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由水库溃坝开始 第381章 听证准备
铅灰色的云层在城市上空盘踞了三天,瓢泼大雨如断了线的珠子,疯狂冲刷着这座刚从地震废墟中站起的城市。临时搭建的检测站铁皮屋顶被雨点砸得噼啪作响,像无数只手在急促地叩门。林江站在蒙着水汽的窗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紧紧攥着那份刚从打印机里吐出的镀锌钢筋检测报告。纸张边缘被手心的汗浸得发皱,晕开了几处墨迹,而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抗拉强度235mpa,远低于国家标准的390mpa;延伸率仅为8%,不足规定值的一半——像一把把淬了冰的尖刀,刺得他眼睛生疼,连带着太阳穴都突突直跳。
“林工,这是市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的复核结果。”助手小陈推门进来时,带进一股湿冷的风,他脱下雨衣,水珠顺着藏青色的工装裤脚滴在水泥地上,很快汇成一小滩水洼。小伙子把报告递过来,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和前两家第三方机构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批钢筋……根本达不到建筑用钢的最低标准。”
林江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胸腔里翻涌的怒气,却只吸入满肺消毒水和雨水混合的刺鼻气味——那是灾后城市特有的味道,既带着重生的希望,又藏着未散的阴霾。他转过身,临时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从厚厚的《建筑用钢筋国家标准手册》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劣质建材案例汇编,每一页都写满了红笔批注,有的地方甚至被笔尖戳出了小洞。最上面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去年他带队验收的希望小学,照片里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追逐嬉闹,阳光落在他们脸上,笑得像一朵朵向日葵。可此刻,那些笑脸却像细密的针,扎得他心口一阵阵地抽痛。
“你知道这批钢筋用在了哪里吗?”林江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生锈的铁管,他指了指窗外西北方向,“城北安置小区三号楼,层高十七层,设计图纸上写着‘抗震设防烈度8度’,可住进去的,都是地震里失去了房子、甚至失去了亲人的灾民。”
小陈的脸“唰”地一下白了,手里的报告差点滑落在地。他刚从土木工程系毕业一年,跟着林江在工地上跑了大半年,见过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蜂窝麻面,见过钢筋绑扎间距超标的小瑕疵,却从没见过这种拿整栋楼几百人的性命当儿戏的操作。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喉咙里却像堵着团棉花,只能发出含混的气音。
林江拿起红笔,在检测报告的“冷弯试验结果”一栏重重圈了个圈。笔尖划破纸张的“刺啦”声,在只有雨声的房间里格外刺耳:“你看这里,直径12毫米的钢筋,按照标准弯心直径12毫米,弯曲180度后不得有裂纹。可这批钢筋,刚弯到90度就直接断裂,断口处全是脆性结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发生余震,整栋楼的框架梁柱就可能像受潮的饼干一样碎掉,连给人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话音刚落,窗外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轮胎碾过积水的路面,溅起半米高的水花。林江皱眉走到窗边,看到一辆黑色奔驰急停在检测站门口,车牌号他有点印象——是建材供应商王老板的车。很快,王老板的得力助手张涛从副驾驶钻出来,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公文包,公文包的皮革在雨里泛着油光。
“林工还在忙呢?”张涛推门进来时,脸上堆着标准的生意人笑容,油腻的褶子里似乎都浸着精明。他把公文包“啪”地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像是在暗示里面的分量,“王总听说您为了这批钢筋的事熬了好几个通宵,特意让我送点‘补给’过来,给您补补身子。”
林江的目光掠过那个公文包,像是在看什么脏东西,他抬手指了指门口,声音冷得像窗外的雨水:“东西拿走,我这里不缺补给,只缺良心。”
张涛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嘴角的弧度垮下来半分,随即又像弹簧一样活络起来:“林工这是说哪儿的话?咱们打交道快五年了,您还不知道王总的为人?这批钢筋确实是有点小瑕疵,可能是炼钢时温度没控制好,但盖安置楼嘛,不就是临时住住?您高抬贵手,在检测报告上稍微通融一下,大家都好交差。”
“小瑕疵?”林江猛地抓起桌上的检测报告,狠狠砸在张涛面前的桌子上,纸张散落一地,其中几张飘到了张涛的皮鞋边。他指着那些数据,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抗拉强度差三成,延伸率差一半,冷弯试验直接断裂——这叫小瑕疵?用这种钢筋盖房子,是要出人命的!你们赚这种钱,良心都被狗吃了?”
张涛脸上的笑容彻底挂不住了,他收起公文包,从里面掏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啪”地拍在林江面前,信封的边角因为过于饱满而微微张开,露出里面红色的票子。“林工,明人不说暗话。”他压低声音,眼神里带着利诱,“这里面是五十万,您先拿着零花。后天听证会,您只需要少说两句,就当没看见那些‘小问题’。等这事了了,王总再给您在滨江壹号留一套江景房,一百二十平,全款。”
林江盯着那个信封,突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悲凉和嘲讽。他想起三年前在工地上,那个叫老周的农民工被一根不合格的钢筋砸断了腿,躺在医院里哭着说“家里三个娃还等着我寄学费”;想起上周去医院看望地震伤员时,那个失去了丈夫的大姐拉着他的手说“林工,我们不挑房子大小,只要结实,能让娃睡个安稳觉就行”。
“滚。”林江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冰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带着你的钱,你的房,从这里滚出去。”
张涛的脸彻底黑了,像被墨水泡过,他一把抓过信封塞进包里,恶狠狠地说:“林江,你别给脸不要脸!王总的关系通天,市里省里都有人,你要是敢坏他的事,别说在这行业混,能不能保住小命都难说!”
门被“砰”地一声甩上,震得桌上的玻璃杯都跳了一下。林江缓缓蹲下身,一张张捡着散落的报告。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时,他才发现自己在发抖——不是因为张涛的威胁,而是因为愤怒,一种几乎要把胸膛撕裂的愤怒。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剧烈地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一串陌生的本地号码。林江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经过变声处理的声音,像砂纸磨过金属,阴冷刺骨:“林先生,听说你最近在收集王总的‘材料’?劝你赶紧收手,把那些东西都删了,不然下次你接到的,可能就是你老婆或者你女儿的求救电话了。”
电话被粗暴地挂断,忙音“嘟嘟”地响着,像重锤一样敲在林江心上。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桌前,从抽屉里翻出录音笔,将刚才的通话记录导了进去,又反复听了两遍,确认录音清晰无误。然后他打开电脑,将所有检测报告、三家机构的复核结果、与王老板公司的供货合同副本,还有刚才的通话录音,一股脑备份到了云端,又拷贝了一份放进加密U盘,塞进贴身的衬衫口袋里,紧紧按住——那里隔着布料,能感受到心脏有力的跳动。
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像是在为这座城市的遭遇哭泣。林江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城北安置小区的方向。那里的板房区灯火稀疏,只有几盏路灯在雨雾中晕开朦胧的光晕,却承载着无数家庭重建家园的希望。他拿起手机,翻出通讯录里那个标注着“市纪委李主任”的号码,手指悬停了几秒,最终还是按了下去。“您好,李主任,我叫林江,是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的工程师。”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平静得像暴风雨前的海面,“我要举报城东建材市场的王建军,他向城北安置小区供应劣质钢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这里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证据,随时可以提交。”
挂掉电话,林江走到桌前,将那些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检测报告放第一摞,供货合同放第二摞,案例汇编放第三摞,录音笔和U盘放在最上面。每一份文件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砖,他要用这些砖,砌成一道揭露真相的墙。他知道,这道墙或许会沾满他的血,或许会让他遍体鳞伤,但只要能护住墙后的百姓,能让那些在地震中受创的家庭真正住上安全的房子,就值得。
听证会的前一天晚上,检测站的灯亮到了凌晨三点。林江坐在桌前,反复演练着陈述词,每一个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一个结论都要找到对应的国家标准条文支撑。他甚至模拟着可能遇到的诘问——王老板的律师会不会质疑检测机构的资质?会不会说“个别钢筋不合格不代表整批产品有问题”?会不会拿“灾后建材紧张”当借口?他把这些可能的诘问一条条写在纸上,再一条条写下反驳的论据,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明天的战斗磨剑。
电脑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钢筋检测的视频。画面里,液压机的压头缓缓落下,那根本该柔韧的钢筋在受力后没有出现预期的塑性变形,而是“咔嚓”一声脆断,断裂处的截面参差不齐,像被硬生生掰断的饼干。林江看着那些扭曲变形的钢筋,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地震中轰然倒塌的房屋,看到了废墟下伸出的手。
“爸,你还不睡吗?”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女儿发来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小姑娘穿着粉色的睡衣,头发乱糟糟的,小脸上满是担忧,“妈妈说你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林江揉了揉通红的眼睛,努力挤出一个笑容:“爸爸在忙工作,忙完这阵就回家陪你。你跟妈妈说,明天别来看听证会,在家等我消息就好。”
“可是妈妈说要去给你加油,她还做了你爱吃的酱牛肉,说要给你带到会场去。”女儿的声音软软糯糯的,带着孩子气的认真。
“听话。”林江的声音突然软下来,眼眶有些发热,“爸爸明天要去打一场硬仗,打赢了,不光你能住上安全的房子,好多像你一样的小朋友,都能在结实的教室里读书,在安全的操场上跑步了。”
挂掉视频,林江走到窗边。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清辉洒满大地,照亮了远处废墟上新建的板房,也照亮了板房间那条被踩得结实的小路。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枚褪色的党徽,别在胸前——那是他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给的。父亲是上世纪修水库的工程师,一辈子跟钢筋水泥打交道,总说“盖房子修桥,手要稳,心要正,不然对不起脚下的土地,更对不起信任你的人”。
“爸,您当年修水库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林江轻声问,仿佛父亲就站在对面的月光里,“您说过,咱们干工程的,手里攥着的是人命,半点马虎不得。明天,我没给您丢脸吧?”
夜风穿过窗户的缝隙钻进来,带着深秋的凉意。林江紧了紧身上的外套,将胸前的党徽又按了按。明天,他要带着这些证据,带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的重量,带着无数家庭对安全的期盼,走进那个决定着几百人命运的听证会场。他知道前方不会平坦,王老板的关系网、金钱诱惑、甚至人身威胁,可能会像暗礁一样潜伏在航道上。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身后,是千千万万个等待着真相的家庭,是这座城市重建的根基,是比任何威胁都更重的责任。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江将整理好的资料放进公文包,拉上拉链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笑声,听到了安置小区居民搬新家时的欢呼。他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迎着第一缕晨光,大步走向停在门口的车。听证会的会场在城市另一端,但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路,通向的是人心深处的光明。
“林工,这是市建筑材料检测中心的复核结果。”助手小陈推门进来时,带进一股湿冷的风,他脱下雨衣,水珠顺着藏青色的工装裤脚滴在水泥地上,很快汇成一小滩水洼。小伙子把报告递过来,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和前两家第三方机构的结果完全一致,这批钢筋……根本达不到建筑用钢的最低标准。”
林江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胸腔里翻涌的怒气,却只吸入满肺消毒水和雨水混合的刺鼻气味——那是灾后城市特有的味道,既带着重生的希望,又藏着未散的阴霾。他转过身,临时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从厚厚的《建筑用钢筋国家标准手册》到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劣质建材案例汇编,每一页都写满了红笔批注,有的地方甚至被笔尖戳出了小洞。最上面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去年他带队验收的希望小学,照片里孩子们在塑胶跑道上追逐嬉闹,阳光落在他们脸上,笑得像一朵朵向日葵。可此刻,那些笑脸却像细密的针,扎得他心口一阵阵地抽痛。
“你知道这批钢筋用在了哪里吗?”林江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生锈的铁管,他指了指窗外西北方向,“城北安置小区三号楼,层高十七层,设计图纸上写着‘抗震设防烈度8度’,可住进去的,都是地震里失去了房子、甚至失去了亲人的灾民。”
小陈的脸“唰”地一下白了,手里的报告差点滑落在地。他刚从土木工程系毕业一年,跟着林江在工地上跑了大半年,见过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蜂窝麻面,见过钢筋绑扎间距超标的小瑕疵,却从没见过这种拿整栋楼几百人的性命当儿戏的操作。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喉咙里却像堵着团棉花,只能发出含混的气音。
林江拿起红笔,在检测报告的“冷弯试验结果”一栏重重圈了个圈。笔尖划破纸张的“刺啦”声,在只有雨声的房间里格外刺耳:“你看这里,直径12毫米的钢筋,按照标准弯心直径12毫米,弯曲180度后不得有裂纹。可这批钢筋,刚弯到90度就直接断裂,断口处全是脆性结晶——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发生余震,整栋楼的框架梁柱就可能像受潮的饼干一样碎掉,连给人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话音刚落,窗外突然响起一阵刺耳的刹车声,轮胎碾过积水的路面,溅起半米高的水花。林江皱眉走到窗边,看到一辆黑色奔驰急停在检测站门口,车牌号他有点印象——是建材供应商王老板的车。很快,王老板的得力助手张涛从副驾驶钻出来,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黑色公文包,公文包的皮革在雨里泛着油光。
“林工还在忙呢?”张涛推门进来时,脸上堆着标准的生意人笑容,油腻的褶子里似乎都浸着精明。他把公文包“啪”地放在桌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响声,像是在暗示里面的分量,“王总听说您为了这批钢筋的事熬了好几个通宵,特意让我送点‘补给’过来,给您补补身子。”
林江的目光掠过那个公文包,像是在看什么脏东西,他抬手指了指门口,声音冷得像窗外的雨水:“东西拿走,我这里不缺补给,只缺良心。”
张涛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嘴角的弧度垮下来半分,随即又像弹簧一样活络起来:“林工这是说哪儿的话?咱们打交道快五年了,您还不知道王总的为人?这批钢筋确实是有点小瑕疵,可能是炼钢时温度没控制好,但盖安置楼嘛,不就是临时住住?您高抬贵手,在检测报告上稍微通融一下,大家都好交差。”
“小瑕疵?”林江猛地抓起桌上的检测报告,狠狠砸在张涛面前的桌子上,纸张散落一地,其中几张飘到了张涛的皮鞋边。他指着那些数据,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抗拉强度差三成,延伸率差一半,冷弯试验直接断裂——这叫小瑕疵?用这种钢筋盖房子,是要出人命的!你们赚这种钱,良心都被狗吃了?”
张涛脸上的笑容彻底挂不住了,他收起公文包,从里面掏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啪”地拍在林江面前,信封的边角因为过于饱满而微微张开,露出里面红色的票子。“林工,明人不说暗话。”他压低声音,眼神里带着利诱,“这里面是五十万,您先拿着零花。后天听证会,您只需要少说两句,就当没看见那些‘小问题’。等这事了了,王总再给您在滨江壹号留一套江景房,一百二十平,全款。”
林江盯着那个信封,突然低低地笑了起来,笑声里满是悲凉和嘲讽。他想起三年前在工地上,那个叫老周的农民工被一根不合格的钢筋砸断了腿,躺在医院里哭着说“家里三个娃还等着我寄学费”;想起上周去医院看望地震伤员时,那个失去了丈夫的大姐拉着他的手说“林工,我们不挑房子大小,只要结实,能让娃睡个安稳觉就行”。
“滚。”林江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冰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带着你的钱,你的房,从这里滚出去。”
张涛的脸彻底黑了,像被墨水泡过,他一把抓过信封塞进包里,恶狠狠地说:“林江,你别给脸不要脸!王总的关系通天,市里省里都有人,你要是敢坏他的事,别说在这行业混,能不能保住小命都难说!”
门被“砰”地一声甩上,震得桌上的玻璃杯都跳了一下。林江缓缓蹲下身,一张张捡着散落的报告。手指触到冰凉的水泥地时,他才发现自己在发抖——不是因为张涛的威胁,而是因为愤怒,一种几乎要把胸膛撕裂的愤怒。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剧烈地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一串陌生的本地号码。林江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经过变声处理的声音,像砂纸磨过金属,阴冷刺骨:“林先生,听说你最近在收集王总的‘材料’?劝你赶紧收手,把那些东西都删了,不然下次你接到的,可能就是你老婆或者你女儿的求救电话了。”
电话被粗暴地挂断,忙音“嘟嘟”地响着,像重锤一样敲在林江心上。他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到桌前,从抽屉里翻出录音笔,将刚才的通话记录导了进去,又反复听了两遍,确认录音清晰无误。然后他打开电脑,将所有检测报告、三家机构的复核结果、与王老板公司的供货合同副本,还有刚才的通话录音,一股脑备份到了云端,又拷贝了一份放进加密U盘,塞进贴身的衬衫口袋里,紧紧按住——那里隔着布料,能感受到心脏有力的跳动。
窗外的雨还在下,淅淅沥沥的,像是在为这座城市的遭遇哭泣。林江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城北安置小区的方向。那里的板房区灯火稀疏,只有几盏路灯在雨雾中晕开朦胧的光晕,却承载着无数家庭重建家园的希望。他拿起手机,翻出通讯录里那个标注着“市纪委李主任”的号码,手指悬停了几秒,最终还是按了下去。“您好,李主任,我叫林江,是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的工程师。”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平静得像暴风雨前的海面,“我要举报城东建材市场的王建军,他向城北安置小区供应劣质钢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我这里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证据,随时可以提交。”
挂掉电话,林江走到桌前,将那些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好。检测报告放第一摞,供货合同放第二摞,案例汇编放第三摞,录音笔和U盘放在最上面。每一份文件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砖,他要用这些砖,砌成一道揭露真相的墙。他知道,这道墙或许会沾满他的血,或许会让他遍体鳞伤,但只要能护住墙后的百姓,能让那些在地震中受创的家庭真正住上安全的房子,就值得。
听证会的前一天晚上,检测站的灯亮到了凌晨三点。林江坐在桌前,反复演练着陈述词,每一个数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一个结论都要找到对应的国家标准条文支撑。他甚至模拟着可能遇到的诘问——王老板的律师会不会质疑检测机构的资质?会不会说“个别钢筋不合格不代表整批产品有问题”?会不会拿“灾后建材紧张”当借口?他把这些可能的诘问一条条写在纸上,再一条条写下反驳的论据,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明天的战斗磨剑。
电脑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钢筋检测的视频。画面里,液压机的压头缓缓落下,那根本该柔韧的钢筋在受力后没有出现预期的塑性变形,而是“咔嚓”一声脆断,断裂处的截面参差不齐,像被硬生生掰断的饼干。林江看着那些扭曲变形的钢筋,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地震中轰然倒塌的房屋,看到了废墟下伸出的手。
“爸,你还不睡吗?”手机屏幕突然亮起,女儿发来视频通话请求。画面里,小姑娘穿着粉色的睡衣,头发乱糟糟的,小脸上满是担忧,“妈妈说你已经两天没回家了。”
林江揉了揉通红的眼睛,努力挤出一个笑容:“爸爸在忙工作,忙完这阵就回家陪你。你跟妈妈说,明天别来看听证会,在家等我消息就好。”
“可是妈妈说要去给你加油,她还做了你爱吃的酱牛肉,说要给你带到会场去。”女儿的声音软软糯糯的,带着孩子气的认真。
“听话。”林江的声音突然软下来,眼眶有些发热,“爸爸明天要去打一场硬仗,打赢了,不光你能住上安全的房子,好多像你一样的小朋友,都能在结实的教室里读书,在安全的操场上跑步了。”
挂掉视频,林江走到窗边。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清辉洒满大地,照亮了远处废墟上新建的板房,也照亮了板房间那条被踩得结实的小路。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枚褪色的党徽,别在胸前——那是他刚参加工作时,父亲给的。父亲是上世纪修水库的工程师,一辈子跟钢筋水泥打交道,总说“盖房子修桥,手要稳,心要正,不然对不起脚下的土地,更对不起信任你的人”。
“爸,您当年修水库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林江轻声问,仿佛父亲就站在对面的月光里,“您说过,咱们干工程的,手里攥着的是人命,半点马虎不得。明天,我没给您丢脸吧?”
夜风穿过窗户的缝隙钻进来,带着深秋的凉意。林江紧了紧身上的外套,将胸前的党徽又按了按。明天,他要带着这些证据,带着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生命的重量,带着无数家庭对安全的期盼,走进那个决定着几百人命运的听证会场。他知道前方不会平坦,王老板的关系网、金钱诱惑、甚至人身威胁,可能会像暗礁一样潜伏在航道上。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身后,是千千万万个等待着真相的家庭,是这座城市重建的根基,是比任何威胁都更重的责任。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江将整理好的资料放进公文包,拉上拉链的瞬间,他仿佛听到了希望小学孩子们的笑声,听到了安置小区居民搬新家时的欢呼。他深吸一口气,推开门,迎着第一缕晨光,大步走向停在门口的车。听证会的会场在城市另一端,但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路,通向的是人心深处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