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82集:再兴水利
热门推荐:
落魄千金掉马后:各界大佬抢疯了
淬暖
恶毒哥嫂欺凌下的挣扎与破茧重生
龙族幻想:风之薄暮
奥特:开局当牌佬,每周一个能力
我的职业是杀手
九州情缘纪
高武:参军第一天,奖励不朽金身
六岁皇子:麾下竟全是陆地神仙?
渠脉(续篇)
卫鞅站在泾水渠首的夯土台上,指尖划过新立的石碑。石匠凿刻的\"泾渭同流\"四个字还泛着青白,渠水撞击闸门的轰鸣裹着水汽漫上来,打湿了他鬓角的白发。这是渠成后的第三个汛期,渭水南岸的稻田已泛出青绿,去年新垦的万亩荒地正贪婪地吮吸着渠水,连风里都带着稻禾的清香。
\"大人,北地郡的急报。\"赵亢翻身下马,递过的竹简还带着驿马的汗味。卫鞅展开一看,眉头微微蹙起——洛水渠北段的渡槽被暴雨冲损,沿岸三百亩秋禾正等着灌溉。他抬头望向西北方,那里的天际线隐在灰蒙蒙的雨雾里,像是被老天爷撕开的一道裂口。
\"备马。\"卫鞅将竹简卷成筒,\"带三十名水工,再备足麻筋和夯土。\"
赵亢有些迟疑:\"大人昨夜才从沣水渠回来,歇半日再走?\"他目光扫过卫鞅腰间的伤处,那是去年修洛水隧洞时被落石砸中的旧伤,阴雨天总会隐隐作痛。
\"秋播不等人。\"卫鞅已跨上战马,布袍下摆扫过马镫上的铜环,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他们沿着渠岸西行,越往北走,渠堤的破损越明显。有些地段的夯土被雨水泡得发胀,裂缝里钻出了细密的青草;更严重的地方,渠水漫过堤岸,在田垄上冲出蜿蜒的沟壑。
\"这是夯土时偷了工。\"卫鞅勒住马,俯身摸了把堤岸的泥土,手指一捻就散成碎末。旁边的里正扑通跪倒,额头抵着泥泞:\"大人饶命!是......是上个月暴雨来得急,来不及加固......\"
\"上个月的晴日有十七天。\"卫鞅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寒意,\"按新法,水利失修者,里正罚为徒役,督造的县吏降爵一级。\"他转向赵亢,\"让人去雍县传令,把那县吏押来此处,亲眼看着如何修堤。\"
北地的风带着砂砾,吹得人睁不开眼。卫鞅和水工们一起跪在泥水里,将麻筋混着桐油裹进夯土,再用石夯一下下砸实。他的伤处疼得厉害,额头上渗出冷汗,却不肯停下。有个年轻水工想替他扶夯,被他按住手:\"你看清楚了,夯要落正,土要压实,这渠才能护着你们的子孙。\"
三日后渡槽修好时,卫鞅在渠边发现了一窝被冲散的雏鸟。他用衣襟兜着雏鸟,找到附近的农户:\"找个暖和的地方养着,等羽毛丰了再放归山林。\"农户是个瘸腿的老兵,认得卫鞅,颤巍巍地接过雏鸟:\"大人还记得俺?去年修渠时,您给俺儿子分了两亩好地。\"
卫鞅看着老兵院里晒的新麦,穗粒饱满得很。\"今年的收成?\"
\"托大人的福,够吃三年的!\"老兵咧开缺牙的嘴笑,\"俺让儿子去从军了,他说要像大人说的那样,挣个爵位回来。\"
回程时路过泾水与渭水交汇处,卫鞅勒马驻足。泾水的清与渭水的浊在此分明,却又最终相融,像极了秦国的新旧两股势力。赵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水面上漂着几叶扁舟,渔民正撒网捕鱼,网起时银鳞闪烁,映得半江水都亮了。
\"栎阳来的使者说,君上要亲自来渠边看看。\"赵亢轻声道。
卫鞅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铜权。新君驷这两年对他越发倚重,甚至将自己的亲卫拨来护渠。但他心里清楚,那铜权既是信任,也是警醒——权柄在手,更要如履薄冰。
秋收前,新君驷果然带着百官来了。站在泾水渠首的望楼,看着绵延千里的稻田翻着金浪,新君不禁感叹:\"若无卫鞅,秦岂有今日?\"甘龙的儿子在旁嗫嚅:\"渠是好渠,只是耗费太巨......\"
\"耗费?\"卫鞅转身,声音朗朗,\"去年关中亩产较往年增五成,粮仓积粟三百万石,够秦军三年之用。敢问甘公子,这是耗费还是丰饶?\"他指向远处的村落,\"那些曾卖儿鬻女的农户,如今仓有存粮,户有新衣,这难道不是新法之功?\"
甘公子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新君驷摆摆手,目光落在卫鞅磨破的袖口上:\"先生辛苦了。传旨下去,赐卫鞅良田百亩,锦缎千匹。\"
卫鞅躬身谢恩,却推辞了赏赐:\"请君上将良田分与无地的农户,锦缎赏给修渠有功的水工。臣所求,不过是秦之富强。\"
百姓们听说新君来了,都涌到渠边。石匠带着女儿挤在人群前,那孩子已经长高了不少,手里举着一束刚摘的稻穗。新君看见那孩子,笑着问:\"你知道这渠是谁修的吗?\"
孩子脆生生地答:\"是卫鞅大人!俺娘说,渠水就是秦国的血脉,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好日子。\"
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卫鞅望着那些黝黑的、带着笑的脸庞,忽然觉得眼角有些湿润。他想起初到秦国时,看到的是遍野荒芜,听到的是怨声载道;而如今,耳畔是欢歌,眼前是丰饶,这便是他穷尽半生所求的景象。
新君驷握住卫鞅的手,掌心的温度很暖:\"先生看,这渠如脉,连着秦人的生计,也连着大秦的命脉。\"
卫鞅抬头望向天际,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渠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像一条金色的巨龙,盘踞在关中平原。他知道,这渠脉会一直流淌下去,流过岁月,流过朝代,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也见证着一个强国的崛起与辉煌。
暮色降临时,卫鞅独自走在渠边。月光洒在渠水,碎成一片银辉。远处传来打谷的号子声,混着渠水的流淌声,像是大地在轻轻呼吸。他弯腰掬起一捧渠水,水凉丝丝的,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水,曾映过他的疲惫与坚持,也将映照着秦国更长远的未来。
赵亢远远看着,只见卫鞅的身影与渠水、月色融在一起,像一尊沉默而坚定的石像。他知道,卫鞅修的不只是渠,更是秦国的根基,是能让这片土地永远丰饶的希望。而这渠脉,会如卫鞅的名字一般,永远刻在秦国的历史里,刻在秦人的心上。
卫鞅站在泾水渠首的夯土台上,指尖划过新立的石碑。石匠凿刻的\"泾渭同流\"四个字还泛着青白,渠水撞击闸门的轰鸣裹着水汽漫上来,打湿了他鬓角的白发。这是渠成后的第三个汛期,渭水南岸的稻田已泛出青绿,去年新垦的万亩荒地正贪婪地吮吸着渠水,连风里都带着稻禾的清香。
\"大人,北地郡的急报。\"赵亢翻身下马,递过的竹简还带着驿马的汗味。卫鞅展开一看,眉头微微蹙起——洛水渠北段的渡槽被暴雨冲损,沿岸三百亩秋禾正等着灌溉。他抬头望向西北方,那里的天际线隐在灰蒙蒙的雨雾里,像是被老天爷撕开的一道裂口。
\"备马。\"卫鞅将竹简卷成筒,\"带三十名水工,再备足麻筋和夯土。\"
赵亢有些迟疑:\"大人昨夜才从沣水渠回来,歇半日再走?\"他目光扫过卫鞅腰间的伤处,那是去年修洛水隧洞时被落石砸中的旧伤,阴雨天总会隐隐作痛。
\"秋播不等人。\"卫鞅已跨上战马,布袍下摆扫过马镫上的铜环,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他们沿着渠岸西行,越往北走,渠堤的破损越明显。有些地段的夯土被雨水泡得发胀,裂缝里钻出了细密的青草;更严重的地方,渠水漫过堤岸,在田垄上冲出蜿蜒的沟壑。
\"这是夯土时偷了工。\"卫鞅勒住马,俯身摸了把堤岸的泥土,手指一捻就散成碎末。旁边的里正扑通跪倒,额头抵着泥泞:\"大人饶命!是......是上个月暴雨来得急,来不及加固......\"
\"上个月的晴日有十七天。\"卫鞅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寒意,\"按新法,水利失修者,里正罚为徒役,督造的县吏降爵一级。\"他转向赵亢,\"让人去雍县传令,把那县吏押来此处,亲眼看着如何修堤。\"
北地的风带着砂砾,吹得人睁不开眼。卫鞅和水工们一起跪在泥水里,将麻筋混着桐油裹进夯土,再用石夯一下下砸实。他的伤处疼得厉害,额头上渗出冷汗,却不肯停下。有个年轻水工想替他扶夯,被他按住手:\"你看清楚了,夯要落正,土要压实,这渠才能护着你们的子孙。\"
三日后渡槽修好时,卫鞅在渠边发现了一窝被冲散的雏鸟。他用衣襟兜着雏鸟,找到附近的农户:\"找个暖和的地方养着,等羽毛丰了再放归山林。\"农户是个瘸腿的老兵,认得卫鞅,颤巍巍地接过雏鸟:\"大人还记得俺?去年修渠时,您给俺儿子分了两亩好地。\"
卫鞅看着老兵院里晒的新麦,穗粒饱满得很。\"今年的收成?\"
\"托大人的福,够吃三年的!\"老兵咧开缺牙的嘴笑,\"俺让儿子去从军了,他说要像大人说的那样,挣个爵位回来。\"
回程时路过泾水与渭水交汇处,卫鞅勒马驻足。泾水的清与渭水的浊在此分明,却又最终相融,像极了秦国的新旧两股势力。赵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水面上漂着几叶扁舟,渔民正撒网捕鱼,网起时银鳞闪烁,映得半江水都亮了。
\"栎阳来的使者说,君上要亲自来渠边看看。\"赵亢轻声道。
卫鞅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的铜权。新君驷这两年对他越发倚重,甚至将自己的亲卫拨来护渠。但他心里清楚,那铜权既是信任,也是警醒——权柄在手,更要如履薄冰。
秋收前,新君驷果然带着百官来了。站在泾水渠首的望楼,看着绵延千里的稻田翻着金浪,新君不禁感叹:\"若无卫鞅,秦岂有今日?\"甘龙的儿子在旁嗫嚅:\"渠是好渠,只是耗费太巨......\"
\"耗费?\"卫鞅转身,声音朗朗,\"去年关中亩产较往年增五成,粮仓积粟三百万石,够秦军三年之用。敢问甘公子,这是耗费还是丰饶?\"他指向远处的村落,\"那些曾卖儿鬻女的农户,如今仓有存粮,户有新衣,这难道不是新法之功?\"
甘公子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新君驷摆摆手,目光落在卫鞅磨破的袖口上:\"先生辛苦了。传旨下去,赐卫鞅良田百亩,锦缎千匹。\"
卫鞅躬身谢恩,却推辞了赏赐:\"请君上将良田分与无地的农户,锦缎赏给修渠有功的水工。臣所求,不过是秦之富强。\"
百姓们听说新君来了,都涌到渠边。石匠带着女儿挤在人群前,那孩子已经长高了不少,手里举着一束刚摘的稻穗。新君看见那孩子,笑着问:\"你知道这渠是谁修的吗?\"
孩子脆生生地答:\"是卫鞅大人!俺娘说,渠水就是秦国的血脉,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好日子。\"
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卫鞅望着那些黝黑的、带着笑的脸庞,忽然觉得眼角有些湿润。他想起初到秦国时,看到的是遍野荒芜,听到的是怨声载道;而如今,耳畔是欢歌,眼前是丰饶,这便是他穷尽半生所求的景象。
新君驷握住卫鞅的手,掌心的温度很暖:\"先生看,这渠如脉,连着秦人的生计,也连着大秦的命脉。\"
卫鞅抬头望向天际,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渠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像一条金色的巨龙,盘踞在关中平原。他知道,这渠脉会一直流淌下去,流过岁月,流过朝代,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也见证着一个强国的崛起与辉煌。
暮色降临时,卫鞅独自走在渠边。月光洒在渠水,碎成一片银辉。远处传来打谷的号子声,混着渠水的流淌声,像是大地在轻轻呼吸。他弯腰掬起一捧渠水,水凉丝丝的,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水,曾映过他的疲惫与坚持,也将映照着秦国更长远的未来。
赵亢远远看着,只见卫鞅的身影与渠水、月色融在一起,像一尊沉默而坚定的石像。他知道,卫鞅修的不只是渠,更是秦国的根基,是能让这片土地永远丰饶的希望。而这渠脉,会如卫鞅的名字一般,永远刻在秦国的历史里,刻在秦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