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 > 第130章 三顾长沙,累了,毁灭吧

三国:蜀汉军师,长坂坡七进七出 第130章 三顾长沙,累了,毁灭吧

    临湘城外小径。

    一驾马车缓缓驶来。

    车旁有百名士兵守护,一个个披坚执锐,警惕风吹草动。

    不时扫视车上的潘濬。

    与其说是守护。

    更像是一种监视。

    潘濬表面波澜不惊,心中波澜起伏。

    未踏足长沙前万事顺利。

    一踏足长沙,立刻被巡逻的士兵堵住。

    得知潘濬是襄阳的使者。

    士兵倒也客气,一路护送至临湘。

    路上可谓寸步不离,下车方便时也有人跟着,美其名曰“山林大虫多,先生需谨慎”。

    潘濬很难不多想。

    对方如此警惕的姿态,恐怕此番出使不会很顺利。

    “哞~”

    这时,田间黄牛低吟。

    潘睿思绪被打断,很快被田间耕作场景吸引。

    要知道,时逢乱世。

    除了世家畜养的私农,由于是不在籍的黑户,不必充入军中。

    其余青壮都会被抓去当兵。

    另外,大汉的城市居民,以世家豪族的成员、私兵、私农、奴仆为主,以及少部分驻城官兵。

    农民和手工业者住在城外。

    综合以上两点。

    造就一种现象,城外乡野之间,生活的都是妇孺老幼。

    妇孺老幼气力远不如青壮,种出的粮食勉强果腹。

    近年来,灾祸频发。

    如此一来,粮食连果腹都难以满足。

    于是……白骨露于野。

    身为世家一份子,潘濬对这种情况了然于心。

    然而,眼前一幕却不同。

    大量青壮光着膀子,在田间挥洒汗水,肉与肉碰撞。

    可以说,颠覆潘濬认知。

    瞥了眼同行的百夫长,潘濬发出一声感慨:“长沙士族仁义啊,竟让家族私农来城外开荒。”

    百夫长嗤之以鼻,“笑话,这是军师仁义,体恤百姓,让曹军降卒耕地抵罪,组建……”

    意识到说漏嘴,百夫长赶紧闭嘴。

    而潘濬已得到答案。

    原来是曹军降卒,这就不奇怪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

    “组建”是何意?

    接下来,无论潘濬如何旁敲侧击,百夫长一问三不知。

    潘濬只得放弃试探。

    目光回到田间,又被一件农具吸引。

    正准备细看。

    百夫长挡住潘濬视线。

    潘濬心思活络起来。

    此物定然有古怪。

    不让他看,他偏要看个仔细!

    半个时辰后。

    由于视线频频被挡,潘濬只看到一个大概,知道是一种犁。

    具体样式看不清楚。

    马车行至太守府外停下。

    府邸大门紧闭,门外看不到一个守卫,显得有些冷清。

    想到即将见到秦子御,潘濬忐忑不已,仔细整理衣冠。

    确认无误后走到门前。

    轻拍门上铜环。

    “嘭嘭”几声沉闷声响。

    大门打开一条缝。

    一个胡须花白老仆探出头,看了眼潘濬,道:“先生找谁?”

    潘濬拱手一礼,“在下潘濬,武陵汉寿人士,师承宋忠,现任荆州治中从事,前来拜访中郎将。”

    “啊?”

    老仆侧过耳朵,“你说啥?”

    显然,老仆有点耳背。

    潘濬耐着性子,又重复一遍。

    “啊?”

    老仆摇了摇头,“老朽年纪大了,记不得许多名字。”

    潘濬眼皮轻轻一跳。

    没办法,只能简化一番,“武陵潘濬,求见中郎将。”

    “抱歉,先生出门踏青了。”老仆歉意一笑,门牙缺了两颗。

    潘濬眉头一皱,“何时能回?”

    老仆又是摇头,“先生没说,或许一两日,或是三五日。”

    三五日?

    潘濬心道倒还等得起。

    也不再废话,上车回馆驿休息。

    三日一晃而过。

    估摸着秦操应该回来了。

    潘濬再次上门拜访。

    开门的仍是老仆。

    老仆眯着昏花的老眼,上下打量潘濬一番,“先生找谁?”

    看样子,已经不记得潘濬。

    潘濬强忍不快,再一次自报家门。

    老仆遗憾摇头,“先生昨日来信,正泛舟洞庭湖钓鱼。”

    潘濬咬牙,“何时能回?”

    老仆呵呵一笑,“先生是温润君子,钓鱼愿者上钩,或许三五日,或许十数日,钓到鱼便回。”

    一听十数日,潘濬暗自着急。

    很快醒悟过来。

    “愿者上钩,原来如此。”

    潘濬喃喃自语,回到馆驿。

    然后书信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去襄阳。

    想让人帮忙,不付出代价怎么行?这便是愿者上钩。

    等待回信的功夫,潘濬也没有闲着,拜访长沙重臣。

    黄忠一心种地没回家。

    刘磐白日待在军中,晚上闭门谢客。

    关平以家父尚在,不宜私见外客为由,同样闭门不见。

    潘濬连吃几次闭门羹。

    只能拜访长沙世家。

    长沙世家顾左右而言其他,不愿意掺和进去。

    当前,他们与秦子御相安无事。

    何必自找麻烦?

    潘濬奔走十数日一无所获。

    这一日,回信来了。

    荆襄群臣愿资助一千万钱,粮草五万石,战马五百匹。

    潘濬看完信想骂人。

    看似很多,对荆襄世家来说,这点东西九牛一毛。

    秦子御怎会看得上!

    心中暗恨荆襄群臣吝啬,潘濬硬着头皮再次拜访。

    开门的依旧是老仆。

    老仆这次认出潘濬,笑道:“先生前日来信,正在江陵访友,少则三五月,多则一年半载。”

    老仆说完关上大门。

    从三五日到十数日,这次干脆一年半载才回来。

    事到如今,要是还反应不过来,潘濬就是傻子了。

    秦子御故意晾着他!

    突然跳到一年半载,显然是在敲打他,付出的代价太小。

    细思极恐。

    潘濬脊骨直冒凉气。

    信送来时完好无损,秦子御竟能提前知道内容。

    站在空旷冷清的街上,潘濬毫无安全感,立刻上车回馆驿。

    再次书信一封,以激烈的言辞,痛骂荆襄群臣吝啬,并表示,再不下血本,他就回湘乡种地。

    累了。

    毁灭吧,赶紧的。

    书信快马加鞭送到襄阳。

    蒯越召开紧急会议。

    不阴不阳说道:“潘承明来信,痛斥吾等吝啬。”

    话音未落,立时有人反驳:

    “大言不惭,钱粮、马匹是大家辛苦筹集而来,他潘濬毫无损失,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番话获得广泛认同。

    对他们而言。

    不在乎付出多少,只在有没有付出,有付出便是损失。

    刀子在割他们的肉,他们当然心疼。

    蒯越环顾众人,又道:

    “前线发来急报,刘璋派一上将领兵出川,其势凶猛,蔡中、蔡和连战连败,敌军距襄阳不足五十里。”

    话说完,鸦雀无声。

    好快。

    群臣心惊肉跳。