次再来算钱。\"汉子拗不过她,只好把银子收了半袋,又留下个地址:\"姑娘若去江南,可来''回春堂''找我,我姓林。\"
送走林掌柜,萧晚凑到碗边闻卤脉膏:\"闻着像红糖膏,真能治风湿?\"阿伯拿起碗看了看,笑道:\"老陈头的法子哪有错?当年张婆婆的老寒腿,就是涂这个好的。\"
过了几日,陈禾正给卤霜草浇水,忽然看见村口来了辆马车,车帘掀开,竟是林掌柜又回来了。他身后跟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见了陈禾就作揖:\"多谢姑娘的卤脉膏!我这腿涂了三日,竟能走路了!\"
原来林掌柜带卤脉膏回去,给他娘涂了试试——老婆婆患风湿多年,连下床都难,竟真靠这膏缓了过来。林掌柜非要多给银子,又说:\"我带了些江南的新茶,给姑娘和阿伯尝尝。\"
阿伯留他们吃饭,萧晚炖了卤脉水鱼汤,又蒸了枣泥糕。饭桌上,林掌柜忽然问:\"姑娘家的盐这么好,怎么不往江南卖?那边盐商多,价钱也公道。\"
陈禾愣了下,看向阿伯。阿伯叹道:\"以前老陈头去过江南,说路远,盐运到那边容易潮。\"林掌柜笑道:\"我有法子!用桑皮纸包盐,再装在木盒里,路上垫上干草,保准不潮。\"
萧凡眼睛一亮:\"真能行?\"林掌柜点头:\"我常帮药铺运药材,这点法子还是有的。若姑娘信得过,我帮你们联系江南的盐商,就说陈记盐田的细盐,是能入药的好东西。\"
陈禾没立刻应,夜里翻老陈头的账册,见最后一页写着:\"盐走千里,凭的是心诚。\"她把账册递给萧凡,轻声道:\"要不试试?\"萧凡点头:\"我跟阿伯说去,实在不行,大不了我们自己送一趟。\"
阿伯听了也赞成:\"老陈头当年总说,盐是给人吃的,走得远些,让更多人尝到,才不亏了这卤脉。\"
接下来几日,村里人都帮着准备。陈禾教大家用桑皮纸包盐,萧晚学着编草垫,萧凡和阿伯修了辆旧马车——要装五十袋细盐,得结实才行。林掌柜在村里住了五日,帮着写了封信给江南的盐商,又画了条近路。
出发前一日,陈禾去枣树下挖卤花酿。陶罐打开时,一股甜咸香涌出来——卤花和枣泥混在一起,竟成了稠稠的酱,颜色像琥珀。她舀了一勺尝,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卤香。
\"正好带上路上吃。\"萧晚拿了几个青杏,\"渍在里面,路上解暑。\"陈禾笑着把卤花酿装进小瓷瓶,塞给萧凡:\"你路上带着,别中暑。\"
第二日天刚亮,萧凡和阿伯套好马车,陈禾站在村口送。林掌柜也跟着去,说要帮着引路。萧晚拉着陈禾的手:\"姐,哥和阿伯路上要小心。\"
马车轱轳驶远,陈禾站在老槐树下望了许久。风里飘着卤霜草的清香,她忽然想起老陈头账册里的话:\"卤脉通四海,盐香满九州。\"摸了摸口袋里的账册,指尖竟有些发烫。
这日陈禾在盐田忙到黄昏,正要收工,忽然看见枣林边有个黑影。她心里一紧,捡起根枣树枝悄悄走过去——竟是萧晚蹲在树下,手里拿着个小陶罐,正往里面装卤花。
\"你在做什么?\"陈禾轻声问。萧晚吓了一跳,回头笑道:\"姐,我也想试试做卤花酿,等哥回来给他尝。\"陈禾蹲下来,帮她把卤花和枣泥拌匀:\"得封紧口,不然会坏。\"
姐妹俩蹲在枣树下埋陶罐,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陈禾忽然觉得,这盐田的日子就像卤花酿,初时看着寻常,等日子慢火煨过,才知藏着这么多滋味。收雪池里的春卤还在涌,卤霜草的新绿漫到了池边,风一吹,沙沙地响,像在说些温柔的话。
过了半月,萧凡和阿伯回来了。马车停在村口,萧晚第一个冲过去,见他们身后跟着个穿绸缎的商人,正笑着和阿伯说话。\"这是江南来的王掌柜,\"萧凡笑着对陈禾说,\"他说要长期收我们的盐。\"
王掌柜拱手道:\"陈姑娘的细盐果然名不虚传,我铺子刚摆出来,就被药铺和酒楼抢着买了。\"阿伯拍着萧凡的肩笑:\"多亏了林掌柜引路,不然我们哪能做成这生意。\"
夜里一家人围在柴房算盐钱,萧晚忽然想起什么,拉着陈禾往枣林跑:\"姐,我做的卤花酿能挖了!\"两人挖开土,打开陶罐,里面的卤花酿虽不如陈禾做的稠,却也透着甜香。
萧晚舀了一勺给萧凡:\"哥你尝,我自己做的。\"萧凡尝了口,笑着点头:\"比姐做的还甜。\"陈禾看着他们笑,心里暖烘烘的——老陈头的账册摊在桌上,月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卤花酿\"三个字上,像撒了层银霜。
春末的雨落下来,打在盐田的卤灯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陈禾把新记的账册放进木箱,和老陈头的旧账册放在一起。箱底的卤脉膏还剩小半碗,卤花酿的瓷瓶摆在旁边,一个黑褐如墨,一个琥珀似金。
她忽然想起林掌柜说的江南,想起王掌柜说的酒楼药铺,觉得这卤脉水好像真的活了,顺着路,流到了千里之外。而枣树下的卤霜草,又冒了新叶,叶背的绒毛沾着雨珠,亮得像颗颗小星。
春分刚过,盐田边的卤霜草冒了新绿,陈禾蹲在收雪池旁翻老陈头的账册,指尖忽然顿在\"卤花酿\"三个字上。册页边角泛黄,画着个陶罐模样,旁边批注:\"春卤初涌时,取池面浮沫,混枣泥封坛,百日得酿。\"
\"这是做什么用的?\"萧凡扛着新劈的枣木柴过来,见她盯着账册出神,也蹲下身看。陈禾指尖点在\"酿\"字上,又翻到后页——老陈头用炭笔写了行小字:\"卤花酿渍梅,可解夏暑。\"
萧晚拎着竹篮从枣林跑回来,篮里晃着半篮刚摘的青枣:\"姐,哥,阿伯让把去年的冻盐装袋,说城里百草堂要补货。\"瞥见账册上的陶罐图,凑过来问,\"这是要做腌菜吗?\"
陈禾没应声,起身往收雪池走。春日的卤脉水比冬时更活,池面浮着层细白的沫子,像撒了把碎盐。她用木勺轻轻舀起一勺,浮沫落在碗里,竟慢慢凝成了细晶。\"这就是卤花?\"萧凡跟过来,看着碗里的东西稀奇。
\"账册说要取初涌的春卤花。\"陈禾把碗递给萧凡,\"阿伯说过,春卤最烈,怕是这浮沫也带着劲。\"正说着,阿伯扛着锄头过来,见他们围着收雪池,笑道:\"你们也发现卤花了?老陈头以前做过这东西,说是比酸梅汤还解暑。\"
萧晚眼睛一亮:\"那我们也做!等夏天热起来,渍梅吃肯定爽口。\"陈禾点头,从柴房翻出个旧陶罐——是老陈头留下的,罐口缠着圈枣树皮,摸着还结实。
取卤花倒费了些功夫。春卤沫子薄,得趁清晨太阳没出来时舀,不然一晒就化了。萧凡跟着陈禾起了三个早,才攒够小半罐。陈禾按账册说的,把青枣去核捣成泥,和卤花拌在一起,装进陶罐封了口,埋在枣树根下。
\"要埋一百天?\"萧晚蹲在埋罐的土堆旁,用树枝做了个记号,\"那得到夏至才能挖出来。\"陈禾笑着拍她后背:\"急什么,等梅子熟了正好用。\"
这日傍晚,萧凡帮阿伯修补盐田的木栏,忽然听见村口传来马蹄声。抬头望去,见个穿青布长衫的汉子牵着马站在老槐树下,手里拎着个锦盒,正四处张望。
\"是外地来的?\"萧晚也看见了,扒着村口的老槐树看。那汉子见萧凡望过来,拱手笑道:\"请问这里是陈记盐田吗?在下是江南来的药商,特来寻一种叫''卤脉膏''的东西。\"
\"卤脉膏?\"萧凡愣了下,转头喊陈禾。陈禾跑过来,听汉子说明来意——他从一本旧医案上看到,陈记盐铺的卤脉膏能治风湿,特意渡江来寻。
\"爷爷的账册里没提过这个。\"陈禾皱着眉翻账册,忽然在最后一页发现张夹着的纸片。纸片是麻纸做的,画着个石臼,写着\"春卤熬膏,掺枣枝灰,涂患处可驱寒\"。
\"或许是这个?\"陈禾把纸片递给汉子。汉子接过看了,喜道:\"对对!医案里说的就是春卤熬膏!姑娘若能做,我愿出高价买。\"
阿伯走过来,摸了摸胡子道:\"老陈头以前给邻村的张婆婆熬过类似的东西,说是用春卤慢火熬的。只是这膏费功夫,得守着锅熬一整天,不能糊。\"
陈禾点头应下,第二日便开始熬膏。她在灶上架起粗铁锅,倒了半锅春卤,又按纸片说的,加了些晒干的枣枝灰。萧凡蹲在灶前添柴,陈禾拿着长柄木勺不停搅——春卤熬到后来会变稠,稍不注意就粘锅底。
熬到日头偏西,锅里的卤汁终于成了膏状,黑褐色的,透着股枣木的焦香。陈禾把膏盛进瓷碗,让汉子尝。汉子用指尖蘸了点,抹在手腕上,片刻后叹道:\"就是这个味!比医案里写的还醇。\"
汉子留下银子,又求陈禾多熬几碗,说要带回去给同行看看。陈禾应了,却把银子推回去一半:\"初次做,不知效果如何,等好用了,下次再来算钱。\"汉子拗不过她,只好把银子收了半袋,又留下个地址:\"姑娘若去江南,可来''回春堂''找我,我姓林。\"
送走林掌柜,萧晚凑到碗边闻卤脉膏:\"闻着像红糖膏,真能治风湿?\"阿伯拿起碗看了看,笑道:\"老陈头的法子哪有错?当年张婆婆的老寒腿,就是涂这个好的。\"
过了几日,陈禾正给卤霜草浇水,忽然看见村口来了辆马车,车帘掀开,竟是林掌柜又回来了。他身后跟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见了陈禾就作揖:\"多谢姑娘的卤脉膏!我这腿涂了三日,竟能走路了!\"
原来林掌柜带卤脉膏回去,给他娘涂了试试——老婆婆患风湿多年,连下床都难,竟真靠这膏缓了过来。林掌柜非要多给银子,又说:\"我带了些江南的新茶,给姑娘和阿伯尝尝。\"
阿伯留他们吃饭,萧晚炖了卤脉水鱼汤,又蒸了枣泥糕。饭桌上,林掌柜忽然问:\"姑娘家的盐这么好,怎么不往江南卖?那边盐商多,价钱也公道。\"
陈禾愣了下,看向阿伯。阿伯叹道:\"以前老陈头去过江南,说路远,盐运到那边容易潮。\"林掌柜笑道:\"我有法子!用桑皮纸包盐,再装在木盒里,路上垫上干草,保准不潮。\"
萧凡眼睛一亮:\"真能行?\"林掌柜点头:\"我常帮药铺运药材,这点法子还是有的。若姑娘信得过,我帮你们联系江南的盐商,就说陈记盐田的细盐,是能入药的好东西。\"
陈禾没立刻应,夜里翻老陈头的账册,见最后一页写着:\"盐走千里,凭的是心诚。\"她把账册递给萧凡,轻声道:\"要不试试?\"萧凡点头:\"我跟阿伯说去,实在不行,大不了我们自己送一趟。\"
阿伯听了也赞成:\"老陈头当年总说,盐是给人吃的,走得远些,让更多人尝到,才不亏了这卤脉。\"
接下来几日,村里人都帮着准备。陈禾教大家用桑皮纸包盐,萧晚学着编草垫,萧凡和阿伯修了辆旧马车——要装五十袋细盐,得结实才行。林掌柜在村里住了五日,帮着写了封信给江南的盐商,又画了条近路。
出发前一日,陈禾去枣树下挖卤花酿。陶罐打开时,一股甜咸香涌出来——卤花和枣泥混在一起,竟成了稠稠的酱,颜色像琥珀。她舀了一勺尝,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卤香。
\"正好带上路上吃。\"萧晚拿了几个青杏,\"渍在里面,路上解暑。\"陈禾笑着把卤花酿装进小瓷瓶,塞给萧凡:\"你路上带着,别中暑。\"
第二日天刚亮,萧凡和阿伯套好马车,陈禾站在村口送。林掌柜也跟着去,说要帮着引路。萧晚拉着陈禾的手:\"姐,哥和阿伯路上要小心。\"
马车轱轳驶远,陈禾站在老槐树下望了许久。风里飘着卤霜草的清香,她忽然想起老陈头账册里的话:\"卤脉通四海,盐香满九州。\"摸了摸口袋里的账册,指尖竟有些发烫。
这日陈禾在盐田忙到黄昏,正要收工,忽然看见枣林边有个黑影。她心里一紧,捡起根枣树枝悄悄走过去——竟是萧晚蹲在树下,手里拿着个小陶罐,正往里面装卤花。
\"你在做什么?\"陈禾轻声问。萧晚吓了一跳,回头笑道:\"姐,我也想试试做卤花酿,等哥回来给他尝。\"陈禾蹲下来,帮她把卤花和枣泥拌匀:\"得封紧口,不然会坏。\"
姐妹俩蹲在枣树下埋陶罐,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陈禾忽然觉得,这盐田的日子就像卤花酿,初时看着寻常,等日子慢火煨过,才知藏着这么多滋味。收雪池里的春卤还在涌,卤霜草的新绿漫到了池边,风一吹,沙沙地响,像在说些温柔的话。
过了半月,萧凡和阿伯回来了。马车停在村口,萧晚第一个冲过去,见他们身后跟着个穿绸缎的商人,正笑着和阿伯说话。\"这是江南来的王掌柜,\"萧凡笑着对陈禾说,\"他说要长期收我们的盐。\"
王掌柜拱手道:\"陈姑娘的细盐果然名不虚传,我铺子刚摆出来,就被药铺和酒楼抢着买了。\"阿伯拍着萧凡的肩笑:\"多亏了林掌柜引路,不然我们哪能做成这生意。\"
夜里一家人围在柴房算盐钱,萧晚忽然想起什么,拉着陈禾往枣林跑:\"姐,我做的卤花酿能挖了!\"两人挖开土,打开陶罐,里面的卤花酿虽不如陈禾做的稠,却也透着甜香。
萧晚舀了一勺给萧凡:\"哥你尝,我自己做的。\"萧凡尝了口,笑着点头:\"比姐做的还甜。\"陈禾看着他们笑,心里暖烘烘的——老陈头的账册摊在桌上,月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卤花酿\"三个字上,像撒了层银霜。
春末的雨落下来,打在盐田的卤灯上,溅起细小的水花。陈禾把新记的账册放进木箱,和老陈头的旧账册放在一起。箱底的卤脉膏还剩小半碗,卤花酿的瓷瓶摆在旁边,一个黑褐如墨,一个琥珀似金。
她忽然想起林掌柜说的江南,想起王掌柜说的酒楼药铺,觉得这卤脉水好像真的活了,顺着路,流到了千里之外。而枣树下的卤霜草,又冒了新叶,叶背的绒毛沾着雨珠,亮得像颗颗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