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 第375章 领导视察慰问

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75章 领导视察慰问

    直升机的螺旋桨声由远及近,仿佛是一只巨大的蜂鸟在天空中盘旋,发出嗡嗡的声响。这声音越来越大,最终盖过了工地上嘈杂的机器轰鸣声和人声。正在搬运钢材的老张,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吸引,猛地抬起头,眯起眼睛望向天空。

    毒辣的日头高悬在天空,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老张的脖颈被晒得发烫,安全帽檐下的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顺着他深深的皱纹滑落,浸湿了衣领。那汗水带着丝丝凉意,却又黏糊糊的,让人感觉十分不舒服。老张顾不得许多,赶紧用沾满铁锈的袖口胡乱地擦了擦额头和脸颊上的汗水。

    他昨天就听说省里的领导要来视察工地,所以今天工地上的每个人都格外卖力。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不例外,一大早就开始在灶台前忙活,炖了一大锅红烧肉。那浓郁的香气,简直能飘出半里地去。

    就在老张胡思乱想的时候,直升机缓缓降落在不远处的空地上。舱门打开,省委书记李建明从里面走了出来。他穿着一套深灰色的西装,脚蹬一双皮鞋,显得十分干练。然而,当他踩在没过脚踝的泥泞中时,那双原本干净的皮鞋瞬间就被黄泥包裹住了。

    李建明似乎完全不在意这些,他大步流星地走向人群,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走到老张面前时,他主动伸出手,紧紧握住了老张那粗糙的大手。当掌心触碰到老张手上那些厚厚的老茧时,李建明明显顿了一下,他的目光在老张的手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缓缓抬起头,与老张对视。在那一瞬间,李建明的目光里多了几分动容。

    “同志们辛苦了!”李建明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在嘈杂的工地上空回荡着,仿佛要冲破云霄。这声音充满了力量和热情,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不禁为之一振。

    站在一旁的老张显然没有预料到李建明会如此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他有些局促不安地挠了挠头,嘴角露出一丝尴尬的笑容。由于常年在工地上劳作,老张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眼角的皱纹也因为这一笑而挤成了一团。

    然而,与老张的拘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后的那群年轻工人。他们似乎完全没有受到这种场合的影响,一个个兴奋异常,尤其是其中一个年轻人,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抢着嗓门说道:“张师傅腰伤犯了还不肯下火线呢!他说当年他爹修水库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这叫子承父业!”

    李建明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朗声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工地上空回荡,引得周围的工人们也纷纷侧目。笑声过后,李建明重重地拍了拍老张的肩膀,感慨地说:“好啊,老辈人的精神,在你们这儿可是一点都没丢啊!”

    接着,李建明一行人继续沿着临时开辟的便道前行,穿过了物资堆放区。空气中弥漫着钢筋的铁锈味和新到建材的气息,让人感到一种忙碌而充实的氛围。

    当他们走到一堆印着“老兵捐赠”字样的水泥袋前时,李建明突然停下了脚步。这些麻袋显然已经被雨水浸泡过,变得有些发硬,但它们却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宛如一座小山。

    工作人员见状,连忙走上前来,递上一份泛黄的资料,解释道:“这些水泥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退伍军人的自发捐赠,最远的甚至是从新疆寄过来的。”其中有位抗美援朝的老兵,硬是把政府刚发的慰问金全换成了建材,说钱他用不上,给家乡修堤坝最实在。”李建明指尖轻轻划过麻袋上歪歪扭扭的签名,有的是钢笔写的,有的像用树枝蘸着墨汁划的,忽然抬头问:“那位用军功章换水泥的老军人来了吗?”

    在临时搭建的蓝色休息棚里,92岁的陈建国老人正戴着老花镜,趴在折叠桌上整理捐赠名单。红纸黑字的名单已经记满三张,他的手指有些发颤,却一笔一划写得格外认真。听到棚外传来的动静抬头时,李建明已经走到他面前,微微弯腰握住那双布满老年斑、指关节肿大的手。老人胸前的军功章擦得锃亮,几枚勋章并排别在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上,在透过棚顶缝隙漏下的阳光下闪着沉静的光:“我老头子没啥本事了,就这点荣誉还能派上用场。”他抬起下巴,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忙碌的工地,声音忽然洪亮起来:“当年我们扛着锄头修水渠,饿了啃窝头,渴了喝河水;现在孩子们开着机器建堤坝,有吃有喝还有遮阳棚,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老百姓做事的心啊!”

    视察车缓缓停在新修的排水闸前,水利厅厅长连忙从包里抽出一卷图纸,在车盖上铺开:“李书记您看,这里原本设计的是混凝土护坡,但考虑到下游的湿地生态,我们改成了植草砖结构,砖缝里种的狗牙根草能固堤,雨水还能顺着草根渗下去涵养水源。”李建明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刚铺上的草皮,嫩绿的草叶上还挂着水珠:“重建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得往前看。既要让现在的老百姓住得安心,也要给子孙后代留片绿地。”他忽然抬头,目光扫过围过来的工人和志愿者,提高了声音:“我听说有位大学生志愿者用无人机发现了三处隐患点?立了大功啊!”

    人群中,戴着黑框眼镜的大二学生林小羽红着脸往前挪了两步,手里还攥着无人机遥控器的挂绳:“是我……当时飞无人机拍施工进度,发现导流渠拐角处的土层颜色比别处深,像是浸了水,就赶紧告诉了技术组。后来检测出果然是渗水前兆。”李建明笑着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年轻人脑子活,敢想敢干,还懂技术,这就是咱们重建的底气!”他转身对随行的记者们说:“把这些故事多讲讲,让全省人民都知道,咱们的堤坝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堆起来的,是老百姓一颗一颗热乎的心堆起来的。”

    暮色渐浓时,李建明执意要在工地食堂和工人们一起吃晚饭。长条木桌上摆着搪瓷碗,碗里的红烧肉冒着热气,肥瘦相间的肉块裹着浓稠的酱汁,旁边还有绿油油的炒青菜和飘着油花的紫菜蛋汤。老张夹起一块红烧肉塞进嘴里,肥油顺着嘴角往下淌,听着李建明挨个问大家的住宿暖不暖、工资结得及不及时,忽然觉得那些在泥水里泡着的日夜,那些累得倒头就睡的疲惫,好像也没那么苦了。窗外,不知是谁起了个头,有人低声哼起了《歌唱祖国》的调子,渐渐的,更多声音加入进来,从稀疏到整齐,混着晚风掠过新修的堤坝,飘向远处灯火闪烁的村庄——那点点灯火里,有他们的家,有他们用汗水守护的人间烟火。

    离开时,直升机的探照灯划破深蓝的夜空。李建明坐在舷窗边,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工地,那里的施工灯像一片星星落在地上。他想起陈建国老人说的“为老百姓做事”,忽然觉得那些在工地上踩过的泥浆、握过的粗糙手掌,还有无数个昼夜闪烁的施工灯,都是这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就像眼前正在修建的堤坝,挡住的是汹涌的洪水,护住的,是千万个家庭的安稳睡眠,是孩子们晨起上学的笑脸,是烟火气里藏着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